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府

天師府

中國宮觀保護單位
天師府位于鷹潭上清鎮,臨清溪,為張氏曆代起居之地,原建于龍虎山腳下。北靠西華山,門臨泸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輝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遺物。傳言天師府是張盛以及他的曆代子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被稱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兩朝管理道教事務的辦公機構。[1]1983年,嗣漢天師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1987年,嗣漢天師府被國務院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
    中文名:龍虎山天師府 外文名: 地理位置:中國南方的江西省鷹潭市附近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220,000平方米 著名景點: 英文名:The dragon tianshi mansion 類别:文化宗教 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

簡介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亦稱“大真人府”,是曆代天師的起居之所。

府第坐落在江西貴溪上清古鎮,南朝琵琶峰,面臨上清河(古稱沂溪),北倚西華山,東距大上清官二華裡,西離龍虎山主峰十五裡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緻,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中國現存封建社會“大府第”之一。院内豫樟成林,古木參天,濃蔭散綠,環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天師府主持張金濤、張金華助理。

天師府宋崇甯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鎮關門口,元延祐六年(1319)重建于上清鎮長慶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于今址。占地二萬四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府門、儀門、玄壇殿,真武殿、提舉署、法篆局、贊教廳、萬法宗壇、大堂、家廟、私第(即三省堂)、味腴書屋、敕書閣、觀星台、納涼居、靈芝園、以及廂房廊屋等。

明代的建築大部分已毀于清康熙年間,現存六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建和修建的遺物。

建築布局

天師府的建築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獨有建築風格。這裡文物古迹衆多,不僅具有研究中國道教的價值,且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産。

内部介紹

府門(即頭門)臨溪聳立,古鎮小街東西橫穿,面闊五間,約二百平方米,高達二丈有一,十幾根大木柱,六扇三開大門,中門正上方懸“嗣漢天師府”直匾一塊,金光奪目。前正中兩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聯“龍虎山中宰相家”,東側置大鼓一面,名曰:“通報鼓”。門前東西牆間有石刻“道尊”,“德貴”二坊(今不存)。建築雄偉,氣勢不凡。

儀門(已毀),進入頭門硪石甬道三百馀步,通過二門直達大堂。在進頭門二十步的甬道間跨路橫建石坊一座,上書“儀門”二字。相傳文官武将至此停轎下馬。

二門距頭門一百二十步,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現已修複一新。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較頭門矮三尺,紅牆綠瓦,脊獸騰飛。十二根大木柱設門六扇三道,門上畫有秦瓊、尉遲恭、楊林、羅成、程咬金、單雄信六尊像為三對門神。中門上端懸直匾一塊,上書“敕靈旨”三個金字:前兩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道高龍虎伏”,下聯“德重鬼神欽”。十八般古代兵器金光銀閃并列兩旁,顯得十分威嚴。

二門前,東為玄壇殿,西為法篆局、提舉署(均毀待建)。

進入二門有一大院,院内合抱樟樹十馀株,枝葉繁茂,十分蔥翠。元至正十一年鑄造的九千斤銅鐘,曾于一九七九年從太上清宮移放院内(待建鐘鼓樓),以供欣賞。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大石碑也移放在古樟之下、以供考究。在二門通往大堂的甬道中心,掘有一井,深二丈七,據傳系南宋道士白玉蟾奉天師法旨所建。名:一日“丹井”,二日“靈泉井”,三日“法水井”,院内二門兩廂設有品茶亭和小賣部,遊客至此可品上龍虎山仙茶和上清闆栗等龍虎山土特産。

大堂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堂是天師實施道政的地方,前距二門“九九”八十一步,後靠私第院門,面闊五間,約三百平方米,較頭門矮二尺,比二門高一尺,三面紅牆,門前建有“塞身亭”,堂後門直通三省堂,中廳正上方橫懸康熙十七年“禦書“碧城”匾和乾隆七年禦賜“教演宗傳”匾各一塊。堂内原置有法台、令旗、朱筆、兵器、禦賜半副銮駕,以及麒麟圖祖天師像等,頗有公堂神威之感。私第是曆代天師的住宅,名“三省堂”,為江南院落式,是明建清修之物。院門梁記載:“皇清同治六年謹修”。今已再次油畫修繕。

