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通寶

大齊通寶

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錢币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币。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诰(李弁)即帝位于金陵(今江蘇南京),國号大齊,年号昪元(937—942)。昪元三年改國号為唐,即南唐。其國号大齊時鑄大齊通寶,迄今僅發現二品。過去曾有唐黃巢鑄說,後被否定。[1]
    中文名:大齊通寶 外文名:DaJi TongBao 别名: 南唐:錢币 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 封他為:齊王

簡介

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号“大齊”。由于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概況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诰(李升)所鑄造,李升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号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币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于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将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

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争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李弁鑄造的“大齊通寶”,錢文纖細清晰,工整有力。寬緣。平背。色澤淺黃。直徑約22、5毫米,厚約0、8毫米,重約3克。傳說某人曾擁有一枚,後錢主因戰亂不知所終。為覓該錢,某泉界藏家購其屋遍搜而不得。後又由另一藏家再購其屋,掘地三尺并以篩篩之,未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