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樹

喜樹

暖地速生樹種
喜樹是一種暖地速生樹種。喜光,不耐嚴寒幹燥。需土層深厚,濕潤而肥沃的土壤,在幹旱瘠薄地種植,生長痩長,發育不良。深根性,萌芽率強。較耐水濕,在酸性、中性、微堿性土壤均能生長,在石灰岩風化土及沖積土生長良好。[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亞綱:薔薇亞綱(Rosidae) 超目: 目:山茱萸目(Cornales) 亞目: 科:藍果樹科(Nyssaceae),又稱珙桐科(Davidiaceae)也稱稱喜樹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喜樹屬(Camptotheca) 亞屬: 組: 亞組: 種:喜樹 C. acuminata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喜樹 中文别名:旱蓮、水栗、水桐樹、天梓樹、旱蓮子、千張樹、野芭蕉、水漠子 英文名:Common Camptotheca Fruit 二名法:Camptotheca acuminata 分布:中國特産,分布于雲南、四川、湖南、湖北、廣西、廣東、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區。

基本資料

名稱:喜樹

别名:旱蓮、水栗、水桐樹、天梓樹、旱蓮子、千張樹、野芭蕉

拉丁名:Camptotheca 

英文名:Common Camptotheca

形态特征:樹冠圓形或卵形,樹幹端直

适應地區:長江以南地區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生态分類: 木本植物 > 落葉喬木類

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

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

生長習性:陽性,喜溫暖,不耐寒,深根性, 生長快

高度範圍: 30 (M)

景觀用途:行道樹木類

綜述:喜樹樹形高聳,樹冠寬展,葉濃蔭,是良好的四旁綠化樹種。樹皮、枝葉及種子含喜樹堿,有抗癌、治療白血病等療效;外用可治療牛皮癬。為我國珍惜瀕危保護植物。

分布情況

本屬僅有1種,為我國特産,貴州産有。産興義、興仁、安龍、冊亨、望谟、羅甸、貴陽、都勻、三都、獨山、黃平、凱裡等縣、市;分布于雲南、四川、湖南、湖北、廣西、廣東、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區。n

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武漢、沙市、黃石、宜昌、南昌、景德鎮、九江、吉安、井岡山、贛州、上海、長沙、株洲、嶽陽、懷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陽、邵陽、桂林、溫州、金華、甯波、重慶、成都 、都江堰、綿陽、内江、樂山、自貢、攀枝花、貴陽、遵義、六盤水、安順、昆明、大理)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 、東莞 、惠州、汕頭、台北、柳州、桂平、個舊)

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台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甯、欽州、北海、茂名、景洪)

形态特征

喜樹屬 Camptotheca Decne.n

落葉喬木。葉互生,全緣。頭狀花序近于球形,生于花梗頂端,花雜性,花萼杯狀,上部5齒裂,花瓣5枚,雄蕊10枚,排成2輪,花藥4室,子房下位,在雄花中不發育,在雌花及兩性花中發育良好,1室具1枚下垂的胚珠,花柱上段常分枝。翅果,頂端截平,具宿存的花盤;種子1枚。

喜樹

落葉喬木。高可達20餘米,樹幹端直;枝條伸展,樹皮灰色或淺灰色,有稀疏圓形或卵形皮孔。葉互生,紙質,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26厘米,寬6—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上面亮綠色,嫩時葉脈上被短柔毛,其後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稀疏短柔毛,側脈顯着,10—12對,弧形平行,全緣,葉柄帶紅色,長1.5—3厘米,嫩時被柔毛,其後無毛。頭狀花序近于球形,頂生或腋生,頂生的花序具雌花,腋生的花序具雄花,總花梗長4—6厘米;花雜性,同株,苞片3枚,三角狀卵形;花萼杯狀, 5淺裂,裂片齒狀;花瓣5枚,淡綠色,長圓形或長圓卵形,長2毫米,早落;花盤顯着,微裂;雄蕊10枚,外輪5枚,較長,常伸出花冠外,内輪5枚較短,花絲細長,無毛,花藥4室;子房在兩性花中發育良好,下位,花柱無毛,長4毫米,頂端分2支。翅果長圓形,長2—2.5厘米,頂端具宿存的花盤,兩側具窄翅,着生于近球形的頭狀果序上。

生長習性

花期7月,果熟期11月。

暖地速生樹種。喜光,不耐嚴寒幹燥。需土層深厚,濕潤而肥沃的土壤,在幹旱瘠薄地種植,生長痩長,發育不良。深根性,萌芽率強。較耐水濕,在酸性、中性、微堿性土壤均能生長,在石灰岩風化土及沖積土生長良好。

醫用——喜樹堿

中文名:喜樹堿

中文别名: 喜樹素

外 文 名:Camptothecin.

