媽祖閣

媽祖閣

澳門半島建築物
媽祖閣(葡萄牙文:Templo de A-Má或Templo Chinês da Barra),俗稱天後廟,位于澳門的東南方;是澳門半島西南方的标志性建築物之一,現為澳門三大古刹中最古老者。2005年作為澳門曆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内。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迹之一,初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該廟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覺禅林、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築物。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1]
    中文名:媽祖閣 外文名:Templo A-Má 地理位置:澳門島媽閣上街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全年9:00-17:00 門票價格:免費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大殿,弘仁殿,觀音閣 别稱:天後廟 所屬地區:中國,澳門 建立時間:明弘治元年(1488年)

由來

媽祖閣又稱為媽祖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迹之一,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禅院中最古老的一座,坐落于澳門東南方,建于一四八八年,正值明朝。媽祖閣俗稱天後廟,相傳天後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兇,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共同在現址立廟奉祀。

四百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于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曆史,居民誤認為是指廟宇,故此答稱“媽閣”,葡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每年春節和農曆3月23日娘媽誕期,即媽祖閣香火最為鼎盛之時。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内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搭蓋一大棚作為臨時舞台,上演神蘇戲。

概述

媽閣廟(Templo de A-Má)(原稱媽祖閣),是位于澳門半島西南方的标志性建築物之一,始建于1488年,現為澳門3大古刹中最古老者。2005年作為澳門曆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内。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建于1488年,時值明朝。當時媽閣廟門前已為澳門之海岸線,成為當地及附近居住之漁民作業之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之處。廟宇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4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淩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便是庭院,循着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于巉岩巨石間、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殿内四壁,雕刻着海魔神将,色彩斑斓,中央供奉天後。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着山崖有不少石刻,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或為騷人墨客遣興,楷草篆隸,諸體俱備。觀音閣位于廟之最高處,供奉觀音菩薩。不少西洋畫家亦曾描繪了廟前繁華景象,而媽閣廟亦出現在最早一批在中國拍攝的照片。

曆史簡介

已有逾500年曆史的媽閣廟,是澳門三大古刹(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中曆史最悠久的。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整座廟宇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和觀音閣4座主要建築。1874年、1875年,媽閣廟先後兩次遭受火災,由居民集資,于1875年開始重修,至1877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樣子。每年春節和農曆3月23日娘媽誕,媽閣廟香火至為鼎盛。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都會前來拜神祈福。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内的澳門曆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迹之一,初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位于澳門的東南方,枕山臨海,倚崖而建,周圍古木參天,風光绮麗。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内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後娘娘、天妃娘娘,人稱其能預言吉兇,常于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于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

内部詳述

媽閣廟是媽祖閣的俗稱,原名天妃宮、正覺禅院、海覺寺、媽祖廟、天後廟,相傳由居澳的福建鄉親創建。位于澳門南端媽閣山西麓,是澳門最古老的寺廟,創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

媽閣廟與普濟禅院、蓮峰廟并稱為澳門三大禅院,為三大禅院之首,也是澳門著名的東方式廟宇之一。媽閣廟是一座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古老建築。廟前一對鎮門石獅,雕工精美,神情威嚴,形态逼真。傳說是300年前清人的傑作;廟内花木錯落,岩石縱橫,景色清幽,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4座建築物組成,它們之間用石階和曲徑相通,曲徑兩旁的岩石上有曆代名流政要或文人騷客題寫的摩崖石刻;廟中有大殿、石殿、弘仁殿和觀音閣,均飛檐淩空,氣勢雄壯。廟内的一塊洋船石尤為引人注目,上面雕刻着古代海船的圖形,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是人們喜愛的“一帆風順”的圖景。據說已經有400年的曆史。媽閣廟依山面海,風光宜人,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幾百年間文人雅士們留下的無數題詞石刻,更為這座古廟平添了幾分雅趣。

媽閣廟供奉的是護航海神媽祖,閩語媽祖就是母親的意思。媽閣廟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曆除夕和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後”神誕,香火更甚。四方香客雲集于此上香拜祀、叩首祈福,并舉行豐富多彩的節目助興,這時媽閣廟上紫煙彌漫,一派祥和,這就是澳門八景之一的“媽閣紫煙”的景色。原名天妃宮、正覺禅院,相傳由居澳的福建鄉親創建,向由漳州、泉州、潮州鄉親組成的“三州同鄉會”值理會管理。媽祖閣是本澳三大古廟之首,創建于明朝成化年間,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葡人尚 未來澳便已經存在,是澳門開埠的曆史見證。葡人抵澳之初于廟前涉頭登岸,并以“媽閣”之閩語一音轉為“馬交”(MACAU)-成為澳門的又一别稱。媽祖閣向為遊人必到之處,曆來香火鼎盛。平時也專設鞭炮燃放區,經常紫煙彌漫,一派祥和。

