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鐘為誰而鳴

喪鐘為誰而鳴

長篇小說
《喪鐘為誰而鳴》講述的是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在大學裡教授西班牙語,對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在敵後搞爆破活動。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遊擊隊聯系,完成炸橋任務。他争取到遊擊隊隊長巴勃羅的妻子比拉爾和其他隊員的擁護,孤立了已喪失鬥志的巴勃羅,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體任務。在紛飛的戰火中,他和比拉爾收留的被敵人糟蹋過的小姑娘瑪麗亞墜入愛河,借此抹平了瑪麗亞心靈的創傷。在這三天中,羅伯特曆經愛情與職責的沖突和生與死的考驗,人性不斷升華。在炸完橋撤退的時候,自己卻被敵人打傷了大腿,獨自留下阻擊敵人,最終為西班牙人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中文名:喪鐘為誰而鳴 外文名: 别名:戰地鐘聲 作者:歐内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英文名:For Whom the Bell Tolls 類别:長篇小說 字數:約40萬 出版時間:1940年

内容簡介

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說,但全書情節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寫得緊湊非凡。

西班牙内戰進行了很久,戰争慘烈。1937年春季,共和國政府軍總部準備向法西斯叛軍發動反攻,以收複馬德裡西北重鎮塞哥維亞。在塞哥維亞與瓜達拉哈之間有一座鐵橋,這可能成為叛軍支援部隊的通道,于是負責指揮反攻的前蘇聯将軍高爾茲決定炸毀這座決定戰争成敗的鐵橋。而炸橋任務就交給了爆破手、美國志願人員羅伯特·喬頓。

羅伯特·喬頓原是美國蒙大拿州米蘇拉市大學的一名西班牙語教師,曾到西班牙研究語言和考察風土民情。喬頓是在l936年夏季西班牙内戰爆發後,投身到反法西斯戰争行列中去的。喬頓接受任務後,由老遊擊隊員安賽爾莫作向導,背着兩箱炸藥,來到了距鐵橋不遠的一支遊擊隊的駐地。

鐵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敵人對此十分清楚,因此派了重兵予以把守。橋下的磨坊和原築路工人住的房子裡分别駐紮着守橋敵軍,鐵橋兩端的崗樓裡也有哨兵把守。喬頓意識到,如果沒有遊擊隊的幫助,他根本就無法完成炸橋任務。

于是,羅伯持來到遊擊隊的營地,見到了瑪麗亞。她是在三個月前被遊擊隊從敵人手裡解救出來的。經過這段時間的恢複,瑪麗亞的身體己經逐漸康複,現在在遊擊隊裡幫助遊擊隊隊長巴勃羅的老婆庇拉做些炊事工作。庇拉十分支持炸橋行動,但她認為由于風險太大,而回報又太少,很可能遊擊隊内部會有人反對這項行動。因此,她建議羅伯特應該盡量争取鄰近的愛爾·索多率領的遊擊隊的支持。

羅伯特在安賽爾莫的陪伴下,趁天黑前觀察了鐵橋的結構以及附近的地形,井在心裡謀劃好了炸橋的方案。

巴勃羅堅決反對炸橋一事,他認為自己會因此受到牽連。他以前并不是這樣的,是很英勇的,可現在有了一些資産後,已經喪失了鬥志。其他的遊擊隊員紛紛批評巴勃羅的懦弱,巴勃羅羞愧地離開了營地。第二天早飯後,庇拉帶着羅伯特和瑪麗姬前去愛爾·索多的駐地,在路上,她極力撮合羅伯特和瑪麗姬交往。

羅伯特、庇拉和愛爾·索多制定了炸橋的計劃:愛爾·索多率領他的隊伍割斷山上的電話線,再進攻駐紮在築路工人房子裡的守敵;巴勃羅的小隊割斷山下的電話線,然後攻打磨坊裡的敵軍。最後大家在橋頭集合,一起撤退。隻是撤退時所需的馬匹不夠,愛爾索多打算晚上到敵人的軍營裡去偷。在返回途中,庇拉先行,故意把羅伯特和瑪麗亞留在後面,好讓他們有機會單獨待在一起。他們手挽着手,并行在荒草叢生的山上。瑪麗亞的單純可愛,打動了羅伯特,他想在戰争結束後把她帶到美國并和她結婚。他會重新回到大學去教書,而那時的瑪麗亞可就成了大學助教的夫人了。羅伯特的夢很甜蜜,可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這些也許就是一種奢望。

