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參

土人參

馬齒苋科土人參屬植物
土人參是馬齒苋科土人參屬的一種植物。又名:栌蘭、土洋參、福參、申時花、煮飯花、假人參、參草、土高麗參等。土人參可供觀賞,其栽培容易,繁殖迅速,病少蟲微,根、葉均可食用,可炒、可做湯、可涮、可炖,營養豐富,口感嫩滑,風味獨特,藥蔬兼用。土人參的嫩莖葉可以作為蔬菜食用部分,其肉質根,是一種藥用補品,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能補氣血、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
    中文名:土人參 拉丁學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 别名:波世蘭、力參、煮飯花、紫人參、紅參、土高麗參、參草、假人參、栌蘭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中央種子目 亞目: 科:馬齒苋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土人參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60厘米左右,肉質,全體無毛。主根粗壯有分枝,外表棕褐色。莖圓柱形,下部有分枝,基部稍木質化。葉近對生或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6~7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尖或鈍圓,全緣,基部漸次狹窄而成短柄,兩面綠色而光滑。莖頂分枝成長圓錐狀的花叢(圓錐花序:花序分枝為二歧聚傘花序式排列),總花柄呈紫綠或暗綠色;花小多數,淡紫紅色(洋紅色),直徑約6毫米,花柄纖長,花梗絲狀;萼片2,卵圓形,頭尖,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橢圓形;雄蕊10餘枚,花絲細柔;雌蕊子房球形,花柱線形,柱頭3深裂,先端向外展而微彎。蒴果,熟時灰褐色,直徑約3毫米。種子細小,黑色,扁圓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

土人參是高溫類蔬菜,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耐高溫高濕,不耐寒冷,在熱帶地區為多年生植物,在中國北方露地不能越冬。溫室栽培可進行周年生産,但冬季溫度低,生長不良。

地理分布

原産熱帶美洲。我國中部和南部均有栽植,有的逸為野生,生于陰濕地。

我國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河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藥用

用藥部位:根及葉(土人參)

采制:秋,冬季挖根,洗淨,曬幹或蒸後曬幹。

功能主治:健脾潤肺,止咳,調經。用于脾虛勞倦、洩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補中益氣,潤肺生津。用于氣虛乏力,體虛自汗,脾虛洩瀉,肺燥咳嗽,乳汁稀少。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脾;肺;腎經。

食用

土人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每100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質1.56克、脂肪0.18克、總酸0.06克、粗纖維0.66克、幹物質6.2克、還原糖0.44克、維生素C11.6克、氨基酸總量1.33克、鐵28.4毫克、鈣57.17毫克,鋅3.19毫克。人參菜(土人參)嫩莖葉品質脆嫩、爽滑可口,可炒食或做湯。肉質根可涼拌,宜與肉類炖湯,藥膳兩用。營養保健作用:具清熱解毒功效,對氣虛乏力,脾虛洩瀉,肺燥咳嗽,神經衰弱等有一定療效。成品土人參,切片作為參茶沖劑,可增強人體健康,止咳防病。

菜譜

作為蔬菜食用部分是不斷生長的嫩莖葉為賓館蔬菜。

(一)蚝油姜絲人參菜:人參菜250克,在沸水中煮沸3分鐘,過冷水,起油鍋加入姜絲、人參菜炒半分鐘,再加入蚝油,調味即可。

(二)姜絲蒜茸人參菜:人參菜嫩莖、嫩葉,在沸水中焯片刻,過冷水,起油鍋加入蒜茸、姜絲,再加入人參菜炒,調味即可。

(三)人參菜排骨湯:排骨煮熟後,加入人參菜,調味即可。

(四)涼拌人參菜根:肉質根去表質,撕成絲狀,依個人口味,加入少許醋、白砂糖、芝麻、鹽及辣椒絲等拌勻,調味即可。

(五)人參菜根炖排骨:肉質根、排骨,加入枸杞适量,加水炖熟,調味即可。

插花

土人參開小花,花期長,是插花的好品種。

禁忌

參茶沖劑熱量大,青年體健者少飲。土人參對鉛有富集作用,不易長期食用。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1.扡插繁殖

人參菜莖為肉質莖,在扡插育苗時,一般要選擇已經充分老壯的枝條,插條長約10厘米左右,入土深度為5厘米。苗床盡量選擇新土或經消毒的營養土。苗床消毒主要殺菌和消除地下害蟲,可用40%五氯硝基苯、50%多菌靈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淋施,或用90%敵百蟲晶體500—800倍液、40.7%樂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澆灌或拌土,然後整畦。人參菜在生長季節均能扡插,但以3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夏天育苗宜在遮蔭棚進行,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一般1周後便能成活生根,10天左右應薄施糞水或複合肥水壯苗,在扡插後15—20天即可移植到大田。