主要建築

媽閣廟位于媽閣山西面山腰上,主要由入口大門、牌坊、正殿、弘仁殿、觀音殿及正覺禅林組成,各建築規模雖然細小簡陋,但卻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錯落有緻。

入口大門、牌坊:入口大門為一牌樓式花崗石建築,寬4.5米,隻開有一個門洞,門楣有“媽祖閣”三字,兩側為對聯,三部份均有琉璃瓦頂等裝飾,其中門楣頂部更有飛檐狀屋脊,脊上裝有瓷制寶珠及鳌魚,緊跟在大門之後為一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亦由花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隻石獅分置在柱頭上。

正殿:正殿為供奉天後的其中一個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稱,它和正門建築、牌坊以緻在半山腰上之弘仁殿在空間上成一直線。建築主要由花崗石及磚頭砌築而成,其中花崗石作主導,無論柱、梁、部份牆身以至屋頂均由此材料修築,兩邊牆體均開有大面積琉璃花磚方窗,而在較高位置的氣窗,則為圓形。在石造之屋頂上又鋪設琉璃瓦頂,并以誇張的飛擔裝飾正脊及垂脊,而其屋頂造型又分兩部份,在朝拜區之屋頂以歇山卷棚頂形式出現,而神龛區上方之琉璃屋頂則為重檐庑殿式,飛檐純樸有力。

弘仁殿:弘仁殿規模最小,隻有3平方米左右,此建築以山上岩石作後牆,再以花崗石作屋頂及兩邊牆身,殿内也供奉天後,兩側牆身内壁有天後之侍女及魔将浮雕,而天後神像則置于山石前,與正殿神龛區做法一樣,在石屋頂上,此殿也加上綠色琉璃瓦及飛檐式屋脊裝飾。

觀音殿:位于最高處的觀音殿,主要由磚石構築而成,其建築較為簡樸,為硬山式做法。

正覺禅林:相對于其它神殿位于建築群最前方且與正殿同在一平台上的正覺禅林不管在規模上或是在建築形式上都較為講究,建築由供奉天後之神殿及靜修區組成,靜修區建築為一般民房,屬硬山式磚結構,而神殿則為一四架梁結構、主殿前有一内院,兩側側廊為卷棚式屋頂、主殿區被二列各三枝柱分為三個開間,屋頂為琉璃瓦坡頂,兩邊側牆頂部為金字形“镬耳”山牆,有防火意思,具濃烈的閩南特色,位于内院前之正立面,由左至右可分為五部份,中間最高兩邊漸低,牆身有泥塑裝飾,牆頂則以琉璃瓦裝飾,而在琉璃瓦檐下是三層象征鬥拱之花飾,此外,中間部份尚開有一半徑為1.1米的圓形窗洞,而琉璃瓦頂上之飛檐及瓷制寶珠裝飾,亦顯示出此殿之重要性。

媽閣廟、普濟禅院、蓮峰廟并稱為澳門三大禅院。而媽閣廟為三大禅院之首,是澳門著名的東方式廟宇之一。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又名正覺禅林、海覺寺、媽祖廟、天後廟,位于澳門半島南端媽祖山下,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是為紀念被信衆尊奉為海上保護女神的天後娘娘而建。“媽祖”在福建話裡是“母親”的意思。“媽祖”姓林名默,宋朝福建莆田人,自幼聰穎,得老道秘傳法術,能通神,經常在海上搭救遇難船隻,“升天”後仍屢次在海上顯靈,救助遇難的人。人們感其恩德,尊為護航海神,曆代王朝也多次封谥,明朝時晉封為“天後”。相傳400多年前明代時有一福建商人在澳門附近遭遇飓風,危在旦夕,幸得“顯靈海上消災解難”的天後娘娘解難相救。後來這位商人在神女顯聖處設廟紀念以謝神恩,被稱為“娘媽角”。

