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縣

大荔縣

陝西省渭南市轄縣
大荔縣,隸屬于陝西省渭南市,位于陝西關中渭北平原東部,黃、洛、渭三河彙流地區。轄15個鎮、2個街道,272個行政村、26個社區,縣域面積1800平方公裡,總人口約75萬,是渭南市第一面積大縣、第四人口大縣,是陝西的東大門,渭南副中心城市。[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荔縣常住人口為592888人。1949年3月,陝甘甯邊區政府大荔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駐大荔,轄8縣。大、朝、平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撤銷平民縣,并入朝邑縣。并撤銷大荔分區。1956年9月,渭南專區撤銷後,又由省直轄。1958年12月,撤銷朝邑縣,合并為大荔縣。又将澄城縣醍醐、寺前、業善、韋莊公社和蒲城縣永豐公社劃歸大荔縣。1961年8月,複歸澄城、蒲城上述轄地,大荔複由渭南專區(1969年改稱地區)轄屬。2020年,大荔縣生産總值實現175.51億元,增長2.1%;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1%;地方财政收入2.01億元,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76.53億元,下降8.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達到32271元、14292元,增長4.9%、7.8%。
    中文名:大荔縣 外文名:Dali County 别名:同州、馮翊、臨晉 行政區劃代碼:610523 行政區類别:市轄縣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渭南市 地理位置:關中渭北平原東部 面積: 下轄地區:2個街道、15個鎮 政府駐地:西城街道 電話區号:0913 郵政區碼:715100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豐圖義倉、岱祠岑樓、魏長城遺址、三河濕地保護區、同州湖景區 機場: 火車站:大荔站(大西客運專線)、大荔北站 車牌代碼:陝E 地區生産總值: 面積:1800km² 人口數量:592888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175.51億元(2020年)

曆史沿革

大荔縣曆史悠久,境内西北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階地的砂礫層中發現一具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8—23萬年,被命為“大荔人遺址”。

自秦厲共公十六年(前461年)設臨晉縣始,曆代縣名,曾有過臨晉、懷德、華陰、南五泉、武鄉、朝邑、馮翊、河濱、河西、臨沮、同州、大荔、平民縣。大荔縣名,始于西晉武帝末年,因地處大荔戎國而得名,後多變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複設大荔縣。今之大荔縣是1958年由原大荔、朝邑兩縣合并而成。

郡、州建置,始設于東漢建安五年(200年),相繼沿設郡、州、府、署,至1950年撤銷專署,曆時1750年。最大轄境為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的左馮翊,東自黃河,西至泾河,北據韓城、黃龍、宜君、旬邑一線,南沿渭水,周境約1500裡,東西長約400餘裡。曆時較悠久的為同州,始設于西魏元欽三年(554年),以地處古國,故名同州。曆代沿設,迄于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曆時1400多年。

郡、州和縣級行政建置沿革:

夏代(約前21—前16世紀),屬雍州西河侯國地(見《竹書紀年》)。

商代(約前16—前11世紀),屬芮國地。

西周時(前11世紀—前771年)東部屬南芮國(1929年趙渡鎮曾出土過芮公鼎)。西部屬同國。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諸侯稱霸,狄戎交侵。東周初,大荔戎族部落侵入境内,滅據芮,于老朝邑城東築王城,稱大荔戎國,附屬晉國。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秦晉韓原之戰,秦虜晉君,晉遂獻河西八城(鄭、武城、陰晉、芮、王城、北徵、新城、少梁)予秦,地遂屬秦。秦穆公二十年(前640年)又滅梁、芮。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秦厲共公十六年(前461年),秦滅大荔戎國,取王城,築高壘以臨晉國,設臨晉縣。魏文侯十六年(前430年)伐秦,重築臨晉城,地又屬魏。魏武侯十二年(前385年)魏乘秦内亂而盡奪河西地。秦商鞅變法圖強,又多次大舉攻魏,終于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因連戰失利而又獻河西地。臨晉複屬秦。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臨晉南部分設德縣,隸屬内史(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楚項當權時,地屬塞國。高祖二年(前205年)臨晉、德縣(曾賜作周勃食邑),同隸河上郡。高祖九年(前198年)改隸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内史分左右,又改隸分設的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改隸新設的左馮翊。

新莽時(9—23年),臨晉改為監晉,德更名德,屬列尉大夫轄縣。

東漢建武二年(26年)撤并監晉、德,複設臨晉縣,仍隸左馮翊。建安五年(200年)縣治由王城遷設今大荔城,左馮翊(郡)亦由高陵遷治臨晉,郡、縣同治一城。郡隸雍州,轄5縣(詳見州郡沿革表以下同)。建安十八年(213年)将高陵的左内史并入左馮翊(郡),仍治臨晉,隸雍州,轄12縣。

三國曹魏黃初元年(220年)左馮翊改名馮翊郡,仍治臨晉,隸雍州,轄9縣、1護軍。

西晉武帝末年,改臨晉為大荔縣。東晉前趙、後趙、前秦、後秦時(318—415年)仍沿稱大荔。後秦永和至夏昌武年間(416—425年)複名臨晉,隸馮翊郡。西晉至東晉前趙、後趙時,馮翊郡隸雍州,轄8縣、1護軍;前秦(改屬司隸)、後秦至夏(351—425年),轄6縣、4護軍。

南北朝北魏神四年(431年),馮翊郡縮轄3縣。至太和十一年(487年)改行州、郡、縣行政建置,遷設華州治于李潤堡(今大荔北、為後秦兵戍重鎮),轄3郡、13縣。又分臨晉為兩縣,西部為華陰縣,隸華山郡,東部為南五泉,隸澄城郡。景明初,又移華州治于今大荔城。并遷設華山郡于此,使州、郡、縣同于一城。至西魏大統六年(540年),華山郡(移治鄭縣)改名武鄉郡。華陰縣改名武鄉縣,以隸武鄉郡。南五泉改為朝邑縣,以隸澄城郡。元欽三年(554年)撤銷華州,改設同州·下轄武鄉、澄城2郡、8縣。北周沿設同州,僅轄2郡、4縣。