外文縮寫:CPT。

化 學 名:4-乙基-4,12-二氧-4-羟-1H-吡喃(3`,4`,6,7)吡吲哚(1,2-6)喹啉-3,14-二酮。

性    狀

本品為淡黃色針狀結晶,難溶于水,遇光易變質,微有引濕性,微溶于二甲基亞砜。其注射液由喜樹堿鈉配制,為黃色澄明水溶液,具有紫色熒光,呈堿性。

藥理作用

喜樹堿是從喜樹(Camptothecaacuminata)中提取的一中生物堿。喜樹為珙桐科植物,又名旱蓮木、千張樹、南京梧桐等,它是我國特有的植物,廣泛分布于長江、川南等地區,1966年從該植物中提取了CPT。關于CPT抗腫瘤作用的機制,早期研究表明,它在體外是一種強大的核酸合成抑制劑,不是通過抑制核苷酸合成,亦不是通過影響DNA、RNA聚合酶,它對RNA的合成抑制是可逆的,對DNA的合成抑制遇較持久,對rRNA生物合成的作用大于其他RNA的作用,對蛋白質的合成影響較小。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哺乳動物DNA拓樸異構酶Ⅰ(TOPOI)則是喜樹堿類藥物的作用靶點,TOPOⅠ酶廣泛存在于原核細胞及真核細胞中,主要引起DNA二維、三維結構改變,與DNA複制、修複細胞增殖及基因表達關系密切。CPT可抑制TOPOⅠ活性,導DNA單鍊斷裂。CPT是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主要作用于S期細胞,亦能延緩G2/M轉換期。與常用抗腫瘤藥物無交叉耐藥性。另外,CPT尚有免疫抑制作用,但不持久,停藥後9日免疫功能即可恢複。甘草酸單胺鹽能能顯著對抗CPT的副作用,并增強療效。

[體内過程]

給小鼠腹腔注射本品15分鐘後,血中濃度達高峰,并很快進入肝、腎及胃腸道,而在胃腸道停留時間最長,濃度最高;膽囊中藥物濃度為血中的2倍。本品靜脈注射後部分與血漿蛋白結合,半衰期相當長,血中可存留6日以上。體内很少代謝,主要以原形從尿中排出,48小時排出17%。

臨床應用

靜脈注射:本品10mg以生理鹽水20ml溶解後緩慢注入,每日1次;或15~20mg,隔日1次;總量140~200mg為1療程。

靜脈滴注:劑量同靜脈注射,以生理鹽水250ml稀釋後靜脈滴注,總量同上。

肌肉注射:每日5~10mg,140~200mg為1療程。

動脈插管:頭頸部癌或肝癌治療時,可将本品100mg溶于20ml生理鹽水内由動脈插管緩慢注入,每日或隔日1次。

胸腹腔注射:盡量抽出積液後,将其20~30mg用20ml生理鹽水溶解後注入,可每周注射1次。

膀胱内灌注:每次20mg,加生理鹽水20ml,每日1次,連用3日為1周期,或每次30~40mg,加生理鹽水50ml,每周2次,4周為1周期。

瘤内注射:可将本品5~10mg直接注入腫瘤結節内,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口服:每次5mg,每日2次,用于維持治療。

不良反應

(1)  骨髓抑制:白細胞與血小闆減少,多在總量達到100~140mg時出現,一般不嚴重。

(2) 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瀉有時相當嚴重,可引志脫水、電解質紊亂及腸麻痹。

(3)  泌尿道反應:泌尿道刺激較明顯,有尿頻,尿急,尿前及血尿;個别病例可因血尿而死亡。

注意事項

(1) 本品隻可用生理鹽水溶解,不可用葡萄糖或酸性溶液稀釋。

(2) 大量飲水并及時排尿,可減輕泌尿道反應。

(3)另外,CPT可與加溫(41~43℃)療法同時進行,CPT劑量可由16mg/kg減至12mg/kg,療效可提高,并能減輕泌尿道刺激。

(4) 如發現沉澱,則不能使用。

醫用——喜樹果

中文名:喜樹果

拉丁學名:Fructus Camptothecae Acuminatae

英文名:Common Camptotheca Fruit

别名: 千丈樹、水栗子、天梓樹。

來源:為珙桐科植物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的果實。

植物形态:

落葉大喬木。葉互生,卵狀長方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8cm,寬5~10cm,先端漸尖,基部圓或廣楔形,全緣,邊緣有纖毛,羽脈10~11對;葉柄紅色,有疏毛。花單性同株,成球形頭狀花序;花萼5齒裂;花瓣5,綠色;雄花雄蕊10;雌花子房下位,1室,柱頭3裂,花盤明顯。果序球狀。花期8月,果期10~11月。

生境:海拔1000m以下較潮濕處;有種植。主産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

采制:秋季果實成熟尚未脫落時采收,曬幹。

性狀:

果實披針形,長2~2.5cm,寬5~7mm,先端尖,有柱頭殘基;基部變狹,可見着生在花盤上的橢圓形凹點痕,

兩邊有翅。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微有光澤,有縱绉紋,有時可見數條角棱和黑色斑點。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内有種子1粒,幹縮成細條狀。味苦。

化學成分:

含喜樹堿(camptothecine)、喜樹次堿(venoterpine)、10-羟基喜樹堿(10-hydroxycamptothecine)、10-甲氧基喜樹堿(10-methoxycamptothecine)、白桦脂酸(betulic acid)、長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m)等。

性味:性寒,味苦、澀;有毒。

功能主治:抗癌,散結,破血化瘀用于多種腫瘤,如胃癌、腸癌、絨毛膜上皮癌、淋巴肉瘤等。

栽培

生物學特性該樹種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幹燥,多生長于山腳的溝谷坡地。屬深根性樹種,喜肥水,不耐幹瘠。在酸性、中性、弱堿性土地均能生長。在石灰岩風化的土壤及沖積土上均生長良好。但在土壤肥力較差的粗沙土、石礫土、幹燥瘠薄的薄層石質山地,都生長不良。在濕潤的河灘沙地、河湖堤岸以及地下水位較高的渠道埂邊生長都較旺盛。藥用價值喜樹全身是寶,其果實、根、樹皮、樹枝、葉均可入藥。主要含有抗腫瘤作用的生物堿。具有抗癌、清熱殺蟲的功能。主治: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膀光癌、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外用治牛皮癬。果實含脂肪油19.53%,可榨油,出油率16%,供工業用。

育苗技術育苗用種需采集。采種時間可根據果實的顔色來判斷種子是否成熟,熟時瘦果由青綠變為淡黃褐色,即為種子充分成熟的特征。在山東采種的最佳時期為11月上旬。

采回的種子應立即進行以下工作:

首先,進行挑選、去雜,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幹。稱取千粒重33克,然後裝入袋内,置于通風、幹燥、陰涼處。

其次,為使種子發芽快、出苗齊,播種前必須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先用0.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1-2小時,然後将種子漂洗幹淨,用40℃左右的溫水浸種,浸泡12小時。

然後将種子取出與1/3新鮮河沙混合均勻,放入花盆進行催芽,注意保持濕潤,并經常翻動,使種子受熱均勻,待有80%的種子開始露白時即可播種。在山東喜樹的最佳播種時間為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

喜樹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不耐幹旱、瘠薄,選擇育苗地時最好選沙壤或壤土地育苗。要求土壤肥沃,濕潤,必須具有水源充足或有水澆條件的地段。育苗前要施足基肥并澆透水一遍,然後進行整地作床,畦寬80厘米,長度不限。播種主要采用條播和撒播兩種方法,每1/15公頃(1畝)播種500-1500克。條播時,先開條溝,溝深3-5厘米,然後用0.3%的硫酸亞鐵溶液澆入溝内消毒,随後再将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内,覆土厚度為1-2厘米。

撒播時,先澆0.3%的硫酸亞鐵溶液進行床面消毒,再将種子均勻地撒在床面上,覆土厚度0.5-2厘米。最後,搭上塑料拱棚,随後觀察出苗情況。待小苗長出2片子葉時,可澆1次小透水。利用陰雨天或傍晚打開塑料薄膜兩頭進行放風煉苗,煉苗3-5天即可掀去塑料薄膜。去掉塑料薄膜後,首先澆一遍透水,然後開始松土、除草。

加強田間管理,間苗、補苗可在5月份進行,間苗時應掌握去弱留強,去病留優的原則;間苗時保持株距10-15厘米,并且結合間苗同時進行補苗,做到苗全、苗旺,并及時澆透水1次。當小苗長出4片子葉時可進行葉面噴肥,可選用0.3%尿素,或噴0.3%的氮。磷、鉀複合肥1-3次。進入6月下旬可追施尿素、二铵或複合肥,每1/15公頃用量10千克,并及時澆透水,除掉雜草。

上一篇:爬牆虎

下一篇:鴿子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