馬蹄聲驚醒了沉睡中的羅伯特,他起身打死了敵人的一名暗哨。但死者身亡并沒有什麼有價值的信息,除了一封普通的家書,這不由得使他對這場戰争的殘酷性和非理性感慨萬千。随後,附近傳來了密集的槍聲,原來愛爾·索多昨晚偷馬時被敵人發覺,他們跟蹤而至并将遊擊小分隊團團包圍。愛爾·索多率衆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衆全部壯烈犧牲。敵人割下了愛爾·索多的頭顱。

羅伯持分析敵人幾天來的種種動向,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了共和國軍的反攻計劃,而且,正在進行防禦部署。情況有變,他給高爾茲将軍寫了封信,建議他暫停這次反攻,随後将信件交給了遊擊隊員安得烈。

淩晨兩點鐘左右,羅伯特從庇拉那裡得到消息,巴勃羅為了阻止他炸橋,傷了他帶來的雷管逃走了。羅伯特很是惱火,但現在他隻能想其他的辦法了。天亮之前,遊擊隊員們都整理完畢,準備去炸橋。就在這時,巴勃羅帶着五個人和五匹馬返回了營地。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表示願意幫助羅伯特去炸毀鐵橋。大家對巴勃羅的回歸表示歡迎,然後趁着夜色向鐵橋進發。

安得烈帶着信幾經周折,來到共和國政府軍駐地,遇到了國際縱隊的主要領導人、法國革命者安得烈·馬蒂。在失望、野心和怨恨的驅使下,馬蒂扣留了安得烈,打算告發高爾茲通敵賣國。

在《真理報》特派記者克拉科夫的努力下,馬蒂被迫釋放了安德烈,并向在前線視察的高爾茲将軍報告了此事。而當高爾茲将軍獲悉信件内容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羅伯待隐藏在埋伏地點,對現在的局勢很是擔心:西班牙人民固然非常頑強,可是法國的封鎖卻越來越緊,也得不到美國的即使這次反攻取得勝利,明天又會怎樣呢?西班牙人民已經奮戰一年了,最後的勝利能否實現呢?

戰鬥打響了,敵人的哨兵應聲倒下。羅伯特拎着炸藥箱和安賽爾莫跑到橋下,迅速而又牢固地将手榴彈梆在炸藥上,并把炸藥固定在橋上。在将導火線安裝妥當後,兩人迅速埋伏到路旁的岩石後面。敵人的卡車向橋頭駛來。羅伯特按動了火藥線。随着一聲巨響,鐵橋被炸毀了,橋的中段飛到了半空中。

任務完成了,安賽爾莫卻犧牲了。羅伯特望着他的屍體,心裡充滿了憤怒:如果巴勃羅不把雷管搶走,他就可以在遠處按動藥線,而安賽爾莫也許就不會犧牲了。

巴勃羅和庇拉率領的遊擊隊在與敵人的交火中傷亡慘重,被迫退回到松林裡。瑪麗亞已經将馬匹牽到這裡等侯着他們,此時隻要突破敵人的火力封鎖,然後騎馬穿過大道進入對面山坡上的樹林就可安全脫險。全體隊員都沖了過去,可羅伯特卻不幸中彈落馬。他摸了摸左腿,知道腿骨已經折斷,自己難逃一劫。打算與敵人拼死一搏。

他忍着劇痛翻過身來,靠在樹後将一挺輕機槍對準從大道上駛過來的一大隊騎兵。他手扳着槍機,靜靜地等待着敵軍軍官走到陽光照耀的地方來。他感到自己的心正貼着布滿松針的山地跳躍着。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作者通過喬丹的内心獨白,淋漓盡緻地探讨了生與死的問題、愛情與職責的問題、個人幸福與人類命運的問題。當炸橋後撤離現場時,他不幸受傷,大腿骨折斷了。他不願帶累同志們,決意獨自留下,想起和瑪麗亞兩情缱绻時,感到心靈溝通,合二為一,這時就堅決勸姑娘跟大家一起撤走,因為這是她的責任,她走就等于他們倆一起走。喬丹一心以集體利益為重,要求最後走的遊擊隊員把那支子彈剩下不多的機槍留下,因為其他那兩支能弄得到子彈。他獨自等待敵人前來。當屠殺另一個遊擊小組的劊子手,騎兵軍官貝侖多中尉終于露面時,他激動地感到心髒抵在松針地上怦怦地跳。喬丹以他最後的一些行動深刻地體現了本書的題旨:人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因為每個人都與人類難解難分。

