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鼎

國家公祭鼎

藏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内
國家公祭鼎是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武器死難者、細菌戰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死難者、無差别轟炸死難者,于2014年12月13日在江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設立。公祭鼎一尊高1.65米、鼎上外口徑1.266米,内口徑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底座為高0.450米、長寬各2米的黑金沙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圓形銅鼎。公祭鼎正面的銘文有160個字。160個字均勻排布,每列8字,共計20行的版式。“國家公祭鼎”身後,還有用楷書刻成的鑄鼎記事。
    中文名:國家公祭鼎 外文名: 館藏地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所屬年代:2014年 類别: 高度:1.65米 重量:2014公斤 外口徑:1.266米 内口徑:1.156米

銘文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闆蕩,百載陸沉。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哀兵奮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禦外侮。捐軀灑血,浩氣幹雲。盡掃狼煙,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殇。永矢弗谖,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複興。

揭幕

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儀式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85歲的夏淑琴老人和13歲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阮澤宇一起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久設立“國家公祭鼎”,是首個國家公祭儀式的重要内容。據設計者介紹,國家公祭鼎的設計亦有數字寓意,銅質的鼎身和銅質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舉行首次國家公祭。

形制寓意

器型

漢經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鼎”字說:“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可見“三足鼎”的器型具有代表性。“國家公祭鼎”采用“三足兩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壽縣出土的東周時期用來祭祀的禮器、最大的圓鼎“楚大鼎”(又稱“鑄客大鼎”)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鑄造,既保存了古代青銅器的古樸之美,放大了的器型更加宏偉壯觀,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現有紀念碑、和平大鐘、災難牆等其他紀念物相協調,還與現在常見的祝賀、慶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有所區别。

規格

“國家公祭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徑1266mm,内口徑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為高450mm,長寬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銘刻有“國家公祭鼎”五個篆體鎏金大字。銅質的鼎身和銅質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舉行首次國家公祭。

紋飾

鼎深古銅色,以顯莊重與肅穆。鼎上頸部和兩耳側面紋飾以所在地南京市常見綠色植物的枝葉為圖案元素,象征着綠色和平、生命重生。銅質底座部分鑄有南京标志建築城牆圖案,象征首次國家公祭在古城南京舉辦。鼎頸部紋飾為傳統雷紋,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紋,足下端為象腿足形,兩足在前,一足在後,圓睛張目,粗犷有力,象征中華民族在曆史記憶中覺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公祭鼎内容

全文

主詞條: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記事

鼎的後側左右兩邊鑄有記事,共287個漢字,楷體簡體字。詳細記載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設立“國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舉辦首次國家公祭的事實。

全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将十二月十三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十二月十三日國家舉行公祭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争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國共産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在南京市首次舉行公祭儀式。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

“國家公祭鼎”正面鑄有160字的銘文,魏碑簡體字,邬烈炎介紹這一方面是青銅鼎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考慮到魏碑簡體字較容易辨認。銘文由中宣部、江蘇省委宣傳部、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古文研究專家撰

寫,經中央辦公廳修改,報中央領導審定。銘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強烈譴責之情,對遇難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記述了南京大屠殺激發全民抗戰,中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曆程,表達了銘記曆史、警示未來,維護和平、圓夢中華的堅強意志和決心。考慮到祭器是古鼎,曆史文化積澱深厚,銘文采用“骈文”體來寫,講究對仗押韻,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氣勢磅礴,與國家公祭鼎渾然一體,體現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強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曆史傳導力。

公祭鼎銘文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闆蕩,百載陸沉。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

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哀兵奮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禦外侮。

捐軀灑血,浩氣幹雲。盡掃狼煙,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殇。

永矢弗谖,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複興。

設計制作

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召集國内專家,就“國家公祭鼎”的設置征求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建築設計者齊康、何鏡堂院士的意見。組織中國金陵古藝術青銅研究所、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東南大學建築工業學院等有關專家實地考察,反複研讨,精心設計,先後數易設計稿,形成了最終方案。

“國家公祭鼎”的鼎身和底座的紋飾,由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科帶頭人、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邬烈炎率領的團隊設計。

“國家公祭鼎”的底座,由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技術科學系主任張宏率領的團隊設計制作。

“國家公祭鼎”由中國金陵古藝術研究所采取傳統青銅鑄造工藝制作。

曆史意義

國家重器體現國家禮儀

鼎在中國傳統中是國家重器,是國家政權的象征,也是祭祀時重要的祭器和禮器。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設立“國家公祭日”,并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的名義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是體現國家意志的最高規格的祭祀儀式,以鼎紀念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題,體現國家禮儀,營造莊重氛圍。

鑄鼎紀事紀念國家公祭

在中國古代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會事件,有勒石刻碑、鑄鼎紀事的傳統。設置國家公祭鼎紀念設立國家公祭日和舉行首次國家公祭活動兩個重大曆史事件,符合傳統禮制,更能表達公祭活動銘記曆史、警示未來的現實意義。

鑄鼎銘史強化曆史記憶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的巨大創傷,是中國人永遠無法忘記的曆史之痛。古之以鼎記事,今之鑄鼎銘史,設置國家公祭鼎并永久陳列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無論對曆史記事,還是凝固社會記憶,都起到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