隋開皇三年(503年),實行州、縣制,廢武鄉郡,保留同州,直轄9縣。大業三年(607年),同州改為馮翊郡,改隸新設的司隸刺史,轄8縣。并改武鄉為馮翊縣,連同朝邑縣均屬馮翊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廢馮翊郡複設同州。武德三年(620年),朝邑分設河濱縣。武德六年(623年),跨兩縣分設沙苑監。武德九年(626年)又分馮翊設臨沮縣。彼時境内分設4縣1監,統隸同州。貞觀元年(627年),河濱并入朝邑,臨沮并入馮翊。同州隸屬于新設的關内道,轄7縣、1監。貞觀八年(634年)又以韓城、邰陽、河西(合陽東地)屬同州,轄9縣、1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同州改隸新設的京畿道。天寶元年(742)同州改為馮翊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同州。乾元三年(760年),朝邑改名河西縣,移治鹽坊,改隸河中府。大曆五年(770年),複設朝邑縣,并跨河東(永濟)地分設河西縣。

五代時期(907—960年),沿設同州,轄6縣、1監(後梁同州轄有同官、白水、奉先,後唐他屬,卻以韓城、澄城、郃陽屬同州)。馮翊、朝邑屬同州轄縣。

北宋初,同州隸關西道。至道三年(977年),改行路、府(州、軍)、縣制,同州改隸陝西路京兆府。熙甯五年(1072年)又改隸永興軍路京兆府,同州轄6縣、1監(乾德三年改設牧馬監)。馮翊、朝邑和牧馬監統屬同州。

金皇統二年(1142年),同州改隸京兆府路,轄6縣、1監。馮翊、朝邑并牧馬監仍屬同州。

元初,實行省、路、府(州)、縣制。至元十六年(1279年),京兆府路改設安西路,皇慶元年又改為奉元路。同州先後曾屬陝西行中書省、京兆府路、安西路和奉元路。早在至元六年(1269年),廢馮翊縣,地歸同州直轄,同州僅轄5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元路改為西安府。九年(1376年),府上設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同州歸其統屬,仍轄5縣。

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行省、道、府(直隸州、廳)、縣制,設陝西省、潼商道。雍正三年(1725年),同州升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升同州府,并附廓設大荔縣,隸屬陝西省、潼商道,統轄十城,即:二華(華陰、華州)、關(潼關)、大(大荔)、水(白水),三城(韓城、澄城、蒲城)、朝(朝邑)、合陽。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同州府,大荔、朝邑屬陝西省關中道轄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朝邑東灘分設平民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撤銷關中道,大、朝、平由陝西省直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大荔城設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轄12縣。大、朝、平屬八區專署轄縣。

1949年3月,陝甘甯邊區政府大荔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駐大荔,轄8縣。大、朝、平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撤銷平民縣,并入朝邑縣。并撤銷大荔分區。1956年9月,渭南專區撤銷後,又由省直轄。1958年12月,撤銷朝邑縣,合并為大荔縣。又将澄城縣醍醐、寺前、業善、韋莊公社和蒲城縣永豐公社劃歸大荔縣。1961年8月,複歸澄城、蒲城上述轄地,大荔複由渭南專區(1969年改稱地區)轄屬。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大荔縣下轄全縣共設15個鎮、272個行政村,2個街道辦事處。大荔縣人民政府駐西城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523001000

西城街道

610523002000

東城街道

610523101000

許莊鎮

610523102000

朝邑鎮

610523103000

安仁鎮

610523104000

兩宜鎮

610523105000

羌白鎮

610523106000

官池鎮

610523107000

馮村鎮

610523108000

雙泉鎮

610523110000

下寨鎮

610523111000

韋林鎮

610523112000

範家鎮

610523113000

蘇村鎮

610523114000

趙渡鎮

610523116000

埝橋鎮

610523117000

段家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荔縣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黃、洛、渭三河彙流之地。南界渭河與潼關、華陰、華縣為鄰,西繞洛河與蒲城、臨渭區毗連,北沿台塬與澄城、合陽縣接壤,東瀕黃河與山西永濟相望。介于東經109°43′-110°19′,北緯34°36′-35°02′之間,總面積180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荔地處渭河斷陷盆地東部偏北拗陷區,屬渭河斷陷地塹構造。地質構造特征為北部(台原)斷塊隆起,中部(洛灌區)斷坡階梯狀,南部(沙苑)和東部(黃河灘)為地塹構造深陷區。

大荔地史屢經地塹斷裂,湖、河交替沉積、深切,構成北高南低,依次下降,地面趨向渭、洛傾斜,台、階、沙、灘,多級格局的地貌特征。

氣候

大荔縣屬暖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受蒙古冷高壓氣團控制,氣溫最低,雪雨稀少,寒冷幹旱;春季海洋暖氣團北進,氣溫漸高,時冷時暖,風霜多現;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氣團影響,氣溫最高,酷暑炎熱,常多伏旱:秋季冷暖氣團交替出現,氣溫多變,夜涼晝熱,多連陰雨。冬、夏季長,春、秋季短,冷暖幹濕,四季分明。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據陝西省人民政府曆次編繪的《大荔縣地圖》,全縣總面積為1776.3平方公裡,折合2664450畝。遵照國務院(1984)70号文件和省、地的具體安排,1989年縣上對土地進行了詳查,實際量算的總土地面積為2535780.9畝。其中軍墾、農墾用地374871.1畝;縣屬用地2160909.8畝。

植物資源

灘、原植被:主要分布在黃、渭河灘,台原和洛灌區。野生植物約有120多種。

沙地植被:主要分布于沙苑地區。常見的有:白蒺藜(又名同蒺藜、沙苑子,名貴藥材)、茅根草、菅葉草、沙草、沙蒿(又名筋面子)、沙條(可作菜)、沙蔥、沙蒜(又名沙薤白、小蒜,入藥)、茼花、苦子蔓、兔絲草(入藥)、茵陳草(入藥)、白茅草、山豆花、黃蒿、棉蓬等。

