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遺址

西安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遺址,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遺址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皇家宮殿遺址,總面積3.4平方千米 ,平面略呈南北長方形,北半部平面呈梯形,南半部為橫長方形,宮牆周長7.6千米,四面共有11座門。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為太液池。1961年3月4日,大明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9月9日,史詩紀錄片《大明宮》在聯合國總部首映,開創了中國電影在聯合國首映的先河。2014年6月22日,大明宮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20年12月,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中文名:大明宮遺址
  • 外文名:Daming Gong Palace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
  • 所處時代: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
  • 占地面積:3.4
  • 保護級别: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
  • 别名:東内
  • 稱号:萬宮之宮、東方聖殿
  • 門票價格:60元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适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榮譽:世界文化遺産

曆史沿革

大明宮初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避暑而建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于貞觀九年(635年)病逝,營造工程停止。

唐高宗繼位後,認為原來居住的太極宮過於潮濕,于龍朔二年(662年)對大明宮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更名為蓬萊宮,随即遷進居住,以後的唐朝皇帝大多在這裡朝寝,為唐帝國200餘年間的統治中心。

鹹亨元年(670年),改名為含元宮。

神龍元年(705年),複名大明宮。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又再度修複。

唐哀帝天祐元年(904年),大明宮廢毀。

1957—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勘察和發掘。

1980—198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重點發掘,初步勘測、複原了大明宮遺址。

200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合作實施的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全面竣工。

2004年,日本政府無償文化援助的文物陳列館和磚窯址保護廳相繼建成,陳列館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标本。

2006年10月,“人文奧運·盛典西安”大型文化演藝活動在含元殿遺址舉行,拉開了大明宮遺址區保護展示的序幕。

2007年7月17日,2007香港-西安投資推介會曲江專場在香港舉行。西安曲江新區和香港中海外簽署大明宮項目整體合作開發框架協議,中海外将斥資200多億參與世界級文化遺産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和周邊地區改造工程。

2007年10月28日,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園區暨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國際競賽拉開帷幕,共有29家知名設計機構參賽。

2008年1月24日,由西安市文物局與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共同舉辦的“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園區暨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國際競賽方案評審會”在西安召開。喬拉·索拉(ICOMOS司庫)、羅哲文、張錦秋、郭旃、安家瑤等10位國内外文物保護和建築規劃大師對本次參賽方案進行了評審,最終确定以澳大利亞IAPA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優勝方案為實施方案,并由該公司負責完成總體概念方案的深化工作以及公園的詳細規劃工作。

2008年3月29日,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啟動建設,标志着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工作全面展開。

2010年1月20日,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竣工,成為西安的又一地标性建築。

2009年9月9日,史詩紀錄片《大明宮》在聯合國總部首映,開創了中國電影在聯合國首映的先河。

2010年3月31日,作為上海世博會唯一入選的大遺址保護案例,世博會大明宮館正式竣工。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建築格局

大明宮遺址位于隋朝皇宮大興宮(唐稱太極宮)之東北,京師長安城外,西安市太華南路。

大明宮是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3.4平方千米。原宮牆周長為7.6千米,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為太液池。

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牆南段與長安城的北牆東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牆,把宮殿分為三個區域。

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丹鳳門,東西分别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别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為左銀台門;西面南北分别為右銀台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馀各門均為一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築有與城牆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著玄武門。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别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内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

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内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内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1957—1962年、1980—1984年曾幾次對此遺址進行勘察和重點發掘,比較清楚地了解了大明宮的形制、布局和建築基址的結構。

大明宮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宮城西牆長2256米,北牆長1135米,南牆為郭城北牆(唐長安城的宮城北牆)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牆由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度多)1260米後,折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牆相接。宮牆牆面與太極宮一樣為夯土闆築,隻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内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考古實測,除南面牆基用郭城北牆寬約9米左右外,其他三面牆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牆築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築十分堅固。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築有平行于宮城牆的夾城,亦為闆築土牆。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牆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牆寬均為55米。夾城的修築,在宮城的後部,配合宮城城牆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體系結構。