2.種子繁殖

人參菜種子細小,殼厚而硬,一般未經處理的種子需20—25天才能出芽。播種前可用30—400C的溫水浸種2天,以保證種子順利發芽。在浸種過程中撈去浮在水面上的癟粒種子,以培育壯苗、齊苗。在寒冬或早春育苗,外界氣溫低,種子發芽困難,通過催芽和采用地膜複蓋來提供适宜的溫度和水分條件,插種後7-10天即可出土。由于人參菜種子很小,忌土面闆結,故應選用結構良好的沙壤土,若土壤粘性大,則宜施有機肥、沙、爐渣等改良其土壤結構。播種前灌足水,播種時用細土保水保墒。夏季育苗要求床土富含有機質、疏松肥沃。苗床可複蓋遮陽網或複蓋碎草,防止土壤闆結。播種時種子摻沙播于精細整平的苗床,并複蓋遮陽網或搭防雨棚,以免雨水或淋水沖走種子。苗期要維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當幼苗長至6—8片葉時可移植到大田,苗期40天左右。

定植方法

人參菜宜在雨後、陰天或晴天傍晚定植。人參菜根系分布淺,宜選擇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好的疏松沙壤土栽培。定植前深耕曬壟,畝施土雜肥1000—1500千克,1.7米寬包溝起畦,株行距為17厘米×20厘米,畝植5000—6000株。

田間管理

1.肥水管理

人參菜營養生長期較短,主枝具12—16片葉時開始抽薹,側枝具8—12片葉後開始抽薹,在營養供應不足或幹旱時尤為明顯,故在種植時即可施定根肥或種植前施送嫁肥,施肥以氮為主,配施磷鉀肥。如果土壤肥力貧瘠,應多施堆肥、廄肥等農家糞肥。種植後每周可追速效肥1次,一般每采收1次追肥1次,畝施複合肥15—20千克或淋施腐熟的人畜糞水。人參菜喜濕潤,保持濕潤的土壤有利于提高品質和産量,在夏、秋季,蒸騰作用強,水分消耗大,應注意澆水,秋季每天要淋水2次。但應防止土壤積水,以免爛根。

2.中耕培土

早春氣溫較低,中耕可提高地溫,使移植的幼苗迅速發棵。在高溫季節,中耕可保肥蓄水。定植後追施第1次肥時,結合中耕,以後可在采收後結合追肥進行。人參菜采收期長,夏季易受雨水沖刷,一般每個月培土1次。

3.整枝與摘花序

人參菜營養生長期短,極易抽薹開花。在植株成活後,主枝花薹木質化前摘除花薹,可促使側芽萌發。當側枝再分化二級分枝時可視植株生長狀況去除花序或采收部分産品。在生長過程中,應控制植株的生長狀況,促進新梢粗壯和葉片肥嫩。在連續采收一段時間後,植株形态發生變化,有些枝條老化,萌發新梢能力減弱,需通過整枝和增施有機肥以促進生長。

病蟲防治

人參菜抗性強,較少受病蟲危害。其主要蟲害有地老虎,斜紋夜蛾等,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10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Bt8000水劑500—1000倍液等噴霧防治。幼苗或成株在高濕或水浸條件下,根系會出現腐爛現象,一般清除病株後補種即可。

适時采收

人參菜以采收嫩莖葉為主,及時采摘産品是獲得優質高産的關鍵。一般直播苗45天左右可采收,移植苗在22天後可陸續采收,以後每隔15—20天可采收一次。以嫩梢長15—20厘米長時采收品質較好。在廣州由3月開始采收至10月下旬結束,每2個月可采收3次,共可采收12次,每次每畝可采收600—1500千克,每年畝産8000千克以上。11月以後生長緩慢,極易開花,這時可采收優質地下莖上市,一般每畝可采收優質地下莖50千克左右。

鑒别

性狀鑒别

根圓錐形或長紡錘形,分枝或不分枝。長7-15cm,直徑0.7~1.7cm。頂端具木質莖殘基;表面灰黑色,有縱皺紋及點狀突起的項根痕。除去栓皮并經煮後表面為灰黃色半透明狀,有點狀須根痕及縱皺紋,隐約可見内部縱走的線管束、質堅硬,難折斷。折斷面,末加工的平坦,已加工的呈角質狀,中央常有大空腔。氣微,味淡、微有粘滑感。

顯微鑒别

根橫切面:木栓層殘留或已去除。皮層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韌皮部較窄,薄壁細胞含有少量草酸鈣簇晶。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占根的大部分,導管常1~2列,呈放射狀排列,近形成層處可達3~4列,中心部位多散在,直徑約45μm;木薄壁細胞含大量草酸鈣簇晶,射線寬8~24列組細胞。

粉末特征

淡黃棕色。

①草酸鈣簇晶頗多。單個簇晶直徑15~53μm,晶瓣不甚整齊,有時形如衆多砂晶或不規則方晶的堆積狀。

②澱粉粒較多.單粒,類球形或近橢圓形,層紋不甚明顯。

③壁增厚的薄壁細胞為韌皮部或基外側的細胞,呈不規則長萬形或闊披針形.壁呈念珠狀增厚,非木化,可見圓形壁孔。

④木薄壁纖維較少,披針形或長形,兩端較尖,或一端較尖,另一端鈍圓;壁增厚,微木化,壁孔稀疏。

⑤導管網紋或近網紋狀的梯紋;壁木化。

⑥木體細胞表面觀近六角形,切面觀切向延長,壁增厚。

⑦草酸鈣方晶少見。

⑧棕色團塊可見,形狀、大小不一。

注意事項

服用人參,應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增加分量,日子久了自然見功效,切忌一開始便大量服用。一般普通生曬參園參每日3克為佳,西洋參每日也不要超過5克。

上一篇:汽車概論

下一篇:排毒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