這區建築是天師府的主體,面積約二千平方米,分前、後、中三廳和東西廊房,以及前左右花牆廂房,并與後花園和敕書閣結成一體,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院門前上書白底藍字對聯一副,上聯“南國無雙地”,下聯“西江第一家”。院門隐壁畫有“鶴鹿蜂猴”巨畫一幅,象征高官厚祿,宰相門第。繞隐壁登上三省堂,三省前後中三廳:前廳為客廳,面闊五間,三明二暗,四柱前伸,石階五級,敞門而進,東西花欄,各設台階,廳前地面有一綠色園石,名“匝送石”。堂壁挂有墨龍穿雲圖和祖天師像,東西四壁皆書名詩古畫。堂壁上方懸匾三塊:“道契崆峒”一匾置位正中央,“仙派名裔”排于東,“納甲周呈”列于西。

中廳(亦稱狐仙堂),相傳是天師祀奉“狐仙”之所,堂内設有供桌、神台,常明燈等供品神器。建築結構,前與前廳用以天溝搭接,又以磚牆石門分之,後與後廳天井廂房連綴。前門額上書“道自清虛”四個金光大字,東西二門分“紫氣”、“金光”,各有額書。

後廳:後廳是天師的食宿生活廳,面闊五間,用以房室四問,宴廳一間,前有天井後有院,東西廂房上有樓,廂房與中廳連接,天井周十柱明現,門窗四壁,雕刻精緻,中置金魚大缸,兩旁假山列之。宴廳擺設為清代款式,四壁名畫詩詞,中堂正上方懸黑底花邊金字匾一塊,上書“壺天春永”,據說是袁世凱送六十一代天師六十辰壽匾。廳前上方懸“福備箕疇”一匾,說為清代一狀元徐甫所題贈。

靈芝園:順後廳東西門而進便是靈芝園的八卦門,門上方置有“雙龍戲珠”一圖,工藝精巧,觀者贊歎不絕。牆壁上書對聯一副,文曰:“八卦涵宇宙,雙龍衛乾坤”。靈芝園面不闊,乃一小院,是天師内室散步的地方,種有奇花異草,金桂銀桂,四季飄香。兩側有狹小廂房,原供丫環家仆之宿,現修作圖畫資料展室之用。

敕書閣,前接靈芝園,後靠納涼居,是整個私第建築區的最後一座。這裡原系張天師藏經納籍的地方(今不存)。

觀星台建在私第後廳西牆外的鄰屋頂部,從後廳西廂房登梯穿牆而至。建築簡陋,三面窗明,乃是張天師觀察南星北鬥,測定天機之所。

萬法宗壇;二門院内,私第以西連接一區四合院為萬法宗壇,“萬神集聚”之所。現已修複,紅牆綠瓦,油漆雕畫,脊獸騰飛。門懸“萬法宗壇”一匾,院約一千二百平方米,建殿三座:正殿五間,朝院門居中而立,階前置一“九龍三腳”焚香大爐鼎,東西二殿,合面而建。正殿為“三清殿”,原殿内祀奉尊神,諸神、天兵天将共一百三十八尊,現塑有“三清”、“四禦”、“三官”、“三張”(即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共十三尊,以供朝拜。東側為“靈官殿”,塑有王靈官(又名王善)踩火球,掐指舉鞭,紅臉長須,金袍綠帶之象(為道教護法神)。

西側為“玄壇殿”,塑有趙玄壇(又名趙公明)黑臉長須,帥袍金甲,乘虎揚鞭之象(道教奉為财神)。院中十字甬道,珍花異木,松柏長青,千齡羅漢松二本,一雄一雌,盤根錯節,葉翠蔥郁,并列峰冠,稀貴罕見,使萬法宗壇的四合院,顯得格外肅穆威嚴。

私第後廳之西,有一組外觀簡陋,約五百平方米的房屋,以連堂三進的格式,用天溝天井連成一體,建築布局緊湊,由私第後廳經西廊道入拱門而進。拱門石上有飄旗形狀的額塊,鑿有“橫金梁”三個不太顯目的小字。前後三廳,各廳三間,中為廳堂,東西為房室共十間。後廳視為正廳,前帶廊道天井,後有天溝,天溝後門通百花池至納涼居。字畫對聯均不存,唯有後廳堂上方懸“為觀其志”一匾。

