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

夕陽

漢語詞語
夕陽(the setting sun),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xī yáng,指傍晚的太陽,也指山的西面,另外還用以比喻晚年。由于接近黃昏時,夕陽通常是橙紅色。[2]
  • 中文名:夕陽
  • 外文名:
  • 拼音:xī yáng
  • 近義詞:
  • 反義詞:
  • 【注音】:ㄒㄧˋ ㄧㄤˊ
  • 【詞性】:名詞
  • 解釋:傍晚的太陽

詞語釋義

【詞目】夕陽

【拼音】xī yáng (台灣:xì yáng)

【注音】ㄒㄧˋ ㄧㄤˊ

【詞性】名詞

基本解釋

即傍晚的太陽;也指山的西面;另外還用以比喻晚年。

引證詳解

1.指山的西面。

《詩·大雅·公劉》:“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毛傳:“山西曰夕陽。”

《釋名·釋山》:“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随日所照而名之也。”

2.傍晚的太陽。

晉 庾闡《狹室賦》:“南羲熾暑,夕陽傍照。”

李商隐《登樂遊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冰心 《寄小讀者》二二:“每天黃昏獨自走到山頂看日落,看夕陽自戚叩落亞的最高峰尖下墜,其紅如火!”

餘亞飛《晚霞》“黃昏時刻景觀妍, 絢麗晚霞如彩煙。盡管夕陽已西下,餘晖還在照雲天。”

3.比喻晚年。

晉 劉琨《重贈盧谌》詩:“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

李周翰注:“夕陽,謂晚景,喻己之老也。”

唐 杜甫《上白帝城》詩:“老去聞悲角,人扶報夕陽。”

唐 白居易《秦中吟》:“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

落日的幻覺

人們都喜愛觀賞日出,無不贊歎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而對日落,卻很少有人去流連觀賞、吟詠描繪。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種感情的影響,“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就連我們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詩句嗎?

其實,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樣壯觀、绮麗,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機會觀日落,它會使你神往:太陽靜靜地躺在西方地平線上,變得如此之大,顔色是那樣深黃、殷紅;它緩緩墜落,接近地平線時竟縮身變扁。若天空有雲,你會看見燦爛的晚霞;全天無雲,不要忘記回頭,你會發現背後的天空中現出神秘的藍灰色暗弧,暗弧外面還鑲有明顯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時,西方天空還會出現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陽的墜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線時才消失。可惜這種美麗的紫光并不多見。

日落确實很美,色彩絢麗,變化多端。可是觀賞者不會想到吧,這些奇異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覺,夕陽本身沒有任何變化。

天文學家早就發現,地球大氣會使光線散射。1871年,英國科學家瑞利證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長波光要強得多,所以,陽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氣層中微小塵埃和空氣分子散射要比長波光——紅色光強10倍以上(這首先可以解釋為什麼天空總是蔚藍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時候,陽光所穿透的大氣層增厚,而黃、紅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時太陽看起來深黃、殷紅。一般地講,黃昏時空氣中的煙塵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顔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氣層都是彎曲的,接近地平線的太陽的光線穿過大氣層時,其距離遠大于高層,所以進入底層的光線迅速衰減,再加上太陽沉入地平線後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現出天空中藍灰色的暗弧;而高層大氣密度小,光散射弱,就産生了暗弧上的亮弧。這種奇妙的大氣光學現象随着太陽的下落而升向天頂,随着黑暗的降臨而消失。至于美麗的紫光,是因為人眼的疊合效應,使通過大氣塵埃的紅色光與高層大氣中較純空氣的藍色散射光疊合而産生的。

太陽變扁的幻覺,不隻出現在日落,太陽跳出地平線時也是如此。這是由于光通過空氣時,速度每秒減慢87千米,因而光線折射也随之發生變化,所以,當落日下緣接觸地平線時,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寬度之比為26.5∶32,觀賞者眼睛裡的太陽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覺,是日落時的太陽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時大兩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個巨大的玉盤遠挂天邊。但實際上,在大氣層外天文學家用各種儀器,包括用照相機拍照,已經證明黃昏的太陽與中午的太陽大小是一樣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