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大外交

1998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大外交》,是海南出版社于1998年1月10日出版的一本曆史類圖書,作者是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由顧淑馨、林添貴翻譯。該書講述了亨利·基辛格緻力于外交事務的親身體驗。
    書名:大外交 别名: 作者:亨利·基辛格 類别: 原作品: 譯者:顧淑馨、林添貴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頁數:778 定價: 開本:32 裝幀: ISBN:7-806170934-8 外文名:Diplomacy 語種:簡體中文 類型:人文社科

基本内容

《大外交》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先生最新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作者憑其緻力于外交事務的親身體驗,以其豐富的曆史知識、智慧和幽默的文筆,展示了自黎塞留以來特别是二戰後幾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諸多重大事件,以其獨到見解分析了世界各國外交風格的差異,重點提示了美國外交風格的差異,重點提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思想實質。同時,體現了那些對現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各國領袖,羅斯社斯大林,丘吉爾、戴高樂、尼克松、毛澤東、周恩來、裡根、戈爾巴喬夫等政治家的風采。

《大外交》縱論古今,視接萬裡,洋洋近70萬字,時間跨度達400年,從17世紀初的歐洲“三十年戰争”和法國紅衣大主教黎塞留首開“民族國家利益至上”的現代外交之先河,一直寫到20世紀末混沌不明的冷戰後世界秩序,使人有如對近、現、當代的國際關系曆史進行全面通讀。

寫作手法

《大外交》完全采用了傳統方法,它對曆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的是深入細微的政治—曆史描述追求的是對事物本質的直覺把握。

第一,:在風格上,這是一本揉和了理論演繹和個人實踐經驗總結的書。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着作多數是學者的産品,純理論色彩較強,往往力求通過演繹思維過程推導出概括性的結論。另有一大類則是著名政界人物的回憶錄,其特點是對個人的從政實踐進行經驗性的、歸納性的總結。而《大外交》的作者既曾是在哈佛大學的“象牙塔”中面壁苦讀20年的“學術隐士”,又曾是70年代叱咤國際外交舞台風雲的政界高手,于是人們自然可以在閱讀這本着作的過程中,既領悟到邏輯的缜密,又體會到來自第一手實踐的“靈感”。

第二,從材料運用上看,這本書依據的事實主要是歐美的曆史經驗,非西方世界外交實踐的經驗沒有在其中得到應有的反映,這與一般的西方國際關系着作并無不同。但是,與其他美國作者相比,《大外交》顯然有更多的“歐洲特征”。這不僅表現在書中論述歐洲外交的篇幅遠大于美國外交,而且表現在作者對歐洲外交傳統的認同上。

随着戰後行為主義計量分析學派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國——興起,西方人文和社會科學界在方法上分成了傳統主義者和科學論者兩大派。傳統學派(又稱“古典派”)強調社會科學研究對象與自然科學研究對象存在着根本差異認為社會科學的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界線無法截然分開,價值中立是很困難的。傳統主義者崇奉的曆史—政治依賴研究者個人的判斷。他們一般地單個事件感興趣,力圖對涉及該事件的所有變量進行考察,深入理解其細節的微妙之處,借此來獲得對事物的整體“感覺”。

理論風格

當然,傳統主義者也經常把不同的事例放在一處進行對照和比較;他們偶爾也運用定量數據來說明一個論點。以省去推論的麻煩。但是,他們根本反對無視被測量的數字(即事例)在質上的差别的做法。比如,在有關戰争的統計中,大國間的一場沖突與小國間的一場沖突可能同樣被當成一個統計數字來自理而實際上兩者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傳統主義者嘲笑科學論者迷信計量方法,往往通過煞費苦心的統計分析來論證通情達理的人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結論。他們堅信,社會科學的精髓在于發現事物質的差别,這種精細和微妙的差别隻能用一字一句來表達,而不能靠同一化的數量統計來說明。行為主義者的特點是在衆多的不同事例中找出相同的變量,并通過統計分析來考察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依靠對統計學規律的探索,他們确實發現了一些事物間新的因果關系。