據有關文獻記載,宮内共有各式建築133處,有2台、4觀、6亭、6閣、8院、10樓、38門、56殿,館、落、池各1。主要遺址有丹鳳門、麟德殿、蓬萊殿、延英殿、清思殿、三清殿、大福殿、珠鏡殿、承香殿、含冰殿、紫蘭殿、元武殿、大角觀、玄武門、太液池等。

考古遺存

綜述

大明宮遺址地跨未央、新城兩區。其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長7.6千米,總面積約3.4平方千米。其中在未央區境内約1.1平方千米,現大明宮鄉的炕底寨、孫家灣兩村即在其内。

丹鳳門遺址位于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2005年發掘時實測門阙墩台東西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開五孔門道,門道各寬8.5米,道中設石門檻,與史籍中“鳳門五開,十扇開閉”記載相符。墩台兩邊宮城内側各築一條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用以登城。

曆史上的丹鳳門始建于唐高宗龍朔二年,是大明宮的正門,由五個門洞組成,門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鳳樓。北與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遙相呼應,構成了大明宮的中軸線,是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其規格在大明宮諸門中最高,同時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間舉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大典的重要場所,是大唐王朝的國家象征,有“盛唐第一門”之稱。

經過發掘,丹鳳門發現了五個門道遺迹,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建築制度最高的城門,東西長達六十多米,南北寬二十米,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天下第一門”。

含元殿

含元殿屬于大明宮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标志建築,建成于龍朔三年(663年),毀于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其間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裡舉行大朝賀活動。含元殿遺址位于自強東路革新街北口,保存較為完整。200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合作實施的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實現全面竣工;2004年,日本政府無償文化援助的文物陳列館和磚窯址保護廳相繼建成,陳列館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标本。

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内最宏偉的建築,是皇帝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的地方。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鸾、栖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實測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面闊11間,進深4間,各門寬5.3米,此殿是大明宮的正殿。在台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迹,分别伸向東邊的翔鸾和西邊的栖鳳二閣。

麟德殿遺址

位于大明宮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間,為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之所。其台基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餘米,由前、中、後三室毗連的殿閣組成,有東、西亭,郁儀、結鄰樓,周圍回廊環繞,建築面積達12300多平方米。遺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還有少量的琉璃瓦片。台基周圍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殘塊。階道鋪有蓮花方磚,這是其他遺址所少見的。從出土遺物可知屋面除用黑色陶瓦外,也用琉璃瓦,兩層台基均安有望柱、構欄、螭首,并繪有紅、藍、綠色。與麟德殿相匹配的大殿還有三清殿、清思殿、大福殿、紫蘭殿、宣政殿等。

麟德殿大約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實測殿址南北長130多米,東西寬70餘米,建築面積達1.23萬多平方米。根據勘測,原有前後毗連的三座大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中殿左右各建有一個亭子,後殿左右各建一樓,周圍環繞有回廊,将各個部分聯系在一起。

大福殿遺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宮内大型殿堂之一。殿址位于大明宮鄉炕底寨村内,現存夯土台基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高約5米,總占地面積約11600平方米。台基上殘存大量鋪磚,台基南邊似有登殿坡道。

大福殿現僅存夯土基址,由地面上、下兩部分組成,殿基夯土總外輪廓東西寬近110米,南北進深約102到128米之間。大家可以看到,地面上遺址中央,夯土範圍不規整,最高可達6米,其中西部保存較好,東部殘損略重,東西最長約76米,南北最寬處約73.62米。基台南邊殘存有10餘米的坡道,基台上邊尚有牆基、散水、磚鋪地面等大量建築遺迹。

淩霄門遺址

淩霄門亦名青霄門,是大明宮北牆偏西之門,位于玄武門以西355米處。考古探測為一個門道,距宮城西北角195米。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在肅宗病危之際,肅宗次子李系與皇太子李豫為争奪皇位而引發的“淩霄門之變”,即發生在此。遺址在炕底寨村東北隅。