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灌區、河灘鹽堿窪地周圍,多為鹽蓬、鹽蒿、柽柳(又名西河柳、觀音柳)、小蘆草等。

沼澤植被:多分布于蓄水池塘和水窪地。有蘆葦、荻芋、蒲草、野荷花、水草、浮萍草、小白酒草、苦荬菜、苦參、水蝕、野蘿蔔、刺蓬等。

動物資源

野獸類:狼、豹、黃鼠狼、狐狸、禾鼠、草兔、獾、田鼠、黃胸鼠等。

野鳥類:蒼鹭、白鹭、大雁、小燕、石鳥、野鴿、斑鸠、鸢、鷹、鸱鸮、烏鴉、喜鵲、麻雀、杜鵑等。

野生昆蟲:黃蜂、蝴蝶、蜻蜓、蚱蜢、蝗蟲、蛾蟲、盲椿象、瓢蟲、金牛蟲、蟬、蚊、蠅、虻、螟蟲、蚜蟲、紅蜘蛛、螳螂、蜈蚣、蟋蟀、螞蟻、螢火蟲等。

爬行蟲類:蛇、油蜒、蚯蚓、池草蟲、蜇蠍、蜣螂、壁虎等。

魚類:鯉魚、鲫魚、鳝魚、鲢魚、綿魚和草魚等。觀賞魚有各種金魚。還有中華鼈。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

2020年,大荔縣常住人口為592888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93392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00504人,下降14.49%,年平均下降1.55%。

戶别人口

2020年,大荔縣共有家庭戶181326戶,集體戶5080戶,家庭戶人口為554654人,集體戶人口為3823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0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9人減少0.73人。

民族人口

2020年,大荔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92192人,占99.8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694人,占0.1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00741人,占常住人口比重降低0.05%;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35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升高0.05%。

性别構成

2020年,大荔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95000人,占49.76%;女性人口為297888人,占50.24%。總人口性别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1.2下降為99.03。

17個鎮(辦)中,總人口性别比在95以下的鎮(辦)有1個,在95至100之間的鎮(辦)有6個,在100以上的鎮(辦)有10個。

年齡構成

2020年,大荔縣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04236人,占17.58%;15-59歲人口為343270人,占57.90%;60歲及以上人口為145382人,占24.5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99762人,占16.8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增加4.11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4.8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10.7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7.75個百分點。

17個鎮(辦)中,15-59歲人口比重在60%以上的鎮(辦)有2個,在55%-60%之間的鎮(辦)有12個,在55%以下的鎮(辦)有3個。

9個鎮(辦)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全縣平均水平,其中,4個鎮(辦)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20%。

受教育程度人口

2020年,大荔縣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4811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78234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58601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54438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4374人增加為5871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485人下降為13195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7982人下降為43617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23339人增加為26048人。

平均受教育年限

2020年,大荔縣常住人口中,16-59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73年。

文盲人口

2020年,大荔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1102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0295人,文盲率由5.23%下降為4.32%,降低了0.91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2020年,大荔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48343人,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41.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44545人,占常住人口58.1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02069人,鄉村人口減少202573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20.79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2020年,大荔縣常住人口中,流動人口為76253人,跨省流動人口為3004人,省内流動人口為73249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流動人口增長2.03倍。

政治

縣委

書記:由建新

副書記:翟玉寶、杜鑫

常委:段洪濤、劉亨、符浩、許喜林、謝文秀、張登平、盧高昌、薛漢成

副縣級領導:李小超

縣人大

主任:馬榮界

副主任:武法海、朱新紅、丁保衛、張方維

縣政府

縣長:翟玉寶

副縣長:段洪濤、盧高昌、楊小強、張紅林、劉丁、趙磊、白婷、肖衛斌

縣政協

主席:張鋒

副主席:楊景梅、張玲

秘書長:曹貞俠

(截至2019年4月)

經濟

綜述

2020年,大荔縣生産總值完成175.51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5.71億元,增長3.5%,占生産總值的比重為32%;第二産業增加值35.42億元,增長0.6%,占生産總值的比重為20%;第三産業增加值84.38億元,增長2%,占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8%。全縣非公經濟完成增加值97.69億元,占生産總值比重為55.7%,較上年提升0.3個百分點。

固定資産投資

2020年,大荔縣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0.2%。其中: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1%。按産業劃分:一産投資下降7%;二産投資增長30.1%;三産投資下降17.3%。

35家在庫房地産企業完成投資19.42億元,增長64.7%。商品房銷售面積46.59萬平方米,增長26.7%。商品房銷售額完成18.43億元,增長29.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42.51萬平方米,增長36.7%;住宅銷售總額16.83億元,增長42.9%。

财政稅收

2020年,大荔縣财政總收入完成3.45億元,下降5.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1億元,增長4%,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65億元,增長5.9%;非稅收入完成0.36億元,降低3.6%。地方财政支出累計完成44.64億元,增長4.4%,其中:财政八項支出30.96億元,下降5.9%。民生累計支出38.72億元,增長5.8%,占财政支出的86.7%。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52億元,教育支出7.62億元,農林水支出7.94億元,衛生健康支出4.83億元。

人民生活

2020年,大荔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15元,增長6.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271元,增長4.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292元,增長7.8%。

第一産業

農業

2020年,大荔縣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00.79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産值73.73億元,增長5.1%;林業産值0.42億元,增長6.4%;牧業産值19.95億元,增長0.3%;漁業産值4.11億元,下降3.3%;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3.23億元,增長5.9%。

2020年,大荔縣糧食播種面積95.26萬畝,增長0.2%。糧食總産量達32.91萬噸,增長7.3%。其中:夏糧産量15.47萬噸,增長10.4%;秋糧産量17.44萬噸,增長4.6%。