海明威曾經這樣說過,冰山在海裡移動的時候,隻有十分之一是思出海面的,而對于寫作而言,作者真正要表達的心意,見之筆端的也僅僅隻有八分之一,讀者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就是根據這八分之一的東西去感受其背後的力量,繼而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開發那文字背後隐藏的剩馀“八分之七”,從中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現實生活對于自己的影響。在小說故事的發展過程之中,作者利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的思想精神注入到作品之中,這些思想使得人物命運更加具有悲劇性,也使作品的整體思想更加深沉、含蓄,作品更加引入入勝,促進讀者産生共鳴。從作品之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危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無奈,何為真正的痛苦,在人世的大非之前,在和平和正義的大道之前,面臨的那些小小苦難,早已微不足道。苦難隻不過是人生的必經之路,關于死亡的思考又有什麼意義呢?海明威認為,同死亡意義相比較,隻有用行動來證明自己主宰權的生命意識,才是有意義的事情。

在《喪鐘為誰而鳴》中,通過努力達到一種自然與人、男人與女人、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感,海明威告訴我們,這種和諧是感覺意識中最困難的鬥争,要認識自己與自然的親密關系、認識兩性間乎等互補的相互性、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同生共存的命運,需要打破人類中心的意識,克服統治和支配的傲慢感覺,懂得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和關愛的倫理,培養“愛的感覺”。這樣才能回歸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神奇,體驗自然中的無限美,才能從自然那裡獲得愛、智慧和力量;這樣才能建構親密無問的人際關系,才能感受親信、升華愛情、關愛他人、維護和平;這樣才能改變人類征服自然的态度,消除性别偏見、種族歧視、階級壓迫和民族統治。

随着小說的發展,喬丹對自然的意識和感觸不斷增強,最後,當他受傷不能再動彈,躺在松枝上等死時,他對自然的感受最強;自然給他帶來的平靜占住了他的整個意識,使他的心跳本身成為大地的一部分。在與大地的結合中,他似乎懂得,階級、統治、戰争、殘暴在大自然永恒、和諧、健康的次序中終将消融,喪鐘最終将為人類混亂的次序而鳴;人類生活一定會像自然一樣和諧而美好。因此他為他所愛的人、為他為之奮鬥的革命事業——為人類謀求幸福——獻身是值得。他必須堅持戰鬥到最後,拖住敵人,讓同志們逃生。

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如果戈爾茲代表的是混亂的社會,瑪麗亞代表的是和諧的自然,那麼皮拉爾和安塞爾莫代表的是自然與社會的融合,因為皮拉爾和安塞爾其身上的矛盾情感和雙性氣質綜合了次序與混亂的特性。他們對主人公喬丹的影響改變了他的性格,使他從一個理性的軍事任務的機械執行者變成一個有感倩、有血有肉的人,使他擺脫冷漠孤立的混亂狀态,投入自然和諧的次序和瑪麗亞的懷抱,使他僵得如何去愛,如何去建立真正的感情聯系。在3天執行任務的光陰中,他充分享受到自然次序的健康與和諧以及愛情的歡悅與美好,也與同志們結下親人般的情誼,充實而有意義地度過了比他一生都要重要的3天遊擊隊戰鬥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得到完善,情感得到升華,真正值得為什麼而奮鬥,為什麼而生存,為什麼而獻身。最後在與自然和大地的融合中,喬丹義無反顧地為他深愛的戀人瑪麗亞、為他關愛的同志們、為他理想的事業獻出寶貴的生命。

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不僅關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涉及人類自身精神生态問題,揭示人類文明所導緻的群體、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競争沖突和混亂次序,試圖從自然中尋求一種永恒的和諧次序,來醫治人類世界的貪欲、分裂、統治和混亂。此外,海明威用女性天性中的同情、憐憫之心和關愛、交往之情來遏制男性意志的惡性膨脹和支配控制欲望,消除男性孤立的自我意識,從而打破文明與自然的分離習性,否定理性主義的自我概念和工具主義的存在模式,使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理智/情感等傳統的二元對立關系得到調和與融通。