據文獻記載,唐大明宮北面有三門:中為玄武門,玄武門左為銀漢門,右為淩霄門。“淩霄門”又稱“青霄門”确有其事,這是由于不同的文獻記載不一所緻。新、舊《唐書》、《長安志》均作“淩霄門”,《唐六典》作“青霄門”,今通常以新、舊《唐書》、《長安志》的稱謂為準。

玄武門與内重門遺址

玄武門是大明宮北面的正門。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處,西距宮城西北角538米,東距東北角597米。在考古發掘之前,看不出門的形狀,隻是在兩側有類似土丘的夯土基座。門址範圍很廣,發掘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

從發掘結果看,玄武門隻有一個門道,基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4.2米,南北寬16.4米,兩側為高起的夯土門樓基座。周圍砌有磚壁,厚0.7米,與門基兩端相接的一段宮牆,也砌有同樣的磚壁。門東面保存最高處有3米,寬約5米,較當時地面略高。南面兩側鋪有蓮花方磚,與門道的磚壁及散水相連。

從散水南折的情形看,玄武門以南的東西兩側是廊庑建築,與南邊内重門相接。内重門在玄武門南20米,是與玄武門相對的一較小的門,門兩側築有寬僅2米的夯土牆,向東西分别距20多米處北折與北城牆相接,即對玄武門呈環抱的形式。

從牆基、散水和柱的情況看,此門是三間式的平房穿堂門,中間是門道,寬與玄武門相同。玄武門上有門樓,整個門樓基座下大上小,呈梯形。門道中間有制作光滑平整的石門檻一道,高出當時地面30厘米。為便于過車,在門檻上鑿出2米寬的車轍溝兩道,軌距1.3米多。

從車轍溝磨損情況來看,此門是經常通車的。門檻内外的路上還有清晰的車轍溝痕。文獻記載,這裡是宮城宿衛重兵駐紮的地方,其北有重玄門。

重玄門遺址

重玄門遺址位于玄武門正北夾城處,距玄武門156米。此門保存得比較好,門道兩側的門樓基座高出現在地面4米多,呈馬鞍形土丘,中間低處是門道。門道東西長33.6米,南北寬16.4米。夯土心,外砌磚,兩側還保存着柱礎和牆根灰底,門樓基座兩端都比玄武門加寬和延長了許多,寬5.2米。門洞中段,有道青石門檻。門檻兩端各有枕石,每道門檻之間相距2.45米,門洞之上有門樓。

重玄門内外均有建築遺址,其内左右廊與玄武門相接,是北衙宿衛處,其外有骥德院。

三清殿遺址

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宮廷内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築。三清殿遺址位于大明宮西北隅,大明宮鄉炕底寨村東北角,是一座高台建築,為宮廷道教建築之一。

台基北高南低,現存高度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寬南窄,南北長78.6米,東西寬北部為53.1米,南部為47.6米,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高台系闆築夯土,周圍砌1.26米厚的磚壁,表面皆順砌磨磚對縫的清水磚面,其底鋪磨制工整的基石兩層。基石及磚壁向上均呈内收11度角的斜面,從出土的大量朱繪白灰牆皮,可知上面有殿堂或樓閣建築。其上安石欄及排水石槽等設施,出土有石殘件。方磚鋪排1.5米寬的散水繞以台基下,上殿的階道有兩條,一是踏步階梯道,設在南面正中,長15米,寬32米。另一是斜坡慢道,設在台基北端兩側,長43.25米,平面呈梯形。慢道上面兩側鋪有壓邊條石并設石欄。遺址中出土很多綠琉璃和黃、綠、藍三彩瓦,青灰色陶瓦為數也較多。還有銅構件及鑲嵌在木構件上的鎏色銅飾殘片等。除三清殿外,大明宮中還有其他道教廟觀建築遺址,如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遺址。