書籍簡介

原作者:亨利·基辛格

翻譯作者:顧淑馨、林添貴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年1月0日

ISBN:7-806170934-8

頁碼:778

史學價值

《大外交》是一部現實主義的着作,她是基于現實主義的基本理念和原則來闡述近現代國際關系史,基辛格先生所推崇的均勢政策與戰略在這本書中顯露無疑。盡管基辛格沒有像摩根索一樣建立一種盤大的理論體系,他主要通過曆史經驗分析來表現他的現實主義理論。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對19世紀歐洲的均勢外交進行詳盡的分析,提出了均勢戰略的現代意義,因其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從而一舉成名。

基辛格是國際關系理論中現實主義的代表人之一,但他的分析方法、研究路徑顯示出與其他現實主義學者不同之處。傳統現實主義的分析範疇中,個體是依附于國家而存在的,因為現實主義主要的分析單位是國家。現實主義大師摩根索的經典着作就定名為《國家間政治》,重點分析國家如何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追求權力,與此相适應的手段為締結軍事和政治聯盟,實施均勢戰略,尋求地緣政治優勢等等。新現實主義大師肯尼思·沃爾茲的理論架構中,着重關注的是國際權力結構對國家行為的影響。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重點分析的是國家的行為,而個人隻是依附于國家單位的附庸。因此,很多學者表露出對國際關系研究中這種偏執的不滿:“國際關系中個人從來沒有成為一個常見的範疇”。

翻閱本書的目錄,就可以對基辛格所着力分析的大外交家略知一二,如西奧多·羅斯福、伍德羅·威爾遜、黎塞留、威廉一世、皮特、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以及20世紀主要的美國總統的外交政策思想、戰略思想都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同時包括對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斯大林、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進行點評。基辛格是一位多面手的學者,他集外交史家、政治家、政治學家和戰略家于一身。

基辛格不僅僅局限于曆史的描述,現實主義的思想和富有哲理的曆史思考同樣彰顯出其濃厚的理論色彩和深厚的曆史哲學功底。基辛格十分推崇均勢外交,這與他從19世紀的歐洲外交中所吸取的理論和實踐營養是分不開的。總之,不管是對曆史進行叙述,還是對理論與戰略的分析,他所依賴的一個重要層次或平台為外交家:主要外交家的戰略意識、領導才能、個人特性等等分析。國家行為和國際關系曆史的分析融入于對外交家的理論和對外實踐的評述中。可見,外交家在其分析議程中是居于中心地位。

外交家對國際關系的實踐作用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不同類型和個性、在不同的國際背景之下,主要的國家政治領導人和外交家所發揮的作用,對世界曆史發展進程的推動大大地不同。讓我們以曆史實例來探窺《大外交》在曆史發展中的價值。

意義

第一,在觀念上,這是一本現實主義着作。一般認為,西方的國際關系理論可以大緻劃分為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兩大流派,兩者的基本差異來源于對人性本質的看法不同。現實主義理論認為,國際行為是由某些基本上無法發迹的因素決定的,首先即是人類行為的本質,其次則包括地理等因素。他們斷言人性惡,深負罪孽而貪婪,沒有天生的善良,也不可能變得完美無缺,有很多因素制約了用政治制度改良和教育來根本改造人性的可能性。人類能夠做到的,隻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把人類的沖突傾向和機會減少到最低限度。在國際政治層面,這就是符合勢力均衡原則的制度安排。

由于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現代的現實主義信徒都深信,每個個人和國家對自我利益的追求,通過亞當·斯密在開竅市場規律時所說的那一隻“無形的手”,可以同時造福于全人類。現實主義者還認定,抽象的個人道德原則不能适用于國際行為上。他們強調國際社會與國内社會的不同,即前者沒有權威性的政治機構、法律制度和普遍接受的行為準則,而處于相似于國内有序政治結構和完全的無政論狀态之間的某一點上。因此,代表國家利益行事的政治家必然體現一種獨特的行為準則,它與文明社會内的個人行為準則根本不同。與此相反,理想主義者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可以通過制度改良來加以改進的,在理論上看,還可能變得至善至美。

理想主義者對人性的樂觀信仰,在西方有其悠久的曆史淵源并對現實政治發揮着強大的影響力。康德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在人性可以達到完美境界的信仰上,其實是一緻的。在國際關系層面,理想主義者強調國際行為必須受到文明社會通行的道德規則的制約;通過國際法和國際組織,通過集體安全安排,人們可以抛棄冷酷的現實主義權力政治,而實現永久和平。相對于現實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更強調内部政治結構與國際和平的關系,深信普遍的民主是消滅戰争的根本途徑。

