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培倫

喻培倫

清末民主革命者
喻培倫(1886年—1911年),清末民主革命者,字雲紀,漢族,四川内江人。光緒三十一年,留學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會。曾專研化學,研制炸彈,組織暗殺團,謀刺兩江總督端方和攝政王載沣均未成功。1911年春,在黃興的率領下随林覺民、方聲洞等革命黨人精英勇猛地攻入廣東督署,被俘後從容就義,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1981年,内江市人民政府在市區人民公園内,建立了“喻培倫大将軍紀念碑”,1985年内江市在碑後增建“喻培倫大将軍紀念堂”。
    中文名:喻培倫 外文名: 别名:王光明,尤國楠 出生地:四川内江 性别:男 民族:漢族 國籍:民國 出生年月:1886年2月3日 去世年月:1911年4月27日 職業:資産階級革命家 畢業院校:大阪高等工業預備學校 代表作品:《安全炸藥制造法》 信仰:三民主義,民主共和 主要成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追贈:大将軍

生平簡介

家庭背景

喻培倫,字雲紀,清光緒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886牛2月3日)出生于内江縣文英街一個糖商家庭,他的的父親一度在宜昌督辦鹽務,因清政府的無能憤而棄官為民,給喻培倫做了很好的典範。明代時其先祖從江西到四川任官落籍,父親喻學庵,母親姓邱,弟弟喻培棣。六歲就學,先後從張敏聞、徐星北、祝明欽、魏楚珊課讀,對國家興亡、民族盛衰史事有興趣,少年時喜歡研究鐘表機械。

思想熏陶

喻培倫少時聰敏好學、喜好機械。目睹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深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喻培倫逐漸懂事以後,正值滿清王朝日益腐敗走向崩潰、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中國的侵略活動,中國社會面臨巨大變革的時代。1902年,資陽義和團首領李剛中率領800多人攻打縣城,資中義和團繼起響應。人民的英勇鬥争,給成長中的喻培倫帶來深刻的影響,特别是在喻培倫13歲這一年,到資中五裡店接受魏楚珊老師的教育,更促使他接受了當時的新思想。魏老師是一位博學的教育家,鼓勵學生關心天下大事,“讀經世書,練幹濟才”引導學生閱讀中國留日學生在日本辦的進步書刊。在進步思想的熏陶下,喻培倫對滿清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猖狂侵略,深為憤懑。他給自己刻了一方印章,署名“世界惡少年”表明向舊世界挑戰的決心。

留學日本

1905年初,成親後不久,即攜弟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東京,先後入警監學校、經緯學校學習。1907年12月卒業于大坂高等工業預備學校,旋入大坂化學研究所,專攻化學。他“深念非科學不能救國”,起早貪黑、刻苦學習。同時還實地考察了日本的洋瓷、火柴、洋燭、制糖等工業。在考察過程中,他制造成功一種安全無毒火柴,為以後研制新型炸藥和炸彈積累了經驗。然而随着國家日益衰敗,他的科學、實業救國的熱情在一天天減弱。

投身同盟

1908年3月,喻培倫接弟喻培棣電告,将去雲南參加同盟會領導的河口起義。他立即攜款赴東京,鼎力支持喻培棣的行動,且為之壯行。7月,他考入了千葉專門醫學校藥科。千葉醫校是當時日本著名的學校,也是當時中國政府所指定的官費五校之一,要考入這所學校非常難,喻培倫能考進這所學校,足可見其在日學習之用功,成績之優異。這時,喻培棣因河口起義失敗,在幹崖不幸染上惡性瘧疾,到新加坡醫治,急需費用。吳玉章得到消息後,與同盟會的同志在幾天内就湊足了300元錢寄去新加坡。

喻培倫看到這種情形,深受感動,覺得革命既是大仁大義的崇高事業,而革命同志又複親如手足,因此便要求加入同盟會。并由吳玉章介紹,正式加入同盟會。

1910年夏,受同盟會派遣,同黃複生、但懋辛等人秘密回國赴漢口,準備刺殺清朝北洋大臣端方。由于端方突然改道,未果。同年秋,他又同黃複生、汪精衛潛入北京,準備刺殺攝政王載沣。由于意外事件,事情進行得很不順利。黃、汪被抓捕,他受通緝,逃亡香港,化名王光明、尤國楠。以制洋燭、牙粉、行醫為業,繼續進行革命活動。1910年底,被委任為廣州起義的實行員,專為起義制造炸藥、炸彈。他先在香港環擺花街,後在廣州甘家巷設立秘密機關,日夜辛勞,到起義前夕趕制了300多枚各型炸彈。

專研炸彈

喻培倫加入同盟會後,“便舍豪華而尚質樸,與前判若兩人。”一心一意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之中,尤其是“他賦性聰敏,無論什麼技藝,一學就會。他對小型機件,如鐘、表之類,素來裝拆自如,更兼他學過一些化學,所以後來在研究炸藥制造方面,有重要的創造發明。”也正是這樣,為了取得革命的成功,他全力投入到了研究制造炸藥和炸彈之中。當時,煉制炸藥,主要是銀制法,這種方法,既危險,又昂貴。他與吳玉章之兄吳永在崗山試炸的時候,因藥裂被炸傷,左手殘廢三指。鑒于銀藥法的種種弊端,他決心研制安全炸藥法。為推翻滿清王朝,他冒着生命危險,多次負傷,刻苦鑽研爆破技術,成為革命組織中有名的“炸彈大王”。