清思殿遺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時所建,位于東城左銀台門内,台基為長方形,南北長228米,東西寬33米。遺址中出土有銅魚符1件,上有“同均府左領軍衛”7字,還出土有12個殘柱礎石。

清思殿,唐代大明宮内建築。建于貞觀八年(634年)。位于左銀台門内西北,太和殿之南。清思殿的台基呈長方形,南北長228米,東西廣33米。外圍長廊,因為院落寬闊,所以又被稱為清思院。

在東城發現了唐敬宗時所建的清思殿遺址,殿的台基呈長方形,南北長228米,東西廣33米。含元殿正北約300米處是宣政殿和紫宸殿遺址,與含元殿同在宮城的中軸線上。

太液池遺址

太液池又名蓬萊池,位于大明宮北部居中地帶。初鑿于貞觀或龍朔年間。開元後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兩岸築望月台與楊貴妃賞月,台高百尺。憲宗李純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五月又加修浚,并在周圍建造回廊400間。池中有蓬萊山,山上有太液亭,穆宗曾命侍講韋處厚在此宣講《毛詩》、《尚書》。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文宗李昂曾親自撰《尚書》君臣事迹,命畫工畫于亭上,以便觀覽。現池中有土丘,高5米許,當為蓬萊遺址。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2001年共同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始對唐大明宮太液池遺址進行為期5年的發掘與研究。基本弄清了太液池的基本結構與布局。太液池面積約1.6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池,中間有渠道相通。據考古實測,西池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20米。東池較小,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50米,東距東宮城牆僅5米多。池岸高出池底三、四米不等。太液池水源引自南來的龍首渠。有暗渠與宮外相通。沿岸回廊與附近宮殿建築,都根據地貌特點,着意布置,錯落有緻。遺址在今大明宮鄉孫家灣村西南。

官署遺址

2014年10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城考古隊首次在大明宮發現了官署遺址,而且有可能就是三省中的中書省。唐都長安,面積近84平方公裡,人口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唐長安城東北部的大明宮,規模宏大、建築壯麗,唐朝大多數皇帝都在此居住和處理内政外交。在唐代,中央官制采取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分别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這些官署遺址位于何處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

含元殿和宣政殿是大明宮朝政核心區,其東西兩側設有一些中央官署機構。在2010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後,唐城考古隊首先對含元殿西北約5200平方米的區域進行全面勘探,發現這一範圍内唐文化遺存内容豐富,決定把該區域作為2011年至2016年考古發掘的重點,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唐城考古隊在此進行了兩次發掘,其中2011年發掘區域僅200平方米,發現有渠道、道路和一段夯土牆;2012年發掘區域有1300平方米,發現一處不完整的院落遺址,此次發掘共揭露出夯土基址六處,并在發掘區西南角發現了東西向的夯土牆兩道和排水溝一條。

據史書記載,中書省和門下省分布在宣政殿前東西兩側,而此次發掘的區域位于宣政殿西側,專家推測有可能就是三省之一中書省。在對官署遺址的發掘中,專家發現了幾百件文物,其中修複好百餘件。這些文物以建築構件為主,比如蓮花瓦當、蓮花方磚、青棍筒瓦、長條手印磚等,還有當時官署用的碗、碟、蓮花瓦當、蓮花方磚、白瓷碗、黑釉瓷注壺等。

價值意義

大明宮遺址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世界文化遺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皇家宮殿遺址,規模宏大,格局完整,總面積3.4平方千米。

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唐朝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巅峰之作”,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布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産生了重要影響。

大明宮遺址平面略呈南北長方形,北半部平面呈梯形,南半部為橫長方形,宮牆周長7.6千米,四面共有11座門。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為太液池。