藝術特色

故事時間跨度隻有四天,作者卻洋洋灑灑寫下幾十萬字,可見作者對細節刻畫得深入。人在遇到問題時,思緒是混亂的,總會零零碎碎去想很多東西,這些思緒是片段的,毫無章法可言。作者卻很好地用語言将這種矛盾心理直觀地表達出來,讓讀者能夠進入人物角色的心理,去體味人物那時的複雜心理。這種描寫手法是高超的,會讓你不知不覺跟着書中人物的思緒去發展,猶如置身其中。也可以說是主人公羅伯特·喬丹——一個思想複雜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三天裡的心靈軌迹。生與死的問題,愛情與戰鬥職責的矛盾,道德倫理與嚴酷現實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你反對一切殺人的行為,可你既殺過人,而且還要繼續殺人。因為要打勝仗就必須多殺敵人。一切的一切,在鐘聲敲響的時候,都還沒有結束,是喪鐘還是希望的鐘聲?它到底在為誰而鳴響不止?

海明威的創作風格正如他的主人公一樣,是冷的英雄熱的血,表面冷靜、客觀,實際上潛藏着強烈的情感。羅伯特的情緒變化其實是小說的潛在線索。全書43章,前緩後急,從第19章開始節奏明顯加快,篇幅也較為短小,不斷采用平行剪輯,突出了戰鬥臨近的緊迫感。相反,愛情的發展卻逐步緩慢下來,最後一夜尤其漫長,強烈地渲染了主人公的美好情感,也突出了結局的悲壯場面。通過大量的鋪墊,小說在結尾時達到了高潮卻又戛然而止,令人在回腸蕩氣的悲壯氣氛中回味無窮。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主體的時空結構,構建了這部傑出的巨着宏偉壯闊的框架和豐富隽永的内涵。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叙事藝術,以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着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

作者運用自己訓練有意的眼力以及作家對于事物的那種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對于主人公喬丹命運的描寫了故事進行明暗關系的處理,通過象征手法深度挖掘了人物的深層心理,展示了現實世界人物的複雜性以及文學作品的内涵性。故事之中,喬丹為了能夠躲避清醒時刻的孤獨,常常喜歡在閑暇之馀進行懷舊自酌,而且他也多次在酒酣耳熱幻境之中享受到了片刻的甯靜。喬丹具有心若止水的外表,但是他的内心卻潛藏着深刻的躁動以及不安,他在執行任務時受到了心理暗示的巨大壓抑。同時在故事之中,作者通過明線直接寫喬丹執行炸橋任務并且有可能出現不幸,通過暗線來表現人物的陰柔之氣,即是彼拉爾多次為喬丹“看手相”。這一細節具有十分重要的畫龍點睛的作用,作者在這一部分之中體現出了一種觀點冷靜、筆法流暢的态度,使得喬丹内心的迷茫、空虛以及絕望和悲憤顯示得自然而又淋漓盡緻。這些情感作者雖然沒有直接抒發,卻是在無形之中扣細節動作進行凝結,使得明線和暗線相互連通融台,貫穿全文。整篇作品一共有四十三章,然而出現為喬丹看手相的章節一共有六章,這其實就是暗線和明線之間的一種“暗合”,暗示了他命運的前進,加劇了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更能激發讀考産生共鳴。

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海明威有效地使用了“時間透視法”“時間的空間化”等典型的叙述技巧,使得他的小說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海明威在創作的時候似乎也有意的運用時空技巧,有目的營造出一種時空的氛圍,使閱讀作品的讀者身在其中,既能感受到時間帶給我們的曆史感,同時也能感受到空間的立體感,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染力。

作品概述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戰早已成為曆史陳迹,今天已不大為人們所提及。然而它實際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線的序幕,是全世界進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權之間的第一次較量。由于種種複雜的曆史原因,進步力量在這場鬥争中失敗了。以文學形式來反映這一頁曆史的作品為數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學閱讀的恐怕就隻有這一部《喪鐘為誰而鳴》了。

