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中國國家公益性事業單位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原海洋技術研究所)始建于1965年,是隸屬于中國國家海洋局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中心的主要職能是負責中國海洋技術的行業管理,承擔展規劃、計劃和标準的拟定,承擔中國國防建設所需的軍事海洋觀測技術研究和海洋技術裝備及監測系統的研制與開發。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代表中國開展國際海洋技術的合作與交流,為海洋行政管理、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國防建設和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 中文名: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 外文名:
  • 簡稱:
  • 主管單位:
  • 登記單位:
  • 屬性:
  • 社團地址:
  • 主要成就:
  • 創建時間:1965年
  • 隸屬:國家海洋局的公益性事業單位
  • 職能:負責全國海洋技術的行業管理
  • 重大課題:200多項

基本介紹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有職工近500名,科研人員占70%,其中國内外知名專家25名,研究員、教授級高工42名,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10名,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已形成海洋遙感、海洋水聲探測、海洋生态環境監測、海洋水文氣象觀測、浮标潛标、系統集成、船用甲闆裝備、機電一體化、電源技術、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經濟等十餘個專業和技術方向。先後承擔完成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98項、國家重大專項和部委級重大課題200多項以及一大批國家海洋業務系統能力建設項目,取得了200餘項國内領先的科技成果,其中有50多項達國際先進水平,開發了帶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定型産品30多種。

這些技術與成果在我國海洋管理、資源開發、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科學研究、海上國防建設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曆史沿革

1965年8月,“國家海洋局海洋儀器研究所”成立,主要職責為組織攻關海洋技術與裝備,改變中國海洋觀測、調查技術落後、國産海洋儀器幾乎空白的狀況。

1983年8月,更名為“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研究所”,主要職責為國家海洋管理職能履行提供技術保障,同時承擔中國國内海洋觀測技術研究和海洋儀器設備研制任務。作為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研究員,中國聲學學會理事,于連生研究員多年從事聲光技術和海洋儀器研究工作。

2001年11月,更名為“國家海洋技術中心”。2018年7月,自然資源部正式批複同意中心啟動《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建設方案》中淺海試驗場區(威海)試點建設。

科研條件

截至2018年7月,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有科技人員350名,其中,知名專家25名,研究員、教授級高工42名,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10名。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羅續業、侯純揚、唐軍武

根據2019年3月中心官網顯示,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有業務部門5個、科研部門5個及開發部門3個。

所屬業務部門(5個):海洋技術戰略研究與規劃室、海域與海島技術室、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室、系統集成與通信網絡技術室、質量檢驗與标準化室

所屬科研部門(5個):海洋測量傳感器技術研究室、近海海洋環境觀測與監測技術研究室、深遠海及海底探測技術研究室、海洋遙感與測繪技術研究室、海洋環境保障技術研究室

所屬開發部門(3個):海洋浮标工程中心、海洋工程勘察中心、實驗工廠

根據2019年3月圖書館官網顯示,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圖書館(文獻館)館藏資源包括中文圖書一萬三千餘冊,西文圖書一萬四千餘冊,日文圖書兩千四百多冊,俄文圖書四千八百多冊,西文特種文獻兩萬三千餘冊,标準近五百份,版本一千餘冊,期刊合訂本數量超過四萬五千冊,一千八百餘件館藏圖件。

根據2019年3月中心官網顯示,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在威海、舟山和珠海萬山分别建設運行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國家潮流能試驗場和國家波浪能試驗場。

截至2018年7月,海洋傳感器測試與評估實驗室擁有海洋測量傳感器性能測試與評估專業設備,擁有高精度恒溫水槽、深海壓力仿真測試系統、基于溫鹽躍層的傳感器動态響應仿真測試平台、傳感器時間常數測量系統,配備高精度電橋、8400B實驗室鹽度計、一等标準活塞壓力計等設備。

ARGO浮标技術實驗室擁有多種專業軟硬件開發測試設備,并配備有可視壓力罐系統、自動恒壓泵站和浮标數據接收岸站,具備開展新型ARGO浮标研制和試驗的基礎能力。

截至2018年7月,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已經與10多個國家在海洋能技術領域建立合作關系,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西班牙和韓國等。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于2011年4月正式加入國際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統實施協議,參加一年兩次的執委會會議,具有投票權,共享工作組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7月,中心參與了8個工作組任務,牽頭承擔了11個工作組中“溫差能資源調查與評價”分任務。另外,該中心于2013年在廣州承辦了第24次執委會會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