1961年3月4日,大明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9月9日,史詩紀錄片《大明宮》在聯合國總部首映,開創了中國電影在聯合國首映的先河。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大明宮遺址是7—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都城的宮城遺址,位于亞洲東部關中盆地、唐長安城遺址北部,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唐長安城的代表性遺存,見證了東方農耕文明發展鼎盛時期帝國的文明水平及其禮制文化特征,見證了唐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動。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規模宏大、格局完整,号稱“萬宮之宮”、“東方聖殿”,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巅峰之作”。正南門丹鳳門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天下第一門”,門前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布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産生了重要影響。

大明宮遺址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皇家宮殿遺址,規模宏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在中國曆史發展的文物序列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對大明宮遺址進行保護,就是對中國傳統文明的保護,是對世界文化多樣性存在的拯救。

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确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态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大明宮遺址主要體現了幾個方面的價值:第一,曆史價值;第二,藝術價值,第三,學術價值。

第一:大明宮遺址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

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非常輝煌的一段曆史時期,是中國人引以驕傲的一段曆史時期,決定唐朝興盛衰落的關鍵就是在大明宮。因為唐大明宮是唐朝三個宮城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宮城。唐朝的21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内,有17個皇帝是在唐大明宮居住、主持朝政。所以,大明宮是唐朝全國的一個政治中心、權力中心,大明宮遺址是唐朝曆史的一個象征。

第二:大明宮遺址具有重要的建築藝術價值

大明宮遺址是中國少有的保存完整的一個宮城遺址,代表唐代曆史,體現唐朝的一個最高層次的一段曆史的文化,是唐朝曆史的象征。唐大明宮占地面積3.5平方千米,規模宏大,有諸多宮殿建築群落,包括含元殿、麟德殿,這些遺址的發掘體現了唐朝特有的一個建築特點,比如說宏大、高大,另外有對稱的閣樓,這些在中國曆史上體現了那一階段當中的一個輝煌的建築,代表了唐朝最高的建築水平。大明宮在中國建築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對東亞地區,包括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工程建築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比如明清的故宮,都受到了唐大明宮的影響。它不但對唐以後的宮城建築具有影響,而且對于同時代的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宮城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比如說對日本的平城宮都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第三:大明宮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考古研究的對象,用實物遺址體現中國的曆史,大明宮遺址是中國考古的一個重要對象。比如說研究中國古代宮城制度的發展、演變,大明宮遺址是中國的一個實例,不光繼承了秦漢和魏晉時期的宮城特點,而且進行發展,體現了很多特點,這些特點又對後續的宮城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宮城的演變史、發展史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文物保護

考古發掘

大明宮遺址考古工作正式開始于1957年,已持續進行了半個多世紀。考古曆史分為幾個階段:

1957—1962年

此階段主要是确定唐代大明宮的具體位置、範圍等最基礎的工作。主要成果是,第一次畫出了唐大明宮遺址的平面圖,測定大明宮的遺址範圍為3.5平方千米。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将唐大明宮遺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3—1994年

此階段是在前段工作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大明宮遺址内部具體的建築遺址特點、具體位置、建築方面保存情況等等,如麟德殿考古就是在這一階段進行。

1995年—

此階段跟前兩個階段有一些不同:首先,這一階段考古發掘和以前的主觀性發掘有所區别,考古工作主要是為了配合大明宮遺址保護工作來開展,比如含元殿遺址、禦道遺址、丹鳳門遺址,這些遺址的發掘工作主要是圍繞這些遺址的保護開展的。

其次,考古工作科技含量比以前大大增加,比如計算機的應用、高空攝影、GPS等。此外,開展了跟國際著名考古研究所的合作,例如與日本國立奈良文化财研究所開展了五年的合作發掘。

遺址修複

大明宮遺址位于西安市自強東路以北、玄武路以南範圍内,修複計劃将重點發掘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等殿堂遺址和重玄門、玄武門等宮門遺址。僅大明宮含元殿殿前禦道的修複西安市政府已經一次性投入2億元資金。禦道工程修複後将重現大唐皇家禦道的恢弘氣勢,其中間将建造寬200米、石材鋪砌的禦道,禦道兩邊各留100米将建造與曆史風格相協調的傳統建築。同時,還将對含元殿以北和麟德殿周邊共200多畝的地區進行環境治理資金投入。