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說,但全書情節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寫得緊湊非凡。那時候,由于三月中政府在首都東北瓜達拉哈拉城附近大敗意大利侵略軍,首都已轉危為安。戈爾茲将軍這時正準備在首都西北向瓜達拉馬山區叛軍山上防線發動進攻,為了切斷敵人的援路線,派美國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到敵後深山中和遊擊隊接上關系,等戰鬥一打響,炸毀一座鐵橋。本書即從老向導安塞爾莫帶喬丹到橋頭哨所偵察寫起,接着兩人就向遊擊隊的營地進發。老人喚來了小組頭頭巴勃羅,喬丹和他立刻進行了交鋒,矛盾就一步步展開了。巴勃羅當年原是馬販子,給部隊和鬥牛場供應馬匹,後在鬥牛場做幫手時結識了和鬥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爾,菲尼托被牛挑傷死去後,她跟巴勃羅待在一起。革命爆發時,巴勃羅率衆在家鄉小鎮包圍了民防軍的兵營,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們都處死了。三天後,遭到反動軍隊的反攻倒算,至深山中打遊擊,一年來,襲擊了幾次敵人的據點,炸了一次火車,弄到了幾匹馬,開始酗酒,意氣消沉,隻求能在這山區混下去。他得悉了喬丹的來意,當場提出他所謂的狐狸的原則:要在一個地區待得下去,就隻能到别的地區去活動,不然會被敵人趕走。比拉爾是個直爽熱情的婦人,和幾個苦出身的鬥牛士生活過來,多少嘗到了些人間的歡樂,因巴勃羅當初富有男人氣概而傾心于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堕落成個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膽小鬼,心裡非常懊惱,和那些苦大仇深的遊擊戰士一樣,正于無法為他們所熱愛的共和國作出貢獻。在這節骨眼上,共和國派來了爆破手。當晚大家聚集在山洞裡,比拉爾帶頭反對巴勃羅,贊成炸橋,大家一緻表态支持她,她豁出來說:"這兒我作主。"在這劍拔弩張的關頭,喬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槍上,巴勃羅屈服了,但後來出爾反爾,處處隻從他個人的安危出發,喬丹不得不在比拉爾和大家的幫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壞活動以及敵機敵騎兵的幹擾所帶來的困難,于星期二早晨及時完成了炸橋任務,但不幸以身殉職。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叙事藝術,以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着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

開篇詞

沒有人能自全,沒有人是孤島,

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要為本土應卯。

那便是一塊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莊園,

一旦海水沖走,歐洲就要變小。

不論是你的,還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減少,

作為人類的一員,我與生靈共老。

喪鐘在為誰敲,我本茫然不曉,

不為幽明永隔,它正為你哀悼。

--作者 約翰·敦 譯者 李敖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s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各章概要

第一章

1.羅伯特-喬丹和安塞爾莫(當地向導)偵察大橋周邊形勢;

2.喬丹想到戈爾茲将軍向他下達炸橋任務;為配合将由戈爾茲發起的進攻,他必須把橋炸掉;

3.安塞爾莫帶喬丹會見當地遊擊隊頭兒巴勃羅;

4.巴勃羅擔心喬丹的行動會導緻叛軍會用更強大的措施搜索此地,進而破壞他的地盤、勢力、馬匹以及性命。

第二章

1.喬丹到達遊擊隊駐地(熊窩),見到吉普賽人拉斐爾。拉斐爾和安塞爾莫講到他們以前炸火車的事,又由炸火車引出一個他們搭救出來的姑娘:瑪麗亞;

2.吃飯時瑪麗亞與喬丹互生好感。又引出巴勃羅的女人比拉爾;

3.比拉爾強幹、坦率,更願意做炸橋這件事,她将召喚山區另外幾幫人來共同完成這項任務。

第三章

1.喬丹和安塞爾莫偵察大橋崗哨形勢;

2.回程遇見遊擊隊員奧古斯丁,後者也暗示炸藥應保管好,巴勃羅不可信;

3.奧古斯丁與比拉爾一樣,對這片山充滿厭倦感,不惦念這一城一池。

第四章

1.喬丹對巴勃羅的擔憂加深,怕他破壞炸橋,甚至将手放在槍把上,意圖幹掉他;

2.巴勃羅與比拉爾、手下、喬丹争執,最終他勢單力薄,讓出指揮權;

3.遊擊隊員普裡米蒂伏、安德列斯及其兄弟出場。

第五章

1.拉斐爾問喬丹為什麼不幹掉巴勃羅;

2.喬丹對殺不殺巴勃羅出現猶豫。他看到月光下巴勃羅像守财奴一樣呵護着自己的馬兒,斷定此時殺他并不可取。

第六章

1.比拉爾認為巴勃羅已不夠成危害,沒必要殺掉巴勃羅;

