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鲢

大海鲢

大海鲢屬、大海鲢科
大海鲢(學名:Megalops cyprinoids)是大海鲢科、大海鲢屬一種海洋魚類。體延長而側扁,體稍高。眼徑較吻長。口稍上位;下颌較突出,上颌向後延長,接近眼後緣。具喉闆。體被大而薄的圓鱗,腹部無棱鱗;側線直走,側線鱗數36-40。背鳍在體被中央,最後一鳍條延長為絲狀;腹鳍起點在背鳍起點下方;臀鳍前半部鳍條較後半部鳍條為長。體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鳍淡黃色。背鳍與尾鳍邊緣暗。[1]大海鲢為暖水性近海中上層魚類。栖息于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可利用泳鳔來當作輔助呼吸器官,有時進入河口淡水中,各河川之下遊及河口常可發現。對環境适應力強,以小蝦、小魚為食。性兇猛。幼魚期經柳葉狀變态。分布于太平洋至印度洋,西起非洲東南岸,東至美拉尼西亞,南起澳大利亞,北至日本琉球海域。在中國分布于北起福建福州,南至海南陵水,東至台灣近海。
    中文名: 拉丁學名:Megalops cyprinoides Broussonet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亞綱: 目:海鲢目Elopiformes 亞目: 科:大海鲢科Megalopidae 亞科: 族: 屬:大海鲢屬Megalops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大海鲢 中文别名:大眼海鲢,俗名海庵 别稱:大眼海鲢,印太海鲢 分布:西達非洲南岸,南達大洋洲,東達波利尼西亞,北達日本。在中國的南海、東海岸之海口、汕尾、廈門沿海曾有捕獲。 英文名稱:Pacific tarpon

習性

食物

大海鲢的飲食習慣随着生長發育一直在改變,在發育的第一個階段,它們直接從水中獲取營養物質。脫離幼體的年少個體吃、浮遊生物、小魚和昆蟲。成年海鲢僅吃魚類和甲殼類生物,主要以捕獲、沙丁魚、鳀魚、鲻科類魚、鋸蓋魚、麗魚(這類魚比重最大)以及蟹類為食。由于牙齒過小,大海鲢整個吞吃食物。而且它們主要在中層水域捕食。

幼體時期,大海鲢的天敵是魚和浮遊生物,成年以後,捕食它們的是、牛鲨(低鳍真鲨)、無溝雙髻鲨、、美洲鳄和各種、海豚。面對、捕食者的威脅,和許多魚類一樣,大海鲢會一種反蔭蔽技術。它們的背部一般為黑色,當捕食者從上向下覓食時,那些背部的黑色将它們隐入下方深水的黑暗中。多數魚類的腹側面顔色較淺,大海鲢則是亮銀色,當捕食者從下往上搜捕時,這種顔色将它們隐入淺色的上水面。

栖息環境

為暖水性近海中上層魚類。栖息于熱帶和亞熱帶海水域,有時進入河口區。攝食小蝦和小魚等。大海鲢是遠遊魚種,能長距離雙向洄遊。許多人知道大海鲢的洄遊,其中有名的要屬“魚鈎飛越”——在淡水和海水間穿遊跳躍。

分布範圍

本魚廣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非洲東岸和南岸、菲律賓、韓國、台灣、澳洲、社會群島、印尼、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日本以及南海和東海等海域。常見于淺海。

古生物

大海鲢[Pachythrissops]

時代:侏羅紀晚—白垩紀早期;

分布:歐洲;

産地:大海鲢用它小的錐形齒來捕捉小海生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小魚。

大海鲢為紡錘形,顱短并有顯着對稱的叉形尾。單獨的背鳍和肛門鳍比成對的胸鳍和骨盆鳍要大得多。身體有薄而圓的鱗保護。

經濟價值

可供食用,但肉質軟爛而多刺,肉味較差,通常腌漬成鹹魚。本魚個體大,生性貪食,易被釣捕;上鈎以後,會一下子蹦出水面2、3米高,使釣趣大增,故為受垂釣者喜愛的遊釣魚種。

外貌特征

區分兩種大海鲢,主要是看頭尾。首先泰龐海鲢的眼睛看上去就很正常,而大眼海鲢名副其實地長了一對大眼睛,這在兩種大海鲢同時存在的時候非常容易分辨。然後就是看頭型。泰龐海鲢長了一個掠食氣息濃郁的頭部,頭頂上翹,下颚明顯前伸。我們前面說了它和翹嘴鲌魚長得非常相像,“翹嘴”是個什麼概念,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吧?相對而言大眼海鲢完全就是個平民,頭頂平直,頭部呈最普通的三角形,又傻又大,沒有一點上層掠食王者的氣魄。最後看尾鳍,這個由于個體差異或是鳍葉破損的原因也許不會那麼明顯。總的來說泰龐海鲢的尾鳍比較短粗,看上去強壯堅挺;而大眼海鲢的尾鳍明顯纖細修長,像是燕子的剪刀尾。

上一篇:爪哇貓

下一篇:菖蒲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