遺址公園

從2007年10月份起,西安開始建設大明宮遺址公園。大明宮遺址公園南起自強東路,北到玄武路,東起太華路,西到麟德殿以西200米,總投資3.1億元。公園建設以文物、遺址展示為主,對形狀清楚的遺址采取複原保護措施,原大明宮内數十個宮殿都将被納入公園範圍之内。

遺址規劃

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計劃總投資1400億元以上,周期為五年,分三步實施。第一步(2007—2008年),啟動建設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基本完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範圍内的拆遷,全面啟動建設大明宮遺址保護區改造規劃範圍内的城市基礎設施;第二步(2009—2010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開園,周邊區域開工建設,拆遷工作基本完成;第三步(2011—2012年),全面完成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初步建成一個功能完備、環境優美、曆史文化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示範新區。未來将會複原唐代衆多古建築,麟德殿,丹鳳門,三大殿(宣政殿,紫宸殿,延英殿)以及太液池。按照發展規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将建設成為未來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同時把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态基礎、重要的人文象征、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開園後将形成六大亮點和十個典型遊覽景點。

六大亮點

一是由8千米宮牆、宮門、中軸構成的大規模遺址格局形制。

二是獨特的東方古建築遺址地标性标識,如紫宸殿、含耀門等。

三是科學的複原研究基礎上建設的大明宮微縮景觀。

四是集考古、科研、科普、遊藝和旅遊為一體的遺址中心。

五是以imax3d電影、實物、電子、模型和标牌合二為一的遺址闡釋系統。

六是月光大明宮的夜景觀系統。

十個典型遊覽景點

一是遊客中心、丹鳳門景點,遊客中心包括三個模型、兩部電影。其中,imax3d電影《大明宮傳奇》,将是西北地區首家imax3d影片,是大明宮的一大賣點,丹鳳門的一樓為遺址本體展覽,二樓為多功能會議廳。

二是中軸景點,包括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大明宮微縮景觀、含元殿、宣政及紫宸殿、望仙台标識。

三是太液池。

四是麟德殿及《大唐六駿》、《日月大明宮》、《百官上朝》、《丹鳳迎賓》、《愛在大明宮》演出。

五是遺址中心。

六是玄武門、重玄門及北夾城運動區。

七是三清殿、大福殿、炕底寨原村址及部分展示區。

八是宮苑區内園林景觀及雕塑。

九是南宮牆中國書法博物館、唐三彩博物館等。

十是東宮牆休閑區。

2021年10月12日,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含大明宮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榮譽稱号

1961年3月4日,大明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018年10月11日,大明宮遺址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太華南路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核心景區09:30—18:00

門票信息

外圍區域免費

核心景區成人門票:60.00元

兒童票:身高1.2米—1.4米購兒童票30元,1.2米以下免票(需成人陪同)

優惠票:30元(65歲—69歲老人憑身份證購票,其他如現役軍官證,教師證無優惠)

套票:95.00元(含景區門票、影票、擺渡電瓶車票)

交通

公交

景區南門—大明宮丹鳳門站(推薦):2路,262路,528路,717路,723路

景區東門(太華路沿線):2路,17路,22路,104路,209路,216路,263路,309路,517路,703路,707路,801路,913路;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站:2路,17路,22路,46路,104路,209路,216路,263路,309路,409路,517路,703路,801路,913路;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含元殿站:2路,17路,22路,104路,209路,216路,263路,309路,409路,517路,703路,801路,913路;

太元路站:2路,17路,22路,104路,209路,216路,227路,263路,309路,409路,517路,703路,801路

地鐵

乘坐西安地鐵2号線達安遠門站後,可在北關站乘坐公交車達到大明宮丹鳳門站

自駕

太華路上園區沿線及園區北門玄武門分布多個停車場方便自駕遊客停放

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