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伯第

大宗伯第

福建省莆田市景點
大宗伯第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長壽街廟前路(俗稱鐵樹裡),是明代禮部尚書陳經邦的府第。[1]大宗伯第建成于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建造,五進五開間三廳六房,擡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木質結構,以大廳為主軸線成對稱,加上門房,護厝,共有大小房間一百多間,号稱“百廿間大厝”,是明代一品官典型的府第豪宅。
    中文名:大宗伯第 外文名: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8 :00-19:00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等級:一品官 年代:明萬曆二十年 票價:免費 位置: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長壽街廟前路 類别:旅遊景點

命名

陳經邦(1537-1616)字公望,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神宗朱翊鈞在東宮時,曾被選任講讀官,神宗臨朝後,備受寵顧,官職連升至禮部尚書。

萬曆十三年(1585)因與宰相意見不合,疏請罷歸,遂開始籌劃建造宅第,至1592年方全部完成。

結構

大宗伯第是以重疊三座七間廂正厝為主體,前後七進深,左右加護厝的超大型宅第,俗稱“百廿間”大厝。下座厝的左邊為大門坦,從大門進拐彎過前院才能看到大厝的正大門。一對抱鼓石雕安在大門兩邊,使豪宅更顯端莊威嚴。這是典型官宦宅第風格,走進大厝看到天井連着廳堂,廳堂接着天井,直到最後大廳。

這種現象緣于20世紀60年代街道在這裡辦工廠,把門扇和門坎統統鋸掉,成為前後通暢一覽無馀的大弄堂。盡管廳堂局部被人為破壞,但整個大厝的梁宇架構完整體現出明代建築的大方簡約之美。房子的外觀也沒有發生太大改變,不失為目前莆仙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宅第建築。

曆史

大宗伯第地處城裡中心部位,在四百多年的曆程中留下了許多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曆史印迹。大厝背後的禦書樓,後供堂和後花園。1930年被地方軍閥———駐莆田海軍陸戰隊旅長林壽國征購,改建為洋樓别墅。後又重建,今已成為荔城區衛生防疫站,大厝前面下座厝,因擋不住商業利益的驅動,整排房子都改成店面,形成繁榮廟前街,經營各種風味小吃和小商品。這裡已成為老莆田的一個縮影。大厝的左邊是改造後的梅園路,寬暢的道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古老的房子古老的街,夾雜在現代都市中,它所産生兩種不同影像折射出城市發展中所帶來的變化。

大宗伯第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宗伯第是明代禮部尚書陳經邦的府第,位于城廂區長壽街廟前路(俗稱鐵樹裡)。

陳經邦字公望,号肅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翰林編修。隆慶時,陳經邦被選任東宮太子朱翊鈞的講讀官。太子登位時才十歲,仍以經邦侍講讀。

由于他态度懇切,講讀明白,深得萬曆帝聖意,屢獲晉封,官至禮部尚書,加封太子少保。陳經邦還對國家政令、興革利害多所條陳,皇帝亦予以采納,并禦書“責難陳善”四字賜之(此匾已于“文革”期間毀壞)。因為萬曆皇帝成年後貪圖宮闱享樂,委政于輔臣,而陳經邦常與輔臣議事不合,受到排擠。40歲時,陳經邦請求退休,前後在家達30年,終不得重用。

大宗伯第建成于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建造,五進五開間三廳六房,擡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木質結構,以大廳為主軸線成對稱,加上門房,護厝,共有大小房間一百多間,号稱“百廿間大厝”,是明代一品官典型的府第豪宅。

現在除最後兩進的“禦書樓”、“拱廊”和後花園被拆毀外,大門、前三進主房及兩旁護厝,皆完整無損。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少數明代大型住宅建築之一,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物價值和建築科學價值。其大門立于偏左8米處,上置“大宗伯第”四字匾,系明代隆慶二年狀元羅萬化手筆。

歲月滄桑,古厝猶存。如今,這座大厝裡住着20多戶居民。

上一篇:弱冠

下一篇:文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