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鳽

大麻鳽

鹳形目鹭科動物
大麻鳽(jiān)(學名:Botaurus stellaris)屬大型鹭類,體長59-77厘米。身較粗胖,嘴粗而尖;頸、腳較粗短;頭黑褐色;背黃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點;下體淡黃褐色,具黑褐色粗著縱紋;嘴黃褐色;腳黃綠色。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河流、湖泊、池塘邊的蘆葦叢。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秋季遷徙季節也集成5-8隻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白天多隐蔽在水邊蘆葦叢和草叢中,有時亦見白天在沼澤草地上活動。主要以魚、蝦、蛙、蟹、螺、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甚廣,歐洲、非洲、亞洲均有。
    中文名: 拉丁學名:Botaurus stellari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鹳形目 亞目: 科:鹭科 亞科: 族: 屬:麻鳽屬 亞屬: 種: 亞種:2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大麻鳽 别稱:大水駱駝、蒲雞、水母雞、大麻鹭 英文名稱:Eurasian Bittern

外形特征

大麻鳽是一種體型大的涉禽,額、頭頂和枕黑色,眉紋淡黃白色;背和肩主要為黑色,羽緣有鋸齒狀皮黃色斑,從而使背部表現為皮黃色而具粗着的黑色縱紋;其馀上體部分和尾上複羽皮黃色,具有黑色波浪狀斑紋和黑斑;尾羽亦為皮黃色,具黑色橫斑;飛羽紅褐色,具有顯着的波浪狀黑色橫斑和大的黑色端斑;小翼羽和初級複羽棕紅色,具有波浪狀黑色橫斑;初級複羽有小的白色端斑,中複羽、小複羽皮黃色,具有細小的波浪狀黑褐色橫斑;後頸黑褐色,羽端具兩道棕紅白色橫斑;頸側和胸側皮黃色,具黑褐色蟲蠢狀斑和橫斑,且羽毛分散成發絲狀。

颏、喉奶白色,前頸和胸皮黃色,具棕褐色縱紋從颏一直到胸,其中從喉以下分為數條,主要由羽毛端部棕褐色羽幹紋連接形成;腹皮黃色,具褐色縱紋,兩脅和腋羽皮黃白色,具黑褐色橫斑;肛和尾下複羽乳白色,具黑色縱紋。幼鳥似成鳥,但頭頂較褐,整個體羽亦較淡和較褐。

虹膜黃色,嘴黃綠色,嘴峰暗褐色,腳和趾黃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900-1350g,♀400-975g;體長♂631-768mm,♀593-715mm;嘴峰♂63-75mm,♀64-70mm;翅♂318-352mm,♀277-315mm;尾♂105-131mm,♀103-110mm;跗蹠♂90-101mm,♀80-94mm。(注:♂雄性;♀雌性)

(注:大麻鳽圖冊網址)

鑒别特征

大麻鳽是大型鹭類,體長59-77cm。身較粗胖,嘴粗而尖;頸、腳較粗短;頭黑褐色;背黃褐色,具粗着的黑褐色斑點;下體淡黃褐色,具黑褐色粗着縱紋;嘴黃褐色;腳黃綠色。野外特征明顯,容易識别。在我國還未見有特别與之相似的種類。池鹭非繁殖羽雖有些相似,但體型顯着為小,頸較細長,翅白色,頸和胸具白色和黃褐色縱紋,明顯與之不同。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保加利亞、柬埔寨、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維、馬來西亞、馬耳他、摩爾多瓦。

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裡蘭卡、蘇丹、斯威士蘭、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斯、土耳其、烏幹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别克斯坦、越南、也門、贊比亞。

區域性滅絕:土庫曼斯坦。

旅鳥:文萊達魯薩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厄立特裡亞、埃塞俄比亞、法羅群島、岡比亞、加納、冰島、愛爾蘭、萊索托、列支敦士登、馬爾代夫、挪威、塞内加爾、塞舌爾、津巴布韋。

中國分布

中國僅有指名亞種(Botaurusstellarisstellaris)。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河北、北京、新疆為夏候鳥;山西、天津、甘肅、甯夏、山東、河南、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為旅鳥或冬候鳥;貴州、雲南、海南、香港、台灣為冬候鳥。

繁殖于新疆天山、内蒙古、黑龍江、吉林、遼甯與河北等省。越冬于長江中下遊和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遷徙時經過長江中下遊、山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和台灣等省。

栖息環境

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河流、湖泊、池塘邊的蘆葦叢、草叢和灌叢、水域附近的沼澤和濕草地上。

生活習性

遷徙

除在中國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等南部省區為留鳥不遷徙外,在中國長江以北均為夏候鳥和旅鳥,長江以南亦有部分遷徙。通常每年3月中下旬開始遷來東北繁殖地,10月中下旬遷走。常單隻或成對遷來,遷走時偶爾見5-8隻的小群。

習性

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秋季遷徙季節也集成5-8隻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白天多隐蔽在水邊蘆葦叢和草叢中,有時亦見白天在沼澤草地上活動。受驚時常在草叢或蘆葦叢站立不動,頭、頸向上垂直伸直、嘴尖朝向天空,和四周枯草、蘆葦融為一體,不注意很難辨别,即至當人走至跟前,不得已時才起飛。兩翅鼓動慢,常貼蘆葦或草地上空緩慢飛行。通常飛不多遠又落入草叢。活動時不時發出‘會兒,會兒’的叫聲,很遠即能聽見。

食性

大麻鳽主要以魚、蝦、蛙、蟹、螺、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學 名

1.

大麻鳽非洲亞種

Botaurusstellariscapensis

2.

大麻鳽指名亞種

Botaurusstellarisstellaris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常成對孤立的單獨營巢。通常置巢于沼澤和水邊蘆葦叢和草叢中,也在灌木叢中或灌木下營巢。巢的結構簡單,由草莖和草葉構成,呈盤狀。大小為50-90cm,高30-50cm。每窩産卵4-6枚,卵為橄榄褐色,呈卵圓形,大小為48-58mm×36-41mm,平均52mm×38mm。産卵期不同步,甚至在同一地區不同對之間産卵期亦不一緻,最早5月初即有個别開始産卵,大量在5月中下旬,少數遲至6月初。産出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有時亦參與孵卵活動,孵化期25-26天。雌鳥孵卵時甚警覺,亦甚戀巢,當人走到很近時,才棄巢而逃。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喂養,2-3周雛鳥能行走時即離巢躲在巢附近草叢或蘆葦叢中,晚上仍回巢中由親鳥喂養,1個半月到2個月,雛鳥才能飛翔和進行獨立生活。

種群狀況

大麻鳽的種群數量較為豐富,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在中國長白山山腳丘陵地帶的河邊沼澤是常見的,因為農田開發和環境破壞,在中國其他地方種群數量亦明顯下降。據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有893隻,1992年230隻,種群數量明顯下降。在整個亞洲,1990年東亞893隻,東南亞14隻,南亞83隻,西南亞1隻。總計991隻;1992年西亞8隻,南亞11隻,東亞233隻,東南亞6隻,總計258隻。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裡,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上一篇:佛耳草

下一篇:雙腎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