2020年,大荔縣蔬菜種植面積20.56萬畝,增長0.5%;産量50.47萬噸,增長1.2%。園林水果種植面積64.73萬畝,增長2%;産量59.62萬噸,增長4.4%。

畜禽存欄大幅增長,出欄三增一減。生豬存欄16.37萬頭,牛存欄4.06萬頭,禽存欄176.6萬隻,羊存欄8.57萬隻,分别增長21.2%、10.9%、9.6%、4%。出欄牛1.1萬頭,出欄家禽102.36萬隻,出欄生豬25.9萬頭,分别增長18.3%、11.3%、1.7%;出欄羊12.84萬隻,下降11.8%。為全社會提供肉、蛋、奶分别為2.6萬噸、1.44萬噸和7.64萬噸。

第二産業

工業

2020年,大荔縣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全縣60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産值114.03億元,增長1.7%。其中:經開區29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産值64.11億元,下降2.2%。按輕重工業來劃分:輕工業完成産值61.64億元,增長1.2%;重工業完成産值52.39億元,增長2.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産值111.37億元,增長2.5%,産銷率為97.7%。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8.75億元,增長0.7%,實現利稅總額11.6億元。

建築業

2020年,大荔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1.01億元,同比增長1.1%。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18戶,實現産值19.74億元,增長1.3%。

第三産業

貿易業

2020年,大荔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6.53億元,下降8.9%。其中:74戶限額以上零售額27.49億元,下降5.7%;限額以下企業及個體戶零售額49.04億元,下降11.9%。分行業看:批發業增長3.9%,零售業增長0.8%,住宿業下降4.1%,餐飲業下降11.1%。

運輸

2020年,大荔縣境内二級以上等級公路已通車裡程共200.21公裡,其中:一級公路73.51公裡,二級公路126.7公裡。縣道211公裡,鄉道393公裡,村道1469公裡,高速36公裡,高鐵52公裡,鐵路10公裡。全年貨運企業123戶,營運貨車5157輛,總運力達到7.1萬噸;貨運量為432.5萬噸,貨物周轉量為71480萬噸公裡。共有客運企業4家,客運車輛150輛,客運班線32條;客運量為129.3萬人,客運周轉量為4079.6萬人公裡。渭運集團客運車輛32輛,客運量8.8萬人,客運周轉量992萬人公裡。

郵電通信業

2020年,大荔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63億元,增長29.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8.46萬戶,互聯網用戶17.89萬戶。

招商引資

2020年,大荔縣新建項目15個,總投資216.19億元,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7.24億元。成功在西安舉辦正威新材料(渭南大荔)納米谷産業園項目簽約儀式、在成都舉辦“古蜀蓉城·魅力大荔”金秋季優勢項目宣傳推介會等招商引資專題活動,共簽約項目15個,總投資160.69億元,為縣域經濟趕超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旅遊業

2020年,大荔縣受疫情沖擊,旅遊接待人數779.88萬人次,下降49.5%;實現旅遊收入35.09億元,下降53.5%。

金融業

2020年,大荔縣金融機構人民币各項存款餘額235.85億元,增長15.1%,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6.81億元,增長15.7%;金融機構貸款餘額85.09億元,增長7.5%。

交通

公路

公路包括國道、省道、縣道、鄉道。1989年底,全縣通車總裡程為366.8公裡,其中:二級路面57.7公裡,三級路面149.1公裡,四級路面160公裡。總裡程中黑色路面210.7公裡,煤渣路面156.1公裡。位列全市之首。

國道

(北)京~昆(明)公路,即國道108,渭大韓段。渭大韓公路,是陝西省通往東北方向的主要幹線。途經渭南、大荔、澄城、合陽、韓城5縣。據《大荔縣新志存稿》載:“該路從大荔至渭南段築于民國二十年(1931),系由馬車道改修,途經觀音渡、南七、谷多、新橋、呂陽、羌白鎮、下寨至謝家接渭南界。大荔至合陽段築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大荔北門口經柳池營、大壕營、雙泉至澄城縣寺前鎮接合陽界”。

建國後,幾經改線擴建,從下寨鄉入境,至漢村鄉堯頭出境,途經下寨、羌白、東七、城關、許莊、漢村6個多(鎮),全長41公裡。路面寬度為12米。1970年後為碎石路面。1972年鋪築為瀝青路面。

省道

黃(龍)~洛(南)公路,大荔華陰段,原為大華公路。北起縣城,南至華陰縣羅夫車站,全長29公裡。建成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由國民黨八區專員公署設計修築。修成後,于縣城南門外立碑1座,于右任題寫“大華公路紀念碑”。

1949年後,改造成煤渣路面,為縣屬地方公路。1985年,陝西省交通廳決定,按照國家二級公路标準,擴建大華公路,總投資2800萬元。1986年動工,沿途3個鄉(鎮),1.2萬多民工參加修建,移動土方292.6萬立方。1987年完成粘土礫石路面一期工程,路基寬度為12米,路面寬度9米。1988年7月先後完成洛、渭河兩座大橋工程。1990年縣境内16.7公裡鋪築成瀝青路面。

大華公路橫穿沙漠約10公裡,削平沙丘,從沙苑地區外選運垆土覆蓋路面,工程異常艱巨。公路通車後,緩解了渭大韓公路的運輸壓力。南去二華,東出潼關,比繞道渭南縮短了73公裡,按日流量1700車次計,年節約運費5000餘萬元,節省油料6000餘噸。

高速公路

韋莊至羅敷高速公路(簡稱韋羅高速)是榆(林)商(州)線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段落。韋羅高速全長53.741公裡,寬26米,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建設标準,設計時速100公裡/小時。橋梁設計荷載公路-I級。全線共設永豐和田家堡兩個樞紐互通;永豐、大荔、官池3個互通區;大荔服務區。

