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椒

地椒

唇形科百裡香屬植物
地椒(學名: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是唇形科、百裡香屬植物。半灌木。莖斜上升或近水平伸展;不育枝從莖基部或直接從根莖長出,通常比花枝少,疏被向下彎曲的疏柔毛;花枝多數,彼此靠近,高3-15厘米,從莖上或莖的基部長出,直立或上升,具有多數節間,節間最多可達15個。花序頭狀或稍伸長成長圓狀的頭狀花序;花梗長達4毫米,密被向下彎曲的短柔毛。花萼管狀鐘形,長5-6毫米,上面無毛,下面被平展的疏柔毛。花冠長6.5-7毫米,冠筒比花萼短。花期8月。分布于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和俄羅斯;在中國分布于山東、遼甯、河北、河南、山西。生長于海拔600-900米的山坡、海邊低丘上。地椒喜光和幹燥的環境,喜生于山坡等向陽地。在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良好。地椒氣味芳香,可作為蜜源植物。五脈地椒全株入藥,具有祛風濕、降血壓、助消化、驅蟲等功效,對糖尿病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地椒的克隆生長性和良好的生态延展性,對于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區的防治、整治方面都将起到重要的生态作用。還可以作為調味料、食品添加劑使用,如烹調海鮮和肉、魚類等食物時加入地椒可去腥味;加到泡菜與腌菜中,可增添菜品的清香味。地椒新鮮枝葉可直接生食,也可曬幹入茶飲,或作為香料,提取精油。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中文名:地椒 拉丁學名:Thymus quinquecostatus Cêlak. 别名:百裡香、長藤草、地香、花椒堆、攔金、五脈地椒等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超目: 目:管狀花目 亞目: 科:唇形科 亞科:野芝麻亞科 族:塔花族 亞族:百裡香亞族 屬:百裡香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地椒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Celak.,1889 保護級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形态特征

半灌木。莖斜上升或近水平伸展;不育枝從莖基部或直接從根莖長出,通常比花枝少,疏被向下彎曲的疏柔毛;花枝多數,彼此靠近,高3-15厘米,從莖上或莖的基部長出,直立或上升,具有多數節間,節間最多可達15個,通常比葉短,稀有與之相等或比葉長,在基部的先出葉通常脫落,花序以下密被向下彎曲的疏柔毛,毛在花枝下部較短而變疏。葉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稀有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3毫米,寬1.5-3(4.5)毫米,稀有長達2厘米,寬8毫米,先端鈍或銳尖,基部漸狹成短柄,全緣,邊外卷,沿邊緣下1/2處或僅在基部具長緣毛,近革質,兩面無毛,側脈2(3)對,粗,在下面突起上面明顯,腺點小且多而密,明顯;苞葉同形,邊緣在下部1/2被長緣毛。

花序頭狀或稍伸長成長圓狀的頭狀花序;花梗長達4毫米,密被向下彎曲的短柔毛。花萼管狀鐘形,長5-6毫米,上面無毛,下面被平展的疏柔毛,上唇稍長或近相等于下唇,上唇的齒披針形,近等于全唇1/2長或稍短,被緣毛或近無緣毛。花冠長6.5-7毫米,冠筒比花萼短。花期8月。

主要變種

展毛變種(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var. przewalskii (Kom.) Ronn.):該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于葉無毛,寬卵狀披針形,長10-12毫米,寬4-5毫米,具7-9脈;花序軸密被十分平展的毛,毛短于花序軸直徑。分布于中國、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朝鮮;在中國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生長于海拔600-2000(3500)米的山坡石礫地或草地、河岸沙地、沙灘、石隙、石山或石牆上。

亞洲變種(Thymus quinquecostatus Celak. var. asiaticus (Kitagawa) C. Y. Wu et Y. C. Huang):該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于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寬通常不超過2毫米。僅分布于中國,内蒙古;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生長于海拔約600米的幹山坡。

産地生境

分布于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和俄羅斯;在中國分布于山東、遼甯、河北、河南、山西。生長于海拔600-900米的山坡、海邊低丘上。地椒喜光和幹燥的環境,喜生于山坡等向陽地。在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良好。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分株栽培宜在3-4月地椒莖葉芽萌動前進行。選擇生長健壯、具較多不定根分株的植株,剪斷母株與子株之間的匍匐莖,連同部分基質一起移取子株,以提高子株的自栽培成活率。取百得的子株連同基質栽培于整好的栽培畦地中。栽培株、行距均為20厘米。栽植初期給予适當遮陽。

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宜在春季進行。可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種于備好的栽培畦或專用播種畦,覆以細土,以剛剛覆蓋種子為佳。播種後遮陽,發芽以前要保持栽培基質有充足的水分,或覆膜保持水分。發芽後,适時減少澆水量,待長出4-5對真度葉時,可進行移栽或間苗,移栽方法同分株栽培。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栽培用地盡量選擇陽光充足、排水良好、質地疏松的沙壤土為佳,或選用自制的栽培基質,壤土與沙按1:2混合即可。

整地時,将栽培土壤耙細,除淨雜草,起畦,畦間距離可根據栽培習慣設置或1-2米,畦面略高,且平整,以利于排水,不緻積水淹苗抄。地椒生長較緩慢,整地時施入适量有機肥做底肥。

田間管理

地椒耐粗放管理,抗旱性較強,極少有病蟲害的發生。适宜的生長季節為春、秋兩季,夏季生長相對較弱,因此田間管理方面除及時除雜草外,還要注意水肥管理,特别是高溫的夏季。

地椒澆水不宜過勤、過多,要保持栽培基質表面呈稍幹燥狀态,不可使栽培基質過于潮濕,否則通氣性差會影響地椒根系的發育,進而影響到其地上的生物量。

地椒生長較慢,對肥料要求不高。地椒生長旺盛期可每月進行追肥,按50千克/公頃的施肥量随水布施尿素;而生長虛弱時要減量施肥,甚至停止施肥,否則會引起地椒莖葉枯黃,地下爛根。

采收管理

地椒植株矮小,株高20-50厘米,莖匍匐生長,極易鋪滿栽培畦地,且易進行生殖生長,因此要根據地椒的生長狀況及時收獲。收獲時,從匍匐莖基部4-5節處剪斷,以促進地椒匍匐莖的分枝,提高地椒的分枝數量和生物量。

主要價值

地椒氣味芳香,可作為蜜源植物。五脈地椒全株入藥,具有祛風濕、降血壓、助消化、驅蟲等功效,對糖尿病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地椒的克隆生長性和良好的生态延展性,對于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區的防治、整治方面都将起到重要的生态作用。還可以作為調味料、食品添加劑使用,如烹調海鮮和肉、魚類等食物時加入地椒可去腥味;加到泡菜與腌菜中,可增添菜品的清香味。地椒新鮮枝葉可直接生食,也可曬幹入茶飲,或作為香料,提取精油。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上一篇:銀線草

下一篇:海棠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