2.喬丹與瑪麗亞的關系進了一層。

第七章

喬丹睡覺時瑪麗亞鑽進了睡袋。她說她被糟蹋過,沒有病,問他愛她嗎,得到肯定答複。

第八章

1.密密麻麻的飛機掠過上空,引起山區緊張。拉斐爾與安塞爾莫被派去偵察大橋;

2.從外邊回來的費爾南多講了一些不太靠譜的消息;

3.比拉爾講她過去在巴倫西亞的生活。

第九章

1.作為保護者,比拉爾和喬丹談喬丹與瑪麗亞的愛情,建議在乎她;

2.比拉爾和奧古斯丁談及巴勃羅,她認為巴勃羅垮得不行,而奧古斯丁認為他機靈,仍值得信賴。

第十章

比拉爾回憶剛開始革命時她與巴勃羅的經曆。此處筆墨極重,細節極多,講到槍決了四個人,又由群衆排成兩排,讓四五個法西斯分子走過去,推到懸崖下。最後群衆(已成醉漢、暴徒)等不及了,沖進鎮公所将剩馀的法西斯分子打死、敲死、刺死。這可能是勇士巴勃羅從此垮掉的因由。

第十一章

1.喬丹見到另一遊擊隊聾子部隊的隊員華金,他講他失去了絕大多數親人;

2.喬丹見到聾子,談到炸橋後如何撤退,到哪裡落腳的問題:是共和國占領區,還是另一個山區。

第十二章

離開聾子營地時,比拉爾臉色蒼白,身體不适。但她沒讓喬丹他們搭理。

第十三章

1.喬丹與瑪麗亞再度交合;

2.喬丹思考愛情、人生;

3.喬丹碰見比拉爾,比拉爾問及他們交合時大地是否在動。

第十四章

1.影響炸橋的雪下來了;

2.比拉爾講以前自己的愛人:一個叫菲尼托的悲怆而勇敢的小個子鬥牛士。

第十五章

1.安塞爾莫在雪地偵察崗哨形勢(想到敵人溫暖地待在裡邊);

2.喬丹找到安塞爾莫,一起回山洞。

第十六章

1.巴勃羅與喬丹互開玩笑(危險的玩笑);

2.奧古斯丁毆打"不是男人"的巴勃羅,喬丹險些幹掉巴勃羅。巴勃羅對炸橋形勢十分不看好。

第十七章

1.大家趁着巴勃羅不在的時候商議如何處理他。結論是幹掉他,就在當夜;

2.巴勃羅回來後,意外地表态贊成支持炸藥。衆人疑他在洞外聽到了裡邊的商議。

第十八章

1.喬丹在前線回想自己在馬德裡,在蓋洛德飯店的往事,特别是與蘇聯記者卡可夫的交往;

2.喬丹幻想未來回到蓋洛德飯店,并寫一部關于戰争的書。

第十九章

(此章精彩)

衆人聊天。喬丹堅持人死不能預見,比拉爾堅持能預見。并講到人死前有股難聞的味道(呼應前邊比拉爾給喬丹看過不祥的手相)。

第二十章

喬丹在洞口外用枝條搭建好睡覺地,一直等到夜半時瑪麗亞來共眠。

第二十一章

1.喬丹擊斃一名冒失前來的騎兵。他們的行蹤和行動很可能暴露;

2.喬丹緊急布置應對措施。

第二十二章

布置戰場,為可能來到的交戰做準備(延續上一章)。

第二十三章

1.敵人分兩批來尋找失蹤戰友。出于慎重,喬丹沒有挑起戰争;

2.敵人撤退後衆人聊天,聊未來革命成功後的共和國。

第二十四章

1.奧古斯丁與喬丹聊到瑪麗亞,其實奧古斯丁也在乎她;

2.喬丹聽到遠處槍聲,疑是敵人與聾子那夥遊擊隊交火。

第二十五章

敵人與聾子交火,普裡米蒂伏坐不住,要去支援。但是喬丹和趕來的比拉爾認為這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第二十六章

喬丹拆開了死亡敵騎兵的書信,内心在掙紮一個人該殺還是不該殺。

第二十七章

1.聾子一夥與敵人頑抗。聾子用誘敵深入的策略擊斃敵軍首領一枚;