鐵路

西韓鐵路

西起西安市閻良區,東至韓城下峪口,單線鐵路。由段家鄉似仙渠洛河橋入縣境,經花城、李家垣,至柳家垣村出境,跨縣境11.4公裡。屬西韓線閻下段管理。1958年開始修築,1960年停建,1969年複建,1970年建成通車。1971年建成大荔車站。每日對開6對12次貨車,2對4次客車。

大西高鐵

大同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北起山西大同,西至西安,2014年7月1日太原至西安段建成并正式通車。大同-西安站前13标線路位于陝西省大荔縣境内,線路自大荔特大橋橋頭DK724+070引出後沿途經過兩宜鎮、雙泉鎮、戶家鄉、許莊鎮在DK748+762處跨108國道,在大荔縣北設大荔車站,出站後跨渭洛河至标段終點DK782+750.84,标段全長52.805Km。此客運專線的開通,對大荔這個農業大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0年,大荔縣共有高中4所,職業中學2所,初中21所,小學106所(教學點43個),幼兒園212所(教育部門和集體辦85所,民辦127所),其中,普惠性幼兒園占比87.26%。全縣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242人,小學教師2532人,幼兒園教師1630人,職中教師71人。全縣高中在校學生8811人,職中在校學生1119人,初中在校學生17172人,小學在校學生40635人,幼兒園在園學生23608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8.1%。

科學技術

2019年,大荔縣共申請專利73件,授權42件,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5115萬元。圍繞縣域優勢産業部署科技資源,全年獲批省、市科技計劃項目12個,資金200餘萬元。高新技術企業共6個,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0.83%。省級生物農業示範縣建設穩步推進,引進科技人才26人,轉化新成果12項。實施“科技強鄉”工程,科技扶貧工作有序開展,全年舉辦科技培訓累計50餘場次,參訓群衆5000餘人,發放資料8000餘份。

2020年,大荔縣共申請專利91件,授權41件,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1285萬元。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創建取得階段性進展。争取省市科技計劃項目、後補助項目12個,資金200餘萬元。新認定科技型企業21家。

文化事業

2020年,大荔縣共播出《播報大荔》313餘期,播發新聞2810條,各類專題節目64期。制作宣傳片及短視頻10餘期、PPT5個、網課814期。利用《大荔新聞》微信公衆号、《大美大荔》今日頭條号、《精彩大荔》抖音号等多個平台,全年播發各類新聞、資訊、短視頻共8712條。全縣劇院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7個,電影公司1個。文化館“文化藝術大講堂”、圖書館“文文故事屋”成為免費開放特色文化品牌,免費開放率100%。“一元劇場”、“四進零距”以及公益電影放映等演出3500餘場(次)。全縣作協會員、文學愛好者在《大荔文學》《華山文學》發表抗疫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100餘篇。

醫療衛生

2020年,大荔縣共有衛生機構數376個,其中:縣級醫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衛生院26個,村衛生室272個,其他衛生機構70個。擁有病床3929張,衛生技術人員5236人。

體育事業

2020年,大荔縣體育場館2個,全民體育活動有序開展,組織開展了“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承辦了2020年陝西省群衆足球乙級聯賽大荔賽區比賽;2020陝西省群衆足球三級聯賽甲級聯賽渭南賽區的比賽在大荔縣韋林鎮西北足球訓練基地開賽;在渭南市第九屆青少年田徑運動會上,大荔縣代表隊榮獲甲組、乙組團體總分第二名好成績。

社會保障

2020年,大荔縣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14323人,其中:居民參保574556人,職工參保39767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0692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6022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9960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8897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38928人。

2020年,大荔縣共有社區居委會29個;敬老院1個,擁有床位180張;養老院13個,擁有床位數2875張;農村五保戶供養人數693人,其中:集中供養93人,分散供養600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61戶,1272人,發放補助678.71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010戶,21588人,發放補助6344.16萬元。

曆史文化

綜述

“二華關渭水,三城朝合陽”大荔曆史悠久,距今20萬年左右的“大荔人”就在此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岱祠岑樓、豐圖義倉、魏長城遺址、金龍高塔、八魚石墓群等古迹猶存。同州梆子被譽為中國梆子腔的鼻祖,同朝皮影、大荔面花和朝邑剪紙史稱“同州三絕”。

民間藝術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又叫“同州腔”、“東路秦腔”,也叫老秦腔。因為曆史悠久,影響深遠,被奉為梆子腔鼻祖。2008年6月7日,同州梆子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州梆子是中國梆子戲之鼻祖,聲腔形成曆史源遠流長。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風”、“秦聲”音樂舞蹈基礎上,逐漸演演變而成。

舊石器時代,在大荔沙苑已經有了人類活動,殷商時期的西音就指大荔這一帶的腔調。春秋時,在西音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秦風琴聲,秦缪公取秦音。到了明清時期同州梆子發展到了興盛時期,并且引發了明清兩代“花部”的勃興和全國梆子腔的興盛。

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是同州梆子發展的鼎盛時期,唱腔有了急闆、慢闆、散闆、滾闆等與雜腔的區别,以至于梆子腔在北京都成了大劇種,并以其曲折的劇情、高亢的曲調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呈現出壓倒昆、戈兩腔之勢。據《大荔縣戲曲志》記載:清乾隆年間,曾在大荔學藝的著名同州梆子表演藝術家魏長生,在化妝、表演、聲腔諸方面對同州梆子進行了改進與提高,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1774—1780年),他三次赴京演出,“一出《滾樓》名動京師,舉國若狂,觀者日至千餘,六大班為之減色,士大夫為之心醉”(引自《燕蘭小譜》)。

南留鑼鼓

陝西大荔縣的漢族傳統音樂。發端于明、成熟于清,因起源于陝西省原朝邑縣南留村而得名。

南留村位于原朝邑縣(今大荔縣朝邑鎮)南十五千米處。自古以來就是東渡黃河西進關中的交通要衢,具有悠久的曆史文化。南留人在這片地肥水美的富庶之鄉,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豐衣足食的農耕文明的同時,在長期的祭祀慶典活動中逐步創立了具有濃厚地域特色和完整鼓譜套路的鑼鼓文化,幾百年來盛行于當地而不衰。

