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

大龍

肉食性恐龍
恐龍大龍拉丁文學名magnosaurus,表示大的恐龍的含義,屬蜥臀目、獸腳亞目、新獸腳類下的肉食性恐龍,主要生存與侏羅紀中期的英國,推測體重150-200公斤,與1932年被發現并命名。作為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曾是地球霸主之一,和雷龍同存在。大龍也是當時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之一,着實令人震撼的恐龍物種。[1]
  • 中文名:大龍
  • 拉丁學名: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目: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科:大龍科
  • 亞科:
  • 族:
  • 屬:大龍屬
  • 亞屬:
  • 種:大龍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骨骼特征

恐龍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适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别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征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n後額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着胸鎖三角肌,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腸骨後部有個突出區塊,髋臼穿孔。

胫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

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胫骨契合。

除上述幾個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為出現在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征。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态,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态。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内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于股骨幹,産生直立的步态,而不同于勞氏鳄目等臀窩向下的直立方式。n

體型特征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标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栖息地内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垩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于坦桑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是在1907年發現于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于賓州匹茲堡的卡内基自然曆史博物館。

生活習性

生存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n

種内鬥争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并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并反擊。n

生長繁殖

築巢、産卵及照顧下一代也是恐龍的生活内容之一。恐龍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将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複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築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産完蛋後便一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

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擁有一個單排口洩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互相對準它們的洩殖腔,然後公恐龍的陰莖進入母恐龍的洩殖腔進行交配。不過,公恐龍也有可能沒有陰莖,若是這樣的話,它們就可能跟一些鳥類一樣,通過噴出精液到母恐龍的洩殖腔,從而進行繁殖―――專家們将這種交配方式稱為“洩殖腔親吻”。

上一篇:百日菊

下一篇:嘉寶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