2.在飛機轟炸下,聾子全軍複沒。

第二十八章

對上一章的延續:安塞爾莫等人看着帶着聾子首級的敵軍撤退。

第二十九章

喬丹委托安塞爾莫安排安德列斯向發起作戰計劃的師參謀部戈爾茲将軍傳遞一封情報,建議從形勢考慮盡快取消進攻。

第三十章

喬丹回想自己的家族(勇敢的祖父和懦弱的父親),以及故鄉美國的戰争。

第三十一章

喬丹與瑪麗亞度過最後一夜。他們做了很多關于未來在馬德裡或者美國生活的夢,瑪麗亞講到了她父母被民防軍殺害、她被蹂躏的事情。

第三十二章

同一天晚上,馬德裡蓋洛德飯店,卡可夫及一個将軍等人正在交流明日發動進攻的消息。

第三十三章

比拉爾淩晨兩點叫醒喬丹:巴勃羅将炸藥的引爆裝置拿走了,一去不回。

第三十四章

安德列斯在送信途中。他回想逗牛戲,想盡快完成送信任務好回去參加戰鬥。

第三十五章

喬丹睡不着,陷入沮喪之後的憤怒。他因為巴勃羅的背叛而痛恨整個西班牙人。但是後來憤怒逐漸平息下去,他開始重新積極起來。有些事情比如引爆炸藥,可以用手榴彈捆綁的方式解決。

第三十六章

安德列斯通過關卡,這些莽撞的自己人幾次要将他幹掉。最後才不放心地帶他去師部;

第三十七章

喬丹與瑪麗亞最後一次交合;行動時間将至,一切幸福猶如回光返照。除非進攻停止了。

第三十八章

巴勃羅在戰鬥之前突然回歸,他稱逃逸後他感覺到了孤單,因此他回歸。他帶來了别處的五個援兵、五匹馬。

第三十九章

行動出發,與巴勃羅帶來的援兵會合。

第四十章

送情報的安德列斯在中校那裡足足耽誤了一下。

第四十一章

1.天亮前喬丹等人行至伏擊點,喬丹最後一次布置炸橋及掩護任務。

2.等候天亮。

第四十二章

1.安德列斯的情報運送遭遇巨大麻煩。一個叫馬蒂的政委因對戈爾茲有私見扣留了情報;

2.卡可夫趕到救出被扣押的安德列斯和情報,但是在要找戈爾茲的時候,戈爾茲正在外視察部署,他的副手遲疑着要不要打電話阻止代表進攻的飛機停飛,他還沒考慮好,戈爾茲接通了電話。但是當戈爾茲知道情報時,他們的轟炸機已經義無返顧地飛走了。戈爾茲帶着複雜的感情,一方面他知道他們完了,情報來得太遲了,一方面他隻能掩耳盜鈴地相信自己制定這次進攻時所擁有的激情與自豪。戰争就這樣,一旦開始,便由着它的慣性一路走到底。

第四十三章

1.喬丹聽到飛機投下的炸彈聲,射殺了橋上的哨兵,開始行動;

2.艱苦而細緻的捆綁炸藥過程,因為引爆裝置被巴勃羅丢掉了(前頭已述),改為捆綁手榴彈引爆,這使行動難度增大;

3.在敵軍增援部隊開過來時,安塞爾莫和喬丹引爆炸藥,安塞爾莫犧牲;

4.遇見比拉爾後,喬丹表達了對巴勃羅的憤怒,認為他是一個兇手,正是他将引爆裝置弄沒了導緻安塞爾莫犧牲。比拉爾寬慰他,将犧牲的聾子說出來,喬丹熄火;

5.遊擊隊一方出現犧牲情況;

6.巴勃羅安然撤退,但是與他一起作戰的五名援兵全部陣亡。是巴勃羅幹掉了他們。巴勃羅像守财奴一樣看上了他們的五匹馬兒。巴勃羅當日叛逃後之所以回來,是因為不舍得這支屬于他的遊擊隊;

7.在撤退過程中,因為要照應一匹馱馬,喬丹被壓斷一條腿;

8.喬丹遊說巴勃羅将瑪麗亞帶走。喬丹與瑪麗亞作别;巴勃羅、比拉爾、奧古斯丁等人将瑪麗亞帶走,山林間隻剩下孤零零的喬丹,和他的一條斷腿;

9.喬丹艱難地将身子改為俯卧,保持戰争的姿勢,他想到自己應不應該自殺,他期待敵人早點到來,否則他就要神智不清了。

10.終于,屠殺并取走聾子首級的敵軍中尉貝侖多出現在喬丹的視野,"他感覺到自己的心髒抵在樹林裡的松針地上怦怦地跳着"。他匍匐的動作呼應了文章開頭的動作。

作者簡介

歐内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意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随後遊曆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着《永别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錢人和沒錢人》。西班牙内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并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争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争。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争。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并多次參加戰鬥。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郁,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産生深遠的影響。

