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工學類專業
本專業面向國家資源需求目标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以資源勘查和工程建設中重大戰略性問題為重點,深入開展固體礦産的形成機理、分布規律、礦産勘查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以及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地球信息采集與開發利用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形成了地質工程、礦産普查與勘探、非金屬礦産地質與開發利用等優勢突出的學科方向。[1]
  • 中文名: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外文名:
  • 類别:
  • 主管部門:
  • 性質:地質工程
  • 屬性:資源
  • 國家:中國

目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圍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部署,從經濟、政治、科教和可持續發展四個個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标。報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必須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十六大能以如此大的篇幅來闡述科技、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标中的位置,這充分說明黨中央領導集體清醒地認識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進程中,科技、教育具有比以往任何曆史時期都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當前,中國教育如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适應,同時又要盡可能排除市場經濟對教育的消極影響,如何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規律又符合市場競争規律的新體系和新模式等問題是中國教育戰略面臨的時代課題。"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可能是盲目的實踐",所以開展并加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理論基礎的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地質類專業以地球作為研究對象,以礦産資源勘查與開發、建築物地基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地質災害的治理和地下深部科學探測為服務領域,涉及資源和環境兩大主題。地下資源真實信息的最終确定和獲取,地質災害治理都必須通過地質的手段來實現。人類一直在進行着四大科學探索工程--"上天、入地、下海、登極",它們都與地球科學技術有深厚的聯系。到2020年中國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要實現上述目标,離不開資源與環境問題。資源是人類社會活動文明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因素。而環境問題關注的焦點已經從局部地方的工業公害轉移到全球和區域的環境問題上來,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内容。資源的枯竭,迫使人類去勘探開發埋藏更深、條件更艱苦的新型資源;環境的惡化,則需要人類探索更深層次的原因,從根本上規避或消除影響因素。這些工作都需要科學家們利用地質的技術手段來了解最直接的信息。因此,在未來的10年或20年,培養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地質類專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

總體要求

學科發展思路:通過進一步凝練科學目标、全面加強團隊建設、實驗研究條件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産學研結合、科研教學并重等措施,構建良好的學科生态結構,全面提升學科的核心競争力,加強學科建設管理,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原始創新成果的研發,提高本學科點組織、承擔和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工程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科水平,保障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質量。

發展戰略

目前,設有地質類專業學校的學生、特别是綜合性大學的地質類專業的學生,大多來源于不發達地區的農村,生源質量相對較差,生源數量少,學校在招生時沒有挑選的餘地,這樣的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就有其特殊性,需要在教與學過程中下更多的功夫。加強地質工科類專業本科教學過工作,必須從"教"和"學"兩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堅持以人為本,學為主體的觀念,堅決避免以條件,以教師來進行課程設置的現象,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對地質工科類專業發展要從如下幾方面來進行。

1.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目标的具體反映,是教與學的依據。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經常組織教學計劃的修訂工作。在修訂過程中,注意把培養目标落實到課程體系中,反映到教學内容中。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知識傳授與智能、技能訓練的結合。在加強基礎理論課的同時,強化實驗、實習的教學環節。注意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與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積極性的發揮。盡量增加選修課,增加學生自學的時間,創造自我發展的空間。

教學計劃應突出以下4個特點:

⑴以主幹地學學科為基礎構建課程體系。

⑵基礎和科學技術基礎教育,其課時要占一定比例。

⑶與人文、管理學科融合滲透。

⑷注重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2.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

地球科學是一個大科學,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非常複雜,課程設置可繁可簡,關鍵是要圍繞培養目标來設置課程體系和課程内容。在設置課程體系時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篩選課程科目,壓縮課程内容,以達到能力培養之目的。縱觀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地學教育,他們的地質學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類課程:通修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綜合研究性課程。

在學習國内外教學模式和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學計劃的修訂,逐步形成地質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力求體系知識、能力和素質教育的内在聯系和寬口徑、大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建立了合理的知識結構。新的課程體系由大學基礎課程、學科核心課程和學科方向選修課程三個層次構成。

這種做法,近幾年在中南大學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知識結構并未因為專業課數量的減少而受到影響,相反,同學們對地球科學的整體性有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對一些具體的地質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能力以及地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有了更好地表現。實踐表明:綜合的、系統的課程體系比分散的、瑣碎的知識累加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3.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的實驗與實習要求

實踐教學在鞏固理論教學的成果,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加強實驗、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國各高校由于專業改制和擴大招生,造成教學資源緊張,尤其是實驗實習課程更受到環境資源的限制。想盡辦法堅持做到不減少學生的基礎課實驗時數,堅持教學實踐環節必須有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實踐教學作為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融合點。

