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箫鼓

夕陽箫鼓

中國古代琵琶曲文曲
夕陽箫鼓為古代中國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由此曲改編的古筝曲名為《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著名的漢族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該曲名最早見于清姚燮(1805~1864)的《今樂考證》。
    中文名:夕陽箫鼓 外文名: 别名: 類型:漢族琵琶傳統大套文曲 作品:《浔陽琵琶》 流傳:明清

曆史演變

《夕陽箫鼓》作為我國的十大古曲之一,最初為琵琶曲,因其描繪的意境之美,受到衆多音樂家的喜愛,被改編成不同樂器演奏的曲目。

樂譜最早見于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1875年前後吳畹卿抄本傳譜為共6段加1尾聲,無分段标題。其後各派傳譜分段不一。

在平湖派李芳園1895年所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曲名《浔陽琵琶》,曲體有所擴展,共10段。1923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觐文将此曲改為絲竹合奏曲。

主要特點

《夕陽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雅緻優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繪出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卷。音樂開始,鼓聲、箫聲,疏密有緻地悠然興起;接着,委婉如歌的、富有江南情調的主題款款陳述;其後各段,運用擴展、緊縮、移易音區和“換頭合尾”等變奏手法,并适時點綴以水波聲、槳橹聲等造型樂彙,表達了意境幽遠的情趣。

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甯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着輕舟,蕩漾春江之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橹添聲。

演奏與創新

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中央廣播樂團民族管弦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内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

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浔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海英則将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莊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勳改編為交響音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