獻身革命

1911年3月29日,喻培倫胸前挂着滿滿一筐炸彈,奮勇當先炸開圍牆,攻入總督衙門,最後彈盡力竭,為敵所執。臨行前,喻培倫高呼:“頭可斷,學說不可絕!”犧牲時,他年僅26歲,與同難諸同志共七十二烈士叢葬于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發令追封喻培倫為大将軍。

人物成就

1905年初,喻培倫成親後不久,便東渡日本留學。1907年12月畢業于大坂高等工業預備學校,進入大坂化學研究所,專攻化學。在研究考察過程中,他制造成功一種安全無毒火柴。

1910年底,喻培倫被委任為廣州起義的實行員,專為起義制造炸藥、炸彈。在廣州甘家巷設立秘密機關,日夜辛勞,到起義前夕趕制了300多枚各型炸彈,為起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11年4月27日,喻培倫領導并參與的黃花崗起義,雖然起義失敗,但其領導的此役的意義卻不同凡響,孫中山在《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談到黃花崗起義意義時說: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黃花崗起義給國人以震動,刺激、喚醒了沉睡的東方巨獅。

親屬成員

家世

父親:喻德榮(即喻熙明,字學庵,号德榮),是一個具有民族氣節的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做官,負責督辦鹽務。因不滿清政府的腐敗,簽訂辱國的“辛醜條約”,盡管其職務油水頗豐,依然憤而棄官為民,回家經營糖業、興辦鹽場。他為人正直,接受新思想,支持革命。

兄弟

弟弟:喻培棣,原川軍将領。四川内江人。1905年與兄喻培倫同赴日本留學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四川内江起義。國民成立後,曆任川軍熊克武部第五十軍械處處長、團長、旅長、第一軍第一師師長。1925年随熊克武南下廣東。10月初,與熊克武等同被蔣介石誘捕,囚于虎門。1927年3月獲釋,後脫離軍政界,回四川閑居,1950年在内江病逝。

配偶

祝淑槐,1905年初,喻培倫與幼年訂婚的祝淑槐結婚。

後代

兒子:喻鐘烈,喻鐘烈是在柏林自由大學獲得教授資格的經濟學博士。他以自己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卓越的學術見解,對祖國統一大業和實現民族振興默默地作着自己的一份奉獻。永遠不忘自己的“根"。

兒媳:喻妩特,德國人,曾經獲著名的瑞士格特爾文學獎。

侄子:喻鐘珏,孫中山研究學會四川分會理事

孫女:喻斐雲,德國學生事務中心中國培訓計劃負責人喻斐雲女士。

人物評價

喻培倫烈士以他的革命實踐為資産階級民主革命譜寫了最壯麗的篇章。喻培倫及其他烈士們的犧牲沉重地打擊和動搖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他的革命精神,大大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意志,為辛亥革命吹響了威武雄壯的前奏曲。

民國建立後,孫中山肯定喻培倫的烈士精神:“氣振風雷、三日血戰、虜膽為摧”,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政府,追贈喻培倫烈士為大将軍,在他的家鄉四川内江縣城内建立了喻大将軍祠。革命老前輩、喻培倫參加革命的引路人吳玉章同志在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時,曾贊揚喻培倫“不愧是流芳千古、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後世紀念

詩章

喻培棣撰《追贈大将軍喻公培倫年譜》

章炳麟撰、張大千書《贈大将軍喻君培倫傳》

楊庶堪撰寫、旦懋辛書《喻大将軍墓表》

祭奠活動

2006年3月29日上午,内江市人民公園“喻培倫大将軍紀念碑”前,喻培倫烈士的胞侄喻鐘珏老先生和夫人楊祖勤,率喻培誠、喻鐘琪、喻鐘珣等親屬,參加他們的先輩喻培倫烈士的祭奠,他們将敬獻的花圈和菊花輕輕放在烈士的紀念碑前。

2006年4月5日上午10時30分許,來自市中區衛生局和衛生執法監督大隊的近20名幹部職工,他們手捧鮮花、敬獻花圈,在烈士碑前舉行莊嚴的宣誓祭奠儀式。儀式完畢,注目陽光下矗立的紀念碑,他們肅立默哀,繞碑緩緩而行,向烈士表達無盡的緬懷之情。

紀念館

原喻培倫紀念祠建于喻大将軍誕生地内江市中央路19号。在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際,内江市人民政府于1981年在人民公園内建立喻培倫大将軍紀念館。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2平方米。關内陳列珍貴文物300餘件,镌刻有章炳麟撰、張大千書《喻君培倫傳表》和楊庶堪撰、旦懋辛書《喻君培倫墓表》。館前建有漢白玉紀念碑一座,通高3.31米,寬1.2米,正面書“辛亥廣州起義死事黃花崗烈士喻培倫大将軍紀念碑”。

紀念館建成後,張愛萍将軍欣然命筆,書寫了“喻培倫大将軍紀念館”。

上一篇:肉芽組織

下一篇:腎性尿崩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