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氏

天皇氏

開天辟地後第一代天下君主
天皇氏,三皇之一,五龍之首,開天辟地後第一代天下君主,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神話人物。[1]古越族,姓望,名獲,字文生。别号天靈、防五、天霧、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共有兄弟十二人(一說十三人)。歲紀攝提,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其治所在浙江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共在位一千八百年,在位年代:2607BC-2575BC。
    中文名:天皇氏 外文名: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 主要郡望: 主要堂号: 别 名:天靈、天霧 民 族:古越族 出生地:百越 主要成就:制定幹支曆法、連山易 所處時代:舊石器時代 地 位:強尊(天皇紀)、三皇之一、五龍之首 自 号:元始天王、中天皇君 治世時期:寅年(歲紀攝提)

人物經曆

史書上說中天皇君天皇氏兄弟十三人,号曰天靈,其中一人發明了數字,繼而又發明了天幹地支,為人推為皇。其餘兄弟十二人帶領部衆各占一方,立國稱皇,各傳國一萬八千年(一說二萬八千年)。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其治所在浙江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粵有天皇,是曰天靈,望獲強尊(至高天尊)。”羅蘋注:“以獲為名,以望為姓,字子潤,号中天皇君。”在古籍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易緯通卦驗補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案: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明代文獻《三命通會》:“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天皇氏,古越族,古文獻均稱天皇氏始制幹支。古越族是生活在上古時代百越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講古越語(一種多音節語言)。百越(也稱百粵)是指古代長江以南沿海一帶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區,包括“吳越”(蘇南浙北一帶)、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江西湖南一帶)、或稱“南越”(廣東一帶)、或稱“西瓯”(廣西一帶)、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漢書·地理志》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上古時代天下君主是古越族的“天皇氏”。在上古時代,“天”指高無上;“皇”像太陽一樣光輝燦爛的意思;氏,用來稱呼帝王貴族等。“天皇氏”的意思就是:像太陽一樣光輝燦爛的至高無上的首領。

據唐代杜佑所撰寫的《通典》,以及清代方浚師的《蕉軒随錄》所說:天皇氏是出現在三皇(後增補的“三皇”,出自《尚書大傳》、《三字經》等)之前的帝王。話說盤古開天辟地之後,有古越族族人在昆侖山出現。《路史》:“天皇氏骧首、鱗身(原注:傳說三皇皆蛇身)”。傳說天皇氏兄弟共十二人(一說十三人),這十二個兄弟身材相貌長得都一樣,無法分辨。模樣長得都差不多:有着人的腦袋蛇的身體,頭上有龍角。天皇氏的統治是從寅年(攝提格)開始的(歲紀攝提),當時遭遇大火高溫劫難,為解天下大旱,天皇氏領導了造天降雨工程,為人類造了一個既能濾除日毒、又能下及時雨的大氣層天體。天皇氏出入,像風一樣迅速;當時人很少,民風淳樸;天皇氏并沒有過多幹涉造作,無為而治。

主要成就

制曆

《盤古王表》記載:“天皇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十天幹曰:阏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黑戈)、昭陽;十二地支曰:攝提格、單阏、執徐、大荒落、敦胖、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洲獻、困頓、赤奮若。發明數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

《春秋命曆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于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幹支以定日月度。”天皇氏看見四季更替,萬物變換的自然變化,就有所思考:人民雖然相安無事,但是生活在寒來暑往之中,卻不知道時間過去了多久。盤古雖開了天地,但紀年之法,卻未告訴世人。于是天皇氏十二兄弟(一說十三兄弟)商量,制天幹地支的曆法,用以定歲時節候。

先制定了“十天幹”,用來紀年。十天幹分别是:關逢(甲)、旅蒙(乙)、柔兆(丙)、強圉(丁)、著雍(戊)、屠維(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默(壬)、昭陽(癸)。又立“十二地支”之名以紀時:困敦(子)、赤奮若(醜)、攝提格(寅)、單阙(卯)、執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協洽(未)、涒灘(申)、作噩(酉)、閹茂(戌)、大淵獻(亥)。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将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幹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

天皇時代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天道與地道決定着人道,故設天幹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幹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幹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于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用以闡述天地人事之運。從文獻記載來看,天皇時代已有天幹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别代表着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六十甲子),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用于紀日、紀月、紀年、紀時等。

治世

《春秋命曆序》:“(五龍)父子分治五方”。五龍分治天下五方,天皇氏為五龍之首。以“龍”為圖騰。圖騰時期,四支族的四龍各治一方,而以團族的一龍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龍分治五方之說。”天幹地支的曆法制定以後,百姓方才知道時間,暑往寒來四季之後,人人都知道是一年過去了。在天皇氏十二兄弟(一說十三兄弟)統治天下一萬八千年(當時的萬,是今時的千;當時的千,是今時的百。在今是一千八百年)之後,有地皇氏一姓十一人出現,天皇氏兄弟明白,天下應該由地皇氏來治理,于是也隐退起來不見了。《河圖》:“五龍見教,天皇被迹。”

影響

天皇氏認為自然氣候的轉變是由于陰陽五運輪轉運動、往來不息、周而複始的結果。他崇尚木德之運,清靜淡泊,無為而治。他創造了天幹地支,始制易書《連山》。從此以後,人們開始用土運、金運、水運、木運、火運等五運來概括五行之氣在天地間的運動變化規律,知曉陰陽觀念。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中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确定幹支為天皇氏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論幹支源流中有詳細記載。

幹支的發明标志着最原始的曆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在後來的傳承中,據傳在黃帝時代把幹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簡化後的幹支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幹支,用于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鑒》就以這套術語紀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