百花池位于府第的西後端,水面約二千米方米,池周奇花異草,夏季荷花滿池怒放,水碧花香魚擺尾,垂柳曲橋湖心亭(亭待建)。池畔南岸,古木濃蔭,白鶴盤旋,百鳥歌鳴。

納涼居建于百花池岸,面閥四間,倚牆臨水,門額上書“納涼居”三字,這是張天師品茶納涼,觀花賞月之所。現已修複,供遊客品茶納涼。

味腴書屋坐落私第東部,前原建有家廟(已毀),書屋為院落式,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面闊約八百平方米,分前後二進,後為正屋有樓,中有天井兩廂,門前老桂倚牆,婆娑作态。石門鑿有隸書聯一副,上聯“泮芹蔓衍芹期來”,下聯“丹欄花開欄可攀”。書屋後門遠朝西華山,近臨池中水,門額上書“秀接衡陽”四字。

張天師後裔

張天師第65代後裔

張金濤:天師府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 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

張金華:天師府駐京辦主任、中華天師道友會執行會長、世界易經風水研究院院長、貴溪撤縣設市市徽設計者。天師府、龍虎山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曆史文化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谌,二十一代張秉一,二十二代張善,二十三代張季文。他們皆無重要事迹可述。此期所建宮觀,即上述之真仙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入宋以後,張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随之興盛。在宋元時期成為與茅山、閣皂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為張正随、張幹曜、張嗣宗、張象中、張敦複、張景端、張繼先、張時修、張守真、張景淵、張慶仙、張可大。從二十四代張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賜“先生”号,表現了宋室對龍虎宗的重視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張繼先和三十五代張可大尤得朝廷恩寵。

張繼先,字嘉聞,一字道正,号翛然子。徽宗崇甯三年(1104),“赴阙,召見,問曰:‘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顔。’”所答十分乖巧。又問修丹之術,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崇甯四年(1105)賜号虛靖先生。“

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從學者恒數千(《龍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與林靈素、王文卿同顯于徽宗朝。喜屬文作詩,善内丹術,“雅善書法,嘗書《道德經》以進禦 ,……書《茅山宣和禦制化導碑》,時稱其工”。張可大,字子賢。端平(1234~1236)間累召赴阙。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見,賜号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箓,兼禦前諸宮觀教門公事。”AB據此記載,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箓,經過二百年之發展,龍虎宗竟躍居為三山符箓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壯大。

景區活動

每年的10月初,這裡會舉行龍虎山道教文化節,遊客可以觀看到道教法會表演。

景區天氣

江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春季陰冷多雨,偶有桃花汛;夏季高溫多雨,間有台風影響;秋季風和日麗,秋高氣爽;冬季濕冷,多偏北大風。年平均氣溫 11。6℃~19。6℃,無霜期長達240-307天,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全年降水50%以上集中在4-7月,該時期為江西的雨季。

江西地域廣,南北跨越 5個多緯距,東西相隔5個多經度,境内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間丘陵起伏,北部為鄱陽湖及其平原。複雜的地形、地貌分布,使得江西氣候資源分布複雜多樣:光資源北多南少;熱量資源南多北少;水分資源東多西少;風能資源湖區、山區多,其他地區少。

全省四季主要特點、氣候資源分布如下:

春季:受大陸冷高壓和南支槽的共同影響,我省多過程性天氣,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是低溫陰雨和強對流。長期低溫陰雨會造成爛種爛秧,對早稻播種危害很大,平均約 2年出現1次。

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晴旱酷熱。全省 7月平均氣溫除周邊地區外,南北各地相差甚小,都在29。0~30。0℃之間,極端最高氣溫都在40℃以上。全年日最高氣溫≥35℃的天數,除鄱陽湖受湖水調節和龍南、全南、定南等地植被條件較好的山區為10~20天外,其他地方都在20天以上,贛東北和贛江中遊一帶多達40~50天,可算是中國的“火爐”之一。

全省多年極端最高氣溫 31。1℃~42。1℃。

秋季:雨季結束之後,西太平洋副高北跳,我省多處太平洋副高脊區之中,使得我省多晴好天氣,且濕度較小,主要災害性天氣是幹旱與寒露風。

冬季:受大陸季風影響,不斷有冷空氣侵入,特别是鄱陽湖區域為向北開口的盆地,冷空氣長驅直入,使北部平原氣溫顯着下降,有時伴有雨雪或冰凍。1月平均氣溫為3。5~5。0℃,最低氣溫較低。贛南盆地因受山脈阻擋,加之位置偏南,冷空氣的影響較小,1月的平均氣溫為7。0~8。0℃,有的在8。0℃以上,但極端最低氣溫仍可下降至-5℃左右。全省多年極端最低氣溫-3。8℃~-16。7℃。

票價

每人每次22元

上一篇:奧本山宮殿球館

下一篇:露水情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