“南留鑼鼓”的鼓譜曾勒碑鑲于廟堂之上,使它得以完整傳承。每套鼓譜自成篇章,有獨立而明确的主題,風格多樣,打法豐富。其遒勁如健牛之耕耘,迅馳似奪食于龍口,悠然若采摘于枝蔓,纏綿則如泣如訴,而奔放更是豐收後的狂歡。惜因修造三門峽水庫,南留人西遷北移,流離失所,碑譜佚失,“南留鑼鼓”幾近失傳。1982年在搜集整理民間音樂時,大荔縣文化館對其進行了挖掘整理,經過艱苦工作,在散居各地的民間老藝人的大力支持下,“南留鑼鼓”得以重現異彩。

大荔背花鑼

每副背花鑼上裝飾20多件刺繡,高1.5米、寬1.2米、竹子綁紮成架子,再罩上黃布,嵌上裝飾。大荔縣官池鎮西裡村背花鑼代表性傳承人員贠平選18歲開始從師習藝,他背過的背花約重20斤,每副背花上裝飾有精緻刺繡作品20多件,連同花苫鼓、差傘裝飾的刺繡作品一組共計50多件。

背花分正背兩面,正面綴有十帶裙、肚兜以及小孩子使用的圍涎、裹肚等刺繡。背面多為圍涎、肚兜等,圍涎中間綴有小銅鏡,用于反射光線和避邪,再下面有個小神龛,神龛中多為藥王、财神等神像,上面插5面5色小旗。背花上的十帶裙是古代婦女的服飾用品,紮在腰間,每條帶子上繡有精緻的刺繡,是背花上最為豔麗古樸的裝飾。這些看似花裡胡哨,依附在鑼手的脊背上來哄托氣氛,增強陣容,同時也表現出一種原始圖騰文化和對母性的崇拜。與背花鑼相互映襯表演的差傘,是仿照皇傘的形式結構,高1米左右,用篩子或竹籮子制成,每把傘用紅綢、繡花裹肚、圍圍,十帶裙和一個棉花姑娘裝扮。民俗中将差傘當成神傘,一般由10歲以下的小孩撐搭,祈求神靈保佑孩子在神傘護照下健康成長,有望子成龍,一生平安之意。

背花鑼表演中,鑼手背着背花,行進時由三路縱隊并列排成,有倒步、轉身、閃動背花等動作,與花苫鼓、差傘、大钗等互相配合,背花随舞步閃動,有着原始舞蹈的跳神意味,是不可多得的保留完整的巫舞形式之一,被稱為古文化的“活化石”。觀後使人仿佛回到古風古韻的遠古時代,意蘊悠長。舞蹈寓意深刻,表達了人們祈福、驅邪、酬神之意。

同朝皮影

“同朝”即同州和朝邑的合稱,現今的大荔縣。

皮影藝術源于秦漢時期,盛行于唐代,皮影戲也叫“燈影戲”、“土影戲”,屬闆腔體民間小戲劇種,發源于古時同州府(即大荔縣)與當時的朝邑縣,稱為“同朝皮影”的東路皮影的唱腔——“碗碗腔”久負盛名。據史書記載,乾隆年間“碗碗腔”皮影戲在“同朝”一代廣為盛行。我國皮影分為牛皮影和驢皮影,而牛皮影最具代表性和曆史性,其發源地便是“同朝”。陝西東路碗碗腔皮影戲,因在音樂中有銅碗伴奏而得名。周總理曾命名為華劇,當地的老百姓仍然習慣稱它為碗碗腔。陝西皮影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以渭南皮影為代表,是中華民族皮影這一藝術瑰寶的主要源頭。

大荔面花

面花,也叫“禮馍”、“花花馍”,相傳是由古代金石禮品和圖騰演化的産物。每當民間四時八節,生婚壽葬,民間農婦用白面,以針線、梳子、剪刀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鳥、蟲、魚、豬、狗、雞、鼈、蝙蝠、青蛙、人物、建築物等千姿百态的一種民間塑藝,造形拙撲,意态紛呈,栩栩如生。尤以虎的造型最佳,令人樂見。大凡若需送喜慶、節日、祭祀多種規格的禮馍,以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人生信仰。故内涵豐富,喜聞樂見。

文化遺址

“大荔人”遺址

1978年3月21日,陝西省水利局劉順堂在段家鄉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溝東崖洛河三級階地的礫石層(第三層)中,發現了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頭骨化石。經國家古人類學者多方考證,确定其為早期智人中的較早類型,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具體時間約在20萬年左右。是我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的一個代表,因發現在大荔境内,故命名其化石人為“大荔人”,具體發現地址為“大荔人”遺址,距縣城西北23公裡。

1978年至198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所)、西安半坡博物館(以下簡稱西博)、本縣文化館(以下簡稱縣館)、縣文物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縣文管會)和西北大學曆史系考古班對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和一次野外調查。在“大荔人”遺址到育紅村一帶共發現12處與“大荔人”文化層相當或稍晚的石器地點,其遺址代号是:南區為d1、d2、d3、d4、d5、d6、d7;北區為d8、d9、d10、d11、d12、d13。南區在甜水溝以北,北區在育紅村周圍,東西長約7公裡,南北寬約3公裡,主要發現了大量石器和獸骨化石。

沙苑文化遺址

沙苑文化是中國科學院組織的三門峽水庫區考古工作隊于1955年冬在本縣南部的沙丘地帶發現的,當時僅發現了石器。1973年,縣館組織的調查組在沙苑地區調查時在s19地點發現了人頭頂骨化石。以後又與陝西省考古所相繼進行了四次調查和普查。在沙面上發現了大量石器。但未見地層關系。

石器遺物分布面廣,先後在官池、沙底、張家、西寨、石槽、八魚、蘇村、下寨、羌自九個鄉鎮的35處地區,采集了數千件石片石器和細石器。其中石片石器是其典型産物,又是細石器文化中所罕見的。