近年來倡行于西方的“民主和平論”就屬于典型的理想主義流派。基辛格是西方學界公認的現實主義理論代表人物之一,反映在《大外交》一書中,就是他在分析和評價任何曆史事件與人物時,都是從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出發的。在他看來,曆史上理想主義帶來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多得多,而現實主義者之所以犯錯誤隻是因為其偏離了現實政治的原則。

第二,在方法上,這是一本傳統學派的着作。随着戰後行為主義計量分析學派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國——興起,西方人文和社會科學界在方法上分成了傳統主義者和科學論者兩大派。傳統學派(又稱“古典派”)強調社會科學研究對象與自然科學研究對象存在着根本差異認為社會科學的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界線無法截然分開,價值中立是很困難的。傳統主義者崇奉的曆史—政治依賴研究者個人的判斷。他們一般地單個事件感興趣,力圖對涉及該事件的所有變量進行考察,深入理解其細節的微妙之處,借此來獲得對事物的整體“感覺”。當然,傳統主義者也經常把不同的事例放在一處進行對照和比較;他們偶爾也運用定量數據來說明一個論點。以省去推論的麻煩。但是,他們根本反對無視被測量的數字(即事例)在質上的差别的做法。

評論

基辛格其人其書一對于任何卷入現代國際關系的國家而言,對外事務在和平時期關乎利益的增減,而在戰争時期則直接意味着生存與滅亡。套用中國古代的一句老話“兵者,國之大事”,我們現在可以說“外交,國之大事也”。經曆了18年的改革開放之後,今天的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與不斷擴展的世界經濟體系、與不斷加深相互依存關系的國際社會融為一體,中國内部的變化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冷戰後的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複雜;

同時,作為一個上升中的大國,中國在現存世界體系中的現任和地位也正處于變化之中,中國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塑造自身的國際環境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現實呼喚中國外交要生發出更多的戰略性理論思考。用基辛格博士的話來說,就是要有“外交哲學”,而不能僅限于把外交事務當作“行政問題”來處理。海南出版社此刻推出基辛格所着的《大外交》一書,可以說正值其時。享利·基辛格是本世紀最負盛名和傳奇色彩的外交家之一,而1994年出版的《大外交》則是他的最新作品,凝聚着其長期從政經驗和理論思考的結晶,堪稱外交學或國際關系理論領域的經典之作。此書對中國國際問題學界的參考借鑒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目錄

第一章:世界新秩序

第二章:關鍵人物:西奧多.羅斯福或是伍德羅.威爾遜

第三章:由大一統到勢均力敵

第四章:歐洲協調

第五章:兩大革命家

第六章:現實政治自食其果

第七章:步向毀滅德政治機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外交

第八章:卷入戰争旋渦

第九章:外交新面貌

第十章:勝利者的困惑

第十一章:史特瑞斯曼與戰敗國的複興

第十二章:假象破滅

第十三章:斯大林待價而沽

第十四章:蘇德協議

第十五章:美國重回戰場

第十六章:三種和平途徑

第十七章:冷戰開始

第十八章:遏制政策德成功與苦痛

第十九章: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鮮戰争

第二十章:與共産黨人的談判:阿斐納,丘吉爾與艾森豪威爾

第二十一章:避開遏制政策:共伊士運河危機

第二十二章:匈牙利事件:歐洲的劇變

第二十三章:赫魯曉夫的最後通牒:析林危機

第二十四章:西方聯盟的概念:麥克米倫、戴高樂、艾森豪威爾與肯尼迪

第二十五章:越南:陷入泥淖,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

第二十六章:越南:走向絕望,肯尼迪與約翰遜

第二十七章:越南:解脫,尼克松

第二十八章:地緣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

第二十九章:國際緊張關系的緩和與不滿緩和者

第三十章:冷戰的結束:裡根與戈爾巴喬夫

第三十一章:關于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

緻謝

名人推薦

在國策和戰略領域,自古以來。馬基雅維裡的政治論、克勞塞維茨的戰争論、馬漢的海洋論和基辛格的外交論等非常引人注目。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