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創作的散文
《土地的誓言》是當代作家端木蕻良創作的一篇散文。[1]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文章中作者抒發了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以及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此文的結構看似複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構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書名:《土地的誓言》 别名: 作者:端木蕻良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創作年代:1941年9月18日 文學體裁:散文 出處:《華商報》

題目解說

這一标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标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這種表達方式并不是獨一無二的。例如朱德的“母親的回憶”,其意就是“關于母親的回憶”而不是“母親自身的回憶”。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達,估計是在不影響意思表達的前提下力求簡潔,在拟寫标題之時就更是如此。況且,本文集中筆力寫“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實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現代著名作家、小說家。滿族人。20世紀30年代“東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遼甯昌圖滿族人。1912年9月25日出生,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并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

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曆史小說集《曹雪芹》等。

作品賞析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谛聽得到心髒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眷念鄉土,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說,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說,它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産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有關資料

當你坐在飛機上,看着我們無邊無際的像複蓋上一張綠色地毯的大地的時候;當你坐在汽車上,倚着車窗看萬裡平疇的時候;或者,在農村裡,看到一個老農捏起一把泥土,仔細端詳,想鑒定它究竟适宜于種植什麼谷物和蔬菜的時候;或者,當你自己随着大夥在田裡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腳縫的時候,不知道你曾否為土地湧現過許許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過去,它的未來,想起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為要成為土地的主人,怎樣鬥争和流血,想起在綿長的曆史中,我們每一塊土地上面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和事迹,他們的苦難、憤恨、希望、期待的心情?

有時,望着莽莽蒼蒼的大地,我騎着思想的野馬奔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然後,才又收住缰繩,緩步回到眼前燦爛的現實中來。

我想起了二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

一隊亡命貴族,在黃土平原上仆仆奔馳。他們雖然仗劍駕車,然而看得出來,他們疲倦極了,饑餓極了。他們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驕陽在上,田垅間麥苗稀疏,哪裡有什麼可吃的東西!一個農民正在田裡除草。那流亡隊伍中一個王子模樣的人物,走下車子來,盡量客氣地向農民請求着:“求你給我們弄點吃的東西吧!你總得要幫忙才好,我們已經好幾天沒有吃的了。”

衣不蔽體、家裡正在愁吃愁穿的農民望了這群不知稼穑艱難的人們一眼,一句話也沒說,從田地裡捧起一大塊泥土,送到王子模樣的人物面前,壓抑着悲憤說:“這個給你吧!”王子模樣的人顯然被激怒了,他轉身到車上取下馬鞭,怒氣沖沖地想逞一下威風,鞭打那個膽敢冒犯他的尊嚴的農民。但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大臣模樣的人物上前去勸阻住了:“這是土地,上天賜給我們的,可不正是我們的好征兆嗎!”于是,一幕怪劇出現了,那王子模樣的人突然跪下地來,叩頭謝着上蒼,然後鄭重地捧起土塊,放到車上,一行人又策馬前進了。辘辘大車過處卷起了漫天塵土……

這是《左傳》記載下來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發生的故事。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奇怪的事情?除了因為這群貴族是在亡命途中,不得不壓抑着威風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在他們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議的賞賜,代表了财富和權力!他們知道,隻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權,就可以永無休止地榨取農民的血汗。

古代中國皇帝把疆土封贈給公侯時,就有這麼一個儀式:皇帝站在地壇上,取起一塊泥土來,用茅草包了,遞給被封的人。上一個世紀,當殖民主義強盜還處在壯年時期,他們大肆殺戮太平洋各個島嶼上的土人,強迫他們投降,有一種被規定的投降儀式,就是要土人們跪在地上,用沙土撒到頭頂。許許多多地方的部落,為了不願跪着把神聖的泥土撒上天靈蓋,就成批成批地被殺戮了。

啊!這寶貴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剝削階級隻知道想方設法地掠奪它,把它作為榨取勞動者血汗的工具。親自在上面播種五谷的勞動者,才真正對它具有強烈的感情,把它當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親。談到這裡,我想起了好些令人掀動感情波瀾的事情。幾個世紀以來,那些當年被逼得走投無路的破産的中國農民,漂流到海外去謀生的當兒,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鄉的泥土。

那時,閩粵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頭,頭部兩旁畫上兩個魚眼睛似的小圈的紅頭船,乘着信風,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農民送到海外各地。當時離鄉别井的人們,都習慣在遠行之前,從井裡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邊。他們把這撮泥土叫做“鄉井土”。直到現在,海外華僑的床頭箱裡,還有人藏着這樣的鄉井土!試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裡,寄托了人們多少豐富深厚的感情!

過去,多少勞動者為了土地而進行了連綿不斷的悲壯鬥争!當外國侵略者犯境的時候,又有多少英雄義士為保衛它而英勇地獻出了生命!在我國福建沿海地方,曆史上就流傳着許多可歌可泣的保衛土地的抗敵愛國故事。在明末禦倭和抗清的浪潮中,那裡曾經進行過保衛每一寸土地的激烈鬥争。有的地方,婦女的發髻上流行着插上三支短劍似的裝飾品,那是明代婦女準備星夜和突然來襲的倭寇搏鬥的裝束的遺迹。

有的地方,從前曾經流行過成人死後入殓時在面部蓋上白布的風俗,那是明朝遺民羞見先人于地下、一種激勵後代的葬儀。這些風俗,多麼沉痛,多麼壯烈!在我國的湛江地方,有一座橋梁被命名為“寸金橋”,就寓有“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意思,這是用來紀念當年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們的。土地的長度和面積計算單位可以用丈,用公裡,用畝,用公頃,然而在含有國土的意義的時候,它的計算單位應該用一寸、一撮來衡量。

因為它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寸土都決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寶。這裡,我想到了我們中國的整個版圖,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一定要使它真真正正地完整無缺。台、澎等地還被一小撮反動派所盤踞,我們必須把它解放。從福建前線,我們聽到了多少動人的故事啊!不僅我們英勇而強大的海軍和空軍,給予美蔣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就是民兵隊伍,也巧妙地打擊了敵人。就是好些少年兒童,在大炮轟擊中也自動奔跑接駁電線,傳信送物。他們體現了全體中國人民保衛每一寸國土的堅強意志。

上一篇:三隻小豬蓋房子

下一篇:波特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