在進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建設時,必須注重加大教學硬件資金投入,使實驗儀器設備水平上檔次,努力提高實驗手段,選擇科技含量較高的實驗,給學生觀察、動手提供優越的條件,這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盡快提高專業素質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添置一些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建設較高檔次的實驗室;另一方面,加強實習基地建設,使高年級學生的實習緊密與科研工作結合起來,使學生們通過參加實際項目的攻關,學到了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提高學生們實際科研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實習經費不足的問題。

4.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現代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或者發展戰略研究人才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主導力量,必須作為中國科教工作、知識分子工作的重點來抓,建設大量的能夠适應知識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的創造性的科學技術研究或發展戰略研究的人才隊伍,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具創造性的師資隊伍。

目前,由于中國地礦行業不景氣,在學校裡很多教師、特别是青年教師不太安心地質類專業的教學,相當一部分教師改行或調離本專業,使得相當一部分學校出現優秀師資短缺,在很多程度上影響了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的發展。

要根據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支熱愛地學教事業,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專業水平,職稱和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首先,要提高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包括學曆層次、理論水幹和創新實踐能力,從而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優化本專業教育師資隊伍的結構,包括學曆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等。要采取措施在設有地質工程專業的學校建立一支完整的學術梯隊,包括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具體措施包括提供研究經費、提高地質類教師待遇。同時,加大對年輕教師的科研、教學水平培養提高,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以推動地質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堅持以教育科研為先導,積極引導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如果教師科研能力低,學生的創新能力必然就差,素質教育難以順利推進;形成這種局面,與中國以前形成的"重教書、輕科研","忽視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學轉化"使"教育教學與科研相脫節",認為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教好書,搞科研是不務正業的認識有着直接的關系,這種片面的指導思想直接造就了一大批教書匠,扼殺了一大批教育家的成長,與實施素質教育、培育學生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發展戰略研究的能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需要極不相适應。

可以這麼認為,教書匠隻能夠培養出應付考試的高才生,但在創新能力上卻是低能生。面對衆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都抱怨。這是一個不需要争論的事實。确立教師堅持教學與科研并舉的指導思想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學改革發展與國民經濟戰略實施相适應的現實需要。鼓勵教師把科研成果引進課堂,引進教學實踐的全過程,教學與科研并舉,形成既出成果和效益,又培養人才的良性循環的局面,這正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課題研究不斷形成一支熱衷于教學工作又善于運用科學規律指導工作的科研型教師隊伍和科研型管理幹部隊伍。

5.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的教學研究與改革

深化教學内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知識的不斷更新,使得許多新知識不能及時反映在書本中,這就要求進行教學内容的改革。

(1)更新教材内容,盡量将與專業發展密切、反映國際國内學術發展前沿和交叉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材,促進基礎課程的通用化。對專業課程進行優化整合,實現專業課程的規範化,同時,加強課程的教材建設,優化教學内容。但也要針對我國各高校所辦地質工程專業的不同側重面,不一定要過分強調使用統編教材,要适當注重各校特色,沒有特色就會丢掉優勢。

(2)教學方法改革,就是要落實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避免講授太細,教師要精講、少講,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把課堂講授與研讨、模拟、案例教學、實踐等形式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既重視知識的傳授,又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應重視知識的結構化,讓學生重點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結構和基本方法,要改變"教師-教材-講台-黑闆-粉筆"和"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要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單純的"講"向"導"轉變,要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在導學過程中傳授新知識,傳授治學之道。學生的主體作用應從單純地"聽"向有指導的"學"轉變,才能學好知識,掌握方法,增強能力,提高素質。

改革教學方式方法,還必須學習和借鑒國内外一些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尤其是國外的個性化的教育方式。采用"揚長教育"方法,為優秀學生"加餐",為落後學生"進補"。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交互使用特色教育方法、精緻教育方法、主體性教育方法、互動教學方法、創造教育方法、生動教育方法以及養成教育方法等,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3)改革教學手段,要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運用,在改革高校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師生獲取信息水平和科學技術素養等方面均起到了促進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它至少有這樣幾個好處:第一,節約大量闆書時間,增加課堂信息量;第二,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三,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可以更加清楚其知識結構,并十分方便地實現各種各個知識點的鍊接,便于學生掌握本學科知識的整體框架和邏輯聯系;第四,可将教學課件放置于校園網的教師個人主頁上,便于學生的課後學習。還可開設BBS讨論區,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課後交流,實現交互式教學。有些大學己對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手段培訓,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絕大多數教師已經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比較熟練地進行多媒體教學,學生的反響較好,教學質量已有明顯的提高。

6.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

把好畢業論文(設計)關,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畢業論文(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設計、處理能力的檢驗和基本訓練,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最後一個教學環節。為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必須特别予以重視。

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我們在向學生提供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參考的同時,必須聯系實際、結合技術改造和科研課題進行,提供多種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方案供學生選擇。建立嚴格的畢業設計程序和規章制度。教師要認真管理,能使學生們學到必要的從事科研工作的方法,能對教師的科研工作做出貢獻,能确保教師的科研項目順利進行。

