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藥

大麻藥

豆科鐮扁豆屬植物
大麻藥,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鐮扁豆的根、葉。分布于廣東、海南、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通絡,止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 中文名:大麻藥
  • 拉丁學名:
  • 别名:大豆莢、大九莢、麻裡麻、麻三段、豆葉百步還陽
  • 界:植物界
  • 亞界:
  • 總門:
  • 門:被子植物門
  • 亞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
  • 超目:
  • 目:薔薇目
  • 亞目:
  • 科:豆科
  • 亞科:
  • 族:
  • 亞族:
  • 屬:鐮扁豆屬
  • 亞屬:
  • 組:
  • 亞組:
  • 種:鐮扁豆
  • 亞種:
  • 變種:
  • 品種: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雲南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入藥部位

根、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通絡,止痛止血。

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痛、跌打損傷:①大麻藥6g。泡酒分次服。(《雲南中草藥》)②大麻藥鮮根15-30g。水煎服,每日服2次。(《文山中草藥》)

2、治骨折:①用三棱針刺破皮膚(開放性骨折不需刺破)取大麻藥根末,酒調外敷。(《雲南中草藥》)②大麻藥鮮葉适量。搗爛或幹粉敷患處。(《文山中草藥》)

3、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大麻藥(炒炭)3-9g。水煎服,每日服2次。(《文山中草藥》)

4、治外傷出血:大麻藥根末撒傷口。(《雲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3-9g,鮮品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調敷。

使用注意

内服宜慎。中毒症狀主要為惡心、嘔吐、腹瀉、便血等胃腸道症狀,還可有頭昏、乏力、舌及全身發麻、血壓下降、瞳孔縮小、心率緩慢,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增高等。

采集加工

四季挖根,洗淨,曬幹;夏季采葉,鮮用或曬幹。

形态特征

根莖圓柱形,長5-6厘米。鱗葉線狀披針形,銳尖。葉2,葉柄至中部具鞘,雜色,鞘頂部斜截形,全長30-90厘米;葉片鳥足狀分裂,裂片5-7,橢圓披針形,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表面綠色,背面常粉綠色;中裂片具長2.5-5厘米的柄,連尖頭長20-29厘米,寬7-12厘米;側裂片遠小,具長1-2厘米的柄或最外2枚(裂片為7時)基部多少聯合,最外側的長6-20厘米,寬4.5-7厘米,花序柄雜色,短于葉柄,幾為葉柄長的1/2。佛焰苞管部圓柱形,雜色,長5-6厘米,粗1-2厘米,喉部稍展開,不外卷;檐部長圓狀披針形,靠邊緣夾雜紫色,中部紫色,長7厘米,寬2.5-3厘米,下彎,尾狀漸尖,有長4-12厘米的線尾。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長2.5厘米,粗6毫米,花疏;附屬器具短柄,基部增粗,近截形,粗達7毫米,向上漸細,直立,長5-7厘米,伸出喉外,先端有時螺狀卷曲;雌花序圓錐形,長3.5厘米,基部粗約1-1.5厘米(具幼果),附屬器同雄花序。雄花具短柄,雄蕊3。雌花密集,子房倒卵形,頂部截平呈四邊形,柱頭無柄,盤狀。漿果有種子3,種子倒卵形,長5毫米,直立。花期9月,果11月成熟。

生長環境

生于曠野灌叢中。分布于廣東、海南、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止血生肌,消炎鎮痛,接骨。”

2、《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活血,止血止痛。”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

2、利尿作用;

3、毒性:毒性較小。

上一篇:灸甘草

下一篇:細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