媽閣廟背山面海,沿崖而築,周圍古木參天;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工精美,形态逼真,傳說是300年前清人的傑作;廟内花木錯落,岩石縱橫,景色清幽,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4座建築物組成,它們之間用石階和曲徑相通,曲徑兩旁的岩石上有曆代名流政要或文人騷客題寫的摩崖石刻;院内有一塊名為“洋船石”的巨石,上刻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是人們喜愛的“一帆風順”的圖景。廟内的碑石上刻有媽閣廟500周年紀念文字。

相關傳說

傳說澳門最早的媽祖閣是福建莆田人所造,還有一個民間故事。明代有一個福建莆田人為人慷慨大方,經商賺錢後常能周濟鄉親,并在鄉裡辦了不少公益之事,民間頗有口碑。有一次正在台風季節,他因生意上的事急于運貨到澳門去,臨開船時有一位老婆婆要求乘船同行,船主覺得既是莆田家鄉人,不便拒絕。于是同意她随船同往澳門。開船後,出乎意料的順利,真的是一帆風順,乘風破浪,一夜間到達了今日澳門媽祖閣所在的港口。老婆婆慈眉善目地微笑着道一聲謝,就緩步離船上岸。她登岸後,走路如飄如飛,到如今媽祖閣廟宇所在地,一忽兒就不見了蹤影。莆田人心中忽然一亮,這位老婆婆莫非是媽祖娘娘的化身?是她在船上才保佑他此次行船如此順利。于是他出資在老婆婆忽然消失的地方建造一座媽祖閣,感謝媽祖娘娘的護佑。這就是今日澳門媽祖閣最早的雛形。

媽祖文化

媽祖閣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曆除夕、三月廿三日媽祖寶誕、九月九日重九節,這裡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為什麼澳門媽閣廟的香火如此旺盛,海外華人也都信奉媽祖呢?設計、創作大型媽祖像的澳門著名雕塑家、畫家梁晚年告訴大家:媽祖是人,也是護航海神。媽祖在海上舍己救人,為民消災解難的博愛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信衆就把她當作神來朝拜。

根據古代史料和福建莆田地方志記載,媽祖生于北宋太宗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卒于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十九日。她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檢林願的第6個女兒。她原名林湄娘,因她從出生到滿月從不啼哭,故又名默。林默娘自幼聰穎,為人善良,樂于助人。有一年她随父兄渡船外出,中途遇浪,船覆落水,林默娘下水救父。

她也屢次在海上救助遇難之人,還為百姓驅逐瘟疫,治病救人……人們為感謝其恩德,稱林默娘為“媽祖”,福建話“媽祖”是“母親”的意思,并被奉祀為“護航海神”。莆田人最初供奉媽祖的廟宇稱為神女廟、神女祠。林默娘海上救人的故事和傳說逐步被人們神化,得到信仰者廣泛熱烈的信奉。曆代王朝也順應民心支持媽祖信仰,宋代封媽祖為“夫人”;元、明二朝加封為“天妃”;清朝晉封為“天後”。我們看到媽閣廟内供奉的天後牌位上寫着:“護國庇民天後元君之神位”。

景觀危機

由于媽閣廟正門對開為西環海面,沿山而上能眺望對岸(珠海灣仔)景色,近三十年開始雖有政府船塢、澳門海事博物館、填海與環島公路建築,但因隻有一至兩層,對正門前至山上風景隻有些微影響。2006年6月,澳門立法議員高天賜指澳門特區政府已秘密地與葡萄牙駐港澳總領事館等達成共識,同意在媽閣廟對面建新的葡文學校教學大樓,因涉及私人利益而對古迹及附近環境的景觀于不顧,是為繼5月的藍屋仔事件後又一次引起澳門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關注。另根據傳媒可靠消息,媽閣廟對開海面還将繼續向灣仔方向填海,作為未來海底隧道或橋梁落腳點,另外還會在此興建一幢五星級大酒店。

2006年6月14日,立法議員區錦新在議程前發言中指出澳葡政府時的葡國人興建澳門海事博物館也尊重中國傳統,把博物館放在媽閣廟之左側,不擋媽閣廟向海的朝向。但到澳門特區政府,卻對傳統漫不經心,要把葡文學校教學大樓建在媽閣廟前,擋去媽閣廟之朝向。6月22日,澳博行政總裁何鴻燊在裡斯本表示不能接受以風水作理由來阻止葡文學校在該地段建新校舍,還指立法議員的工作本是立法,而非看風水。6月23日,正在葡國訪問的行政長官何厚铧公開回應學校的選址與設計原則不會影響交通及整個文化以至文物保護政策。

上一篇:月暈而風

下一篇:親親小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