隻有通過對上述各個教學環節的嚴格把關,才能保證地質工程專業的本科教學質量,培養出适應21世紀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為我國的地質教育赢得較高的聲譽,提高我國的辦學水平。

評估體系

1.構建地質工科類專業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依據針對21世紀對地質工科類專業人才的要求,明确了地質工科類專業的教育培養目标後,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影響培養目标達成的主要因素,這将為建立評估系統的具體結構和指标内容提供依據。教育培養目标的實現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因素是校園與學科基本建設、師資隊伍、管理水平、實習場地、實驗設備與圖書資料等。

校園與學科基本建設對教學質量的影響不言而喻。鑒于師資隊伍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因素,地質工程專業教育以培養能在資源勘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管理等領域從事資源勘察與評價、管理各類工程建設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标,教師所在的社會崗位實踐經驗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過程中所應重視的主要環節之一。管理水平是管理者素質和管理規章制度完善程度的綜合表現,它既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可能起阻礙作用,這依管理隊伍的素質和管理制度的優劣而論。

實踐表明,無論是辦學條件的改善,還是教師積極性的發揮,抑或是學生良好學風的形成,都同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聯系。實驗設施、實習基地是開展地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實驗設施包括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開設條件,實習基地則是指培養地質工程專業所面向的能夠承擔學生技能培訓任務的社會崗位或準崗位。此外,圖書資料、教學輔助工具等也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構建地質工程專業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過程中,上述因素都應該成為必須考慮的内容。

2.構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指标體系的原則

(1)完備性原則

根據評估學原理,一個評估系統的指标體系所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應當包含或複蓋評價對象的全部本質屬性。地質工科類專業教育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其質量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蘊涵的屬性範圍極為寬廣。對它的評估,不能隻強調某一方面,而疏漏其他方面對其的影響。就評估内容來說,對目标所包含複蓋的全部内容,要盡力反映,至少不能遺漏其主要部分。例如,評估一所大學的教學質量,就應同時從教學業績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着手。

這就是說,在評估過程中不能隻看一些體現教學業績水平,如學生的學習質量等,還應看學校教學過程的質量,包括為确保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領導班子、教師隊伍、生源、經費、設備等。一般說來,教學業績是通過教學過程産生的,是教學過程全部的綜合反映。教學過程質量是源,教學業績質量是流,前者決定後者。如果忽視對教學過程質量的把握,那麼對教學業績質量的評估就難以做到客觀而準确。因此,在評估過程中,應将業績質量同過程質量緊密有機地聯系起來,使二者互為映照,彼此關聯,共同對教學質量做出切合實際而又全面的評估。

(2)實用性原則

對地質工科類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評估,在理論上可以通過增加評估的維度和有用信息的提取量來做到使評估完備、精确,但這需要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為代價。因此,所編制的評估體系,應在保證評估目标能夠得到體現的前提下,力求簡易,以較少的指标反映盡量多的信息,做到少而精,疏而不漏,并最大限度地少列主觀色彩濃厚的綜合性指标。這樣在評估過程中,就能做到收集信息方便,費時少,主評人員容易掌握,便于配合,減少誤差,從而既能保證評估結果的可靠性,又使評估體系達到簡單、經濟、實用的要求。

(3)現實性原則

從目前情況來看,在編制全國地質工科類專業教育教學質量指标體系時,不能把視角局限在靜止的基本辦學條件和已有業績上,而應同時考慮動态的辦學資源的利用渠道和效率,使評估工作同地質工程專業教育發展的曆史現實相一緻;同時,還應該考慮不同行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要求,對于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認識,應本着發展的眼光,曆史地看待,并在評估指标體系的構建上有所反映,從而使教學質量評估能夠真正起到"以評促建、評建結合、重在提高"的作用。

4.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人才需求與發展規模

目前,盡管中國有幾十座大學設有地質工科類專業,各學校的招生規模在幾十至百餘名不等,但從目前社會需求來看,其數量根本滿足不了國家的需要,每年畢業生的供需比達1:2~5,特别是一些地勘基層單位多年沒有招收到地質類專業畢業生,地質技術人員奇缺,很多找礦工作都是返聘離退休人員在"炒現飯",從而導緻找礦工作長年沒有突破,中國資源的供需保證程度已滿足不了國家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當前特别需要擴大地質類專業的培養規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育部在下達招生計劃時,對設有地質類專業的學校可規定該校必須招收地質類專業學生的指标數,從而保證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

高校名單

(1)高校分類:傳統“王牌院校”

中國地質大學(原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原北京礦業學院);河海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同濟大學;

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原北京石油學院)

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等。

(2)學科分類:國家重點學科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地質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吉林大學

礦産普查與勘探(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國礦業大學、西北大學、

石油大學;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南大學;

地質工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長安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