根據已經發現的資料,經國家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研究認為:石器屬中石器時代遺物,人頭頂骨化石屬同時期的遺骸。具體時間約在萬年左右。以後。把35處地區統一稱作“沙苑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梁家坡遺址在羌白鎮梁家村東北1公裡處,距縣城西南12.5公裡,屬洛河南岸二級階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縣館作過初步調查。

1981年秋,試掘224平方米。文化層分上、下兩層,晚、早兩期:晚期,發現半地下室結構的房屋遺址2座,橢圓形竈坑3個,圓形袋狀、桶狀和橢圓形袋狀窖穴6個,硬土圈結構的柱洞lo個。遺物中生活用具有盆、罐、缽、碗、甕、缸、尖底瓶、葫蘆瓶、盂等。紅陶占90%以上,少數為灰陶和桔黃色陶,彩陶不多。紋飾以繩紋為主,弦紋、指甲紋、附加堆紋為數較少。生産工具有石鏟、磨石、砺石、石球、石核、石片、刮削器和陶錯、陶刮器、陶刃等。

早期,發現的生活用具有:圓底缽、圈足缽、三足缽、三足罐等。陶胎薄,夾細沙,質地疏松,外紅内黑。多飾網狀,交錯繩紋。生産用具有骨錐、骨算、骨镞、骨針、陶刮器等。

商代(早)文化遺址

趙家遺址在伯士鄉趙家村西,與村一路之隔,距縣城東南8.2公裡,面積4800平方米。遺址的大部分1975年劃作新莊基,為新居覆壓。1982年8月,西博和縣館對該遺址試掘面積50平方米。文化層呈灰褐色,最大厚度為240厘米。

主要遺物陶器有罐、盆、甕、缸、甑、大口尊、鬲、陶紡輪、陶刮器。石工具有斧、刀、鏟。骨器有錐、簪、镞、匕和蔔骨。另有銅镞等,大部分殘損。

陶質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器物以模制和輪制為主。紋飾有繩紋、陰紋、按紋、附加堆紋。

文化内涵與本縣白村和鄭州二裡崗相似,為商代早期遺址。

土特産品

全縣已形成了“沙苑108(黃花菜、冬棗、花生)、黃洛果菜瓜、庭院上香菇、灘區魚筍雜、牧業牛當家、實現産業化”的農業産業新框架。全縣糧食總産25.8萬噸、油料總産3.8萬噸、蘋果面積30萬畝、紅棗30萬畝、塑棚設施農業10萬畝、同州西瓜6萬畝、蘆筍6萬畝、養殖水面2萬畝暢銷省内外,反季油桃全國領先,功能性的果蔬番茄椒全國獨有,濃縮蘋果汁、蘆筍、紫香蘇已出口西歐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是國内五大黃牛之首——秦川牛的主要發源地,全縣飼養規模10萬頭,二零零二年被确定為全國唯一的秦川牛養殖加工為主的陝西渭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大荔核心區。

紅棗是沙苑地區的主要果品。其特點:彈性強、易漂浮、耐貯運。據大荔縣舊志載:西漢時,大荔沙苑一帶就栽植棗樹,所産之棗以:個大、皮薄、核小、肉厚、富彈性、味脆甜、液汁多而揚名全國。1984年,縣副食公司與浙江義烏縣二十三裡供銷合作社聯合興辦蜜棗加工廠,生産出金黃發亮的"金絲蜜棗",暢銷國内外,成為本縣一項開發特産。2001年6月,國家林業局授予大荔縣"中國棗鄉"稱号。大荔縣也提出了建設"建設全國優質紅棗第一縣",建設"全國最大的鮮食紅棗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紅棗加工基地"的目标。

大荔西瓜,有“同州大西瓜”之稱。走進古城西安,隻要是吃過西瓜的人,提起“大荔西瓜”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大荔縣志》中所記“西瓜出沙苑,味甘美,甲于秦中。”

為此,自古就有西瓜攤主真如“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豪情吆喝:“看看看,來來來,同洲西瓜甜的太。刀切哩,水流哩。吃一口,流一手。車拉哩,我賣哩。你不吃,見怪哩……”

特色小吃

饽饽馍

饽饽馍是陝西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将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又稱砂子馍、饽饽、幹馍。由于它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饽饽馍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馍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唐代叫做“石鏊餅”,并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馍傳入金陵,稱為“天然餅”。這種馍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鹽(糖),有的還加入鮮花椒葉,制成馍坯,烙制而成。具有油酥鹹香,營養豐富,易于消化,攜帶方便,經久耐貯的特點。是關中農村常用的贈送親友、招待佳賓,或作為産婦、病人的營養食品。

大荔爐齒面

大荔爐齒面因其形似爐而得名,原料有面粉、豬五花肉、筍瓜、油炸豆腐等21種,經和面、制爐齒面、制鹵、煮熟調味等工序,可謂選料嚴格,配料多樣、工藝精細、面條柔韌光潤,臊子香辣味濃,誘人食欲。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間,因在農曆六月上市,又稱“六月鮮”。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負盛名。以剔骨鮮羊肉、骨頭、桂皮、花菽、小茴香、草果、精鹽、味精為原料,分原料處理、煮羊肉、調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時用燒餅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醬、鮮蒜瓣,則肉爛湯清,肥而不膩,清醇可口,别具風味。

月牙燒餅

大荔傳統食品,因狀如月牙而得名。原料為面粉、精鹽、堿面、芝麻、小茴香,菜籽油,經和面、制坯、烙烤三道工序而成。特點外皮焦脆,内瓤酥松空軟,熱吃涼吃均可,吃水盆羊肉時,用此餅夾入羊肉,饒有風味。

