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交藤

夜交藤

多年生草本植物
夜交藤屬于多年生草本。塊根肥厚,長橢圓形,黑褐色。莖纏繞,長2-4米,托葉鞘膜質,偏斜,無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功能主治失眠症、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疬、風瘡疥癬等。幹燥的藤莖呈細長圓柱狀,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和節,并散生紅色小斑點,栓皮菲薄,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本質部呈放射狀,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無,味微苦澀。以粗壯均勻、外表紫褐色者為佳。
    中文名: 拉丁學名:Tuber Fleeceflower Stem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 亞門: 綱: 亞綱: 超目: 目: 亞目: 科:藥蓼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夜交藤 中文别名:棋藤、首烏藤

簡介

夜交藤,多年生纏繞藤本。根細長,末端成肥大的塊根,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莖基部略呈木質,中空。葉互生;具長柄;托葉鞘膜質,褐色;葉片狹卵形或心形,長4-8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緣或微帶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光滑無毛。圓錐花序。小花梗具節,基都具膜質苞片;花小,花被綠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長,短于花被;雌蕊1,柱頭3裂,頭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顯的3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藥理作用

有鎮靜和瀉下作用。對小鼠用轉籠法和對大鼠用多導睡眠圖描記法研究夜交藤煎液的鎮靜催眠作用及對睡眠時相的影響,結果表明,轉籠法夜交藤(9g/kg)與戊巴比妥鈉阈下催眠劑量(20mg/kg)合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睡眠多導圖描記法夜交藤(20g/kg)與安定(5mg/kg)服藥1次的即時睡眠作用基本相似,即總睡眠時間延長,主要是慢波睡眠時相延長,異相睡眠時期縮短。夜交藤煎液每口2次灌胃,連續3天,催眠作用更明顯,并出現明顯的慢波睡眠潛伏期縮短。

文獻論述

1、《本草正義》:夜交藤,瀕湖止稱莖葉治風瘡疥癬,作浴湯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蓋取其能引陽入陰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苟不知從病源上着想,而惟以此為普通用品,則亦無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調和陰陽者,故亦有利無害。

2、《綱目》: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

3、《本草再新》: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

4、《本草正義》:治夜少安寐。

5、《飲片新參》:養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6、《安徽藥材》:消癰腫、瘰疬和痔瘡。

7、《陝西中草藥》:祛風濕,通經絡。治頭眠,多汗,貧血,周身酸痛,疥癬等皮膚病。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藤莖長圓柱形,稍扭曲,長短不一,直徑3-7mm。表面棕紅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顯扭曲的縱皺紋及細小圓形皮孔。節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剝離。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導管孔明顯,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無,味微苦、澀。以枝條粗壯、均勻、外皮棕紅色者為佳。

顯微鑒别

莖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含棕色色素的細胞。皮層較薄。中柱鞘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伴有少數石細胞群,纖維壁甚厚,木化。韌皮部較寬,束中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髓部小。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藥物應用鑒别

1、何首烏和夜交藤:同一植物,前者為其塊根,後者為其藤莖。何首烏善補肝腎益精血;夜交藤,營養心肌而安神。藥用部位不同,功效亦異。

2、朱砂和夜交藤:朱砂鎮心安神,用治心火亢盛所緻心煩不眠,夜交藤養心安神,用治心陰不足所緻心虛失眠。雖均能安定神志,但機理迥然不同。

營養知識

1、用于虛煩失眠。夜交藤具有養血安神作用,以用于陰虛血少所緻的失眠為主,常與合歡皮相須配合,也可與棗仁、柏子仁、遠志等同用。

2、用于周身酸痛。夜交藤既有養血作用,還可通利經絡,治血虛周身酸痛,可配合當歸、地黃、雞血藤、絡石藤等同用。

3、用于皮膚癢。夜交藤煎湯外洗治皮膚癢疹,有一定止癢作用。

功效

夜交藤性平無毒,味甘微苦,入心、肝經,有安神養血、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陰虛血少、虛煩不眠、風濕痹痛、皮膚癢疹等症。

上一篇:田雞湯

下一篇:貢嘎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