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鑼鼓

太原鑼鼓

地方傳統鑼鼓音樂
太原鑼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晉中一帶的一種鑼鼓音樂,經常散見于農村、工廠演奏,是七種鑼鼓曲牌套路的總稱。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種。太原鑼鼓是由早期的社鼓演變而來的。“绛州的鼓、威風的鑼、太原鑼鼓舞大钹”是人們對山西三大鼓種的贊譽,以铙、钹的特有聲響為主體構成鑼鼓曲是太原鑼鼓的最大特征,其粗 犷豪放、雄渾激越的風格獨樹一幟。太原鑼鼓的産生與社火有着淵源關系,屬于村社“社火”的社鼓類。目前最早的鑼鼓曲牌“社家鼓”資料源于太原市南郊範家堡、古寨村、武家莊的民間社火鑼鼓。至今,武家莊的社火鑼鼓仍留存着早期“社火”的痕迹,而古寨(即姑姑寨、皇姑寨)的社鼓則始終伴随着劉知遠(後漢皇帝)的妹妹出入寨打社鼓的美妙傳說而久演不衰。
  • 中文名:太原鑼鼓
  • 外文名:
  • 别名:
  • 分類:音樂
  • 地區:山西太原和晉中一帶
  • 始于:公元947年

介紹

太原鑼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晉中一帶的一種鑼鼓音樂。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種。“流水”,相傳自後漢劉智遠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動以鑼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一二五”則是根據馬鑼擊打節奏而得名。

表現形式

太原鑼鼓所用樂器分大小兩組,以大家什享名。其樂器為大鼓(有的直徑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為領奏。小家什為戰鼓、馬鑼、二钹鉸子。在曲式結構和打擊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重章叠句、長短錯落,象似古典詩詞的句式結構,能給人以厚重緊湊,回環反複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頓,如樂譜中的休止,給人以幹淨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緩時如潺潺流水,急驟時則似大浪奔騰;輕敲時鸾鈴叮當,重擊時霹靂轟鳴。演奏者情态激奮,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懷抱金瓜。音響、感情、表演交織融彙,引人入勝。如是,齊奏、分擊,敲擊出“單一二五”、“雙一二五”、“狗相咬”等種種曲牌。高潮時浪滔滾滾,一陣猛似一陣,平緩時小溪潺潺,又似行雲流水。至铙、钹的對打,則稱之為“淆”,一俟铙、钹對淆,铙的锵锵聲,钹的镲镲聲,此起彼伏,悅耳清脆,優美動聽。

主要特色

太原鑼鼓的最大特色,在于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這種對抗的出現,常見于喜慶之日,兩隊互見于街頭。每逢這種情況,雙方互不相讓,各顯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陣連一陣,一會兒急似一會兒,不争個山高水低,決不歇手。這種對台演奏,越打越來勁,越看越振奮,有時演奏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不肯罷休。

這種對抗和較量,成為太原鑼鼓的一個傳統習俗,恰似兩軍對壘,誓必決一勝負。其演奏技藝之娴熟,場面之激烈,實屬國内罕見。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來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撓,對勝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構成了太原鑼鼓聲色雄壯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太原鑼鼓在太原漢族民間社火習俗中獨占鳌頭的地位。

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區都要組織鑼鼓表演,歡慶節日!

太原鑼鼓是太原社火習俗的靈魂,為太原人所樂道。太原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傳承極久的民間社火活動步入它有史來的黃金時代,先後在“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開幕式和“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上,大顯身手,聲名遠播,風靡全國,被譽為“中國第一鼓”。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太原市群衆藝術館獲得“太原鑼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鼓人傳奇故事多

時代成就了許多有名的鑼鼓手,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我省民間鑼鼓組織策劃人王福生講述了老藝人一些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n裴廣明、劉耀文是上世紀50年代公認的5位“鼓王”中還健在的鼓手,兩位老先生今年已分别69歲、76歲高齡了。裴廣明小名“秃子”,是原鐵匠巷高跷隊的傳奇鼓手,他從13歲起就開始敲鼓,鼓點爆發力強、速度快,有雷霆萬鈞之勢。裴先生一家都愛打鑼鼓,當時鑼鼓隊之間的競争比拼絲毫不亞于武術門派之争,不同的鑼鼓隊幾乎不來往,裴家人就從中撮合各派鑼鼓高手合作,後來廟前街、鐵匠巷、三橋街的鑼鼓手不計前嫌,消除誤會走到一起,最終裴家炒米巷4号一度成為衆多鑼鼓好手切磋技藝的聚集地,海納百川的太原鑼鼓吸收了各派營養後逐漸成長壯大。n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有人已不滿足太原鑼鼓簡單的鑼鼓點,開始在整理、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編創出新的鑼鼓曲譜,南郊藝人康守禮就編創出“狗相咬”等新曲。韓繼勝、韓啟祥等人集體創編了“迎賓鼓”,為太原鑼鼓的發展走出了新路子。小名“二旦”的裴耀明有一手絕活,在打奏中配以口哨,又清脆又響亮,口哨、铙、钹聲緊密相夾、馬鑼、二钹清脆悠揚,堪稱一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