詩作來源

喪鐘為誰而鳴

副标題:生死邊緣的沉思錄

作者:(英)多恩着,林和生譯

内容簡介

約翰·多恩,莎士比亞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同時代英國同胞。他的文字和思想與他們一樣對17世紀和20世紀的作家影響巨大。在信仰之内,多恩是追随和仿效耶稣的聖徒;在信仰之外,他是傳承和發揚文學和文化遺産的大師。1623年,多恩因罹染瘟疫而陷于生死未蔔、兇多吉少的絕境。按常理,他将被巨大的恐懼壓倒,日常生活一塌糊塗,然而,憑借純金般的信仰,恪守"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以及"愛人如己"的誡命,多恩不僅沒被瘟疫所"閹割",反而寫下二十三篇"緊急時刻的禱告"(即本書),這一組曆史性的輝煌文獻。其中包含了那段著名的感念:沒有人是獨自存在的島嶼;每個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沖走一團泥土,大陸就失去了一塊,如同失去一個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園:任何人的死都讓我蒙受損失,因為我與人類息息相關;因此,别去打聽鐘聲為誰而鳴,它為你鳴。

出版信息

喪鐘為誰而鳴

副标題:生死邊緣的沉思錄

作者:(英)多恩着,林和生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3-1

字數:120000

版次:1

頁數:218

印刷時間:2009-3-1

開本:16開

印次:1

圖書目錄

中譯本序

中譯本導言

獻詞

第1章 病初的異變和疑懼

第2章 感官的力量和功能,别的機能,異變和崩潰

第3章 卧病在床

第4章 請醫生

第5章 醫生來到

第6章 醫生懼怕了

第7章 醫生希望得到幫助

第8章 國王派來禦醫

第9章 醫生們會診、處方

第10章 醫生們發現疾病正在偷偷擴大攻勢,因而努力尋找阻擊的辦法

第11章 為保護心髒不受瘟毒傷害,醫生們使用了強心劑

第12章 醫生們用鴿子入藥,以便從頭部吸出氣體

第13章 瘟病借助斑點宣告其傳染性和惡化

第14章 醫生們觀察這些突發事件,錯過了關鍵時期

第15章 我晝夜無法入睡

第16章 耳邊傳來教堂的鐘聲,那是我在他人的葬禮上為自己悼亡

第17章 鐘聲為别人溫柔鳴響,它告訴我:你必死

第18章 鐘聲響起,通過它告訴我:我已死

第19章 曆經漫漫險航,醫生們終于望見陸地:他們發現瘟病要症,似可平安肅清

第20章 基于相關系統材料的提示,醫生們準備動手疏瀉

第21章 上帝賜福醫生們的工作,借助醫生們,他讓拉撒路走出墳墓,讓我離開病床

第22章 醫生們研究病根,研究疾病的殘馀,以及疾病的起因,并嘗試肅清或調整

第23章 醫生們提醒我警惕舊疾複發的可怕危險

附錄:約翰·多恩年表譯後記:在鐘聲中感恩

作者簡介

約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英國玄學派大詩人、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主教(1620-1631)。他之聞名于世,不僅因其世俗詩作,更因其宗教文字,包括宗教散文、論文,尤其布道詞,典型者如二十三篇"緊急時刻的禱告"(即本書),其中"喪鐘為誰而鳴"一句,肉身成言,影響深遠,為曆史所銘記。

林和生,當代著名學者、教授、詩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家、美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祖籍山東省鄄城,1954年6月27日生于樂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科技哲學"碩士學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精神分析、藝術創造心理學、科學哲學、美學、詩學、西方哲學史、西方思想史等領域。出版專着、譯着等多部,在報刊發表大量文章,主持多個專欄。其中包括專着:《猶太人卡夫卡》、《孤獨人格:克爾恺郭爾》、《凡高傳》、《林和生詩集》、《悲壯的還鄉》、《文翁石室》、《夢境與魔鏡》、《喪鐘為誰而鳴》等;譯着:《愛的藝術》、《論人的天性》、《分裂的自我》、《拒斥死亡》等。其着作曾多次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書屋》讀書獎"。

上一篇:

下一篇:标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