風景名勝

豐圖義倉

大荔縣朝邑鎮原為朝邑縣城舊址,地處黃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帶,東接黃河灘萬頃良田,西連八百裡秦川。鎮内景觀資源豐富,建築獨特,保存完整,已列入保護範圍内的曆史文物古迹多達7處,其中的“唐塔、宋祠、清倉”最為著名。古鎮上最引人關注的是著名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圖義倉”,因慈禧太後批為“天下第一倉”而馳名。豐圖義倉曆經一百多年風風雨雨仍然保存完好,并一直儲藏着糧食,它主體建築是一座以磚結構為主的窯群式倉城,外觀酷似一座古城,環内城一周排列窯洞58面,每窯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是集儲存糧食、軍事要塞、觀光聖地為一體的絕佳境地。

趙渡四景

原朝邑縣趙渡鎮一帶,在春秋戰國前西周時期,系芮國都城所在。1929年此處曾出土過“芮國鼎”。該鎮是原朝邑縣一座名鎮,人傑地靈。清代内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閻敬銘,民國時期的著名紳士、社會活動家徐少南均系趙渡鎮人。1956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民遷村廢,l988年移民返庫,重新建趙渡鎮,但不在原址。趙渡四景是對原老鎮的描述:第一景:中條晚照,第二景:雙廟并立,第三景:西門奇井,第四景:端陽遊船。

文殊塔

位于大荔縣城北大街與環城北路相彙的十字路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因“文殊閣”而得名。“文殊閣”為“同州長興萬壽禅院”的主體建築。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别駕楊公所建,計三層,高百餘尺,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文殊閣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閣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民國戰亂,摧毀塔頂及塔身半壁。民國廿五年(1936年)抗日愛國将領,民國中央執行委員、駐軍馮欽哉倡議修建,在“長興萬壽禅院”故址,興建“方山公園”,又在“文殊塔”基礎上重建文殊新塔。

岱祠岑樓

岱祠也叫東嶽行祠,又叫岱祠行宮,四名崇佑觀,五名東嶽廟。位于大荔朝邑鎮大寨村東,距縣城東16.3千米處。岱祠始建時間不詳,隻知唐貞觀元年(627年)重修,明隆慶六年(1572年)增建殿宇。後遭破壞全毀,隻有岱祠岑樓保存完好。岱祠岑樓,亦名岱祠樓,俗名東嶽廟戲樓。始建于宋政和八年(1118年),坐落于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慶六年(1572年)增建,清時又多次重建。新中國成立後,于1963年至1964年間再次進持整修。

同州湖景區

以同州湖為核心,南至官池科技産業園區,北到縣城馮翊路,西鄰同州湖西路休閑景觀大道,東瀕洛河,景區規劃面積4平方千米。其中同州湖核心區占地約2000畝,水面面積1000畝。

沙苑國家沙漠公園

位于大荔縣蘇村境内,地處渭洛河夾槽地帶,是中國最大的内陸沙漠,面積360公頃,2014年被國家林業局批準同意,正式納入國家沙漠公園試點建設,成為陝西省首個國家級沙漠公園。沙苑地處渭洛河夾槽地帶,東西八十裡,南北三十裡。灌草植被豐富,動物種類繁多,為曆朝的牧馬場所。面積400多平方千米,是唐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是内陸平原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帶。據文獻記載,1956年考古中發現“沙苑文化”是中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佐證了大荔沙苑是黃河流域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萌芽之地,沙苑地區漢代養畜植樹,唐為皇家園林,明時變牧為農,明末進入大面積農桑時代。

大荔縣風景名勝

著名人物

楊堅(隋文帝)

漢族,隋朝開國皇帝,出生在馮翊郡(今大荔縣城龍窩巷)。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人類曆史上農耕文明的巅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被尊為“聖人可汗”。

閻敬銘(1817—1892年)

字丹初,晚年自号“無不悔翁”,谥号“文介”,陝西朝邑(今大荔)人。清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他任山東巡撫期間,告病回鄉休養,僑居永濟虞鄉屯裡村,曾設學堂收徒講學。光緒丁醜(1887年)至戌寅(1878年)年間,山西遭了荒災,他奉命稽查山西赈務。嚴格執法,盡職盡責,災民額手稱慶。他不但在虞鄉建立學校,而且掃除積弊,減免繁苛的差徭賦稅。同時,大力提倡栽桑養蠶,戒種罂粟(大煙),出版發行格言十七種及司馬溫公《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書,深受人民贊頌。光緒癸未(1883)年,閻敬銘以戶部侍郎之職奉诏進京,不久晉升尚書、軍機大臣,拜東閣大學士。

張奚若(1889—1973年)

字熙若,自号耘,陝西大荔縣朝邑鎮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政治學家。曆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等職。1949年6月21日,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上,當讨論到新中國國名時,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奚若先生提出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名的建議。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采納了張奚若先生提出的新中國國名,并将這一名稱寫進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王進喜

祖籍大荔縣羌白鎮焦家村,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甯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幹勁,被譽為油田鐵人。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産者稱号。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王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緻身心交瘁,積勞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史豐收(1956年2月23日—2009年9月29日)

男,陝西省大荔縣兩宜鎮人。從11歲開始鑽研速算法,經過10年的努力,成功地打破幾千年來四則運算的傳統計算法,創立了能夠不用計算工具、不列運算程序、從高位算起、一口報出正确答案的快速計算法,因而轟動海内外,獲得極高的評價。史豐收教授不但受到國際學術界矚目,亦被列為中國大陸的數學奇才。史豐收速算法的計算速度甚至比計算器還快,1990年由國家正式命名,現已編入中國大陸九年制義務教育《現代小學數學》教材和馬來西亞國家正規教材,史豐收教授的事迹已編入中國大陸小學《語文》課本和《思想品德》課本及中學《政治》課本等。

榮譽稱号

2017年12月,大荔縣獲2017年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2018年12月13日,入選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名單。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0年3月,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縣”榮譽稱号。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排名第56位。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确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20年8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财政部确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20年10月,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1年5月27日,被國家體育總局确定為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1年8月,被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認定為“2021年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

2021年7月30日,入選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

2021年8月,入選2021—2023年度“陝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公示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