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為了減少經營中可能遭受的風險而進行的管理
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問題,可分成三個最基本的方面。他們有信貸方面的風險,比如說潛在的壞賬;他們還要面臨流動性的風險,這會涉及到資産和債務的不匹配;另外他們還要應對操作的風險,如虛假個人消費貸款、關聯企業騙貸、票據詐騙等等。
    中文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外文名: 别名: 實質:将風險量化的方法

名詞解釋

風險管理 ( Risk Management )的定義為,當企業面臨市場開放、法規解禁、産品創新,均使變化波動程度提高,連帶增加經營的風險性。良好的風險管理有助于降低決策錯誤之幾率、避免損失之可能、相對提高企業本身之附加價值。

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問題,可分成三個最基本的方面。他們有信貸方面的風險,比如說潛在的壞賬;他們還要面臨流動性的風險,這會涉及到資産和債務的不匹配;另外他們還要應對操作的風險,如虛假個人消費貸款、關聯企業騙貸、票據詐騙等等。

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不僅涉及到銀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時也涉及到銀行的組織結構、政策以及操作風險的管理流程。對于機構來說,處理操作風險應該有适當的針對操作風險的政策,首先要确定這些政策,同時要把這些政策告知整個銀行的人員。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考慮幾個方面:首先要有一個明确的治理結構,必須了解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向誰彙報。在一個典型的銀行案例中,應有一個單獨的信用風險管理機構,還有不同業務部門負責日常業務的管理,即有兩個報告機制,有關日常運作,向這種業務部門經理彙報;而有關信用方面,必須向有關信用經理彙報。在銀行涉及的信息當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即獲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層面的細節。比如董事會所需要的是一個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樣信息交給所有的人。另外,信息應當是具有靈活度的,還需要有靈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制定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标是加強對商業銀行風險的識别、評價和預警,防範金融風險的有效手段。銀監會已于05年12月31日頒布了《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标》(試行)制度,系統的提出了對商業銀行業務風險的控制辦法。

三個層次

核心指标分為三個層次,即風險水平、風險遷徙和風險抵補。

風險水平

(一)風險水平類指标包括流動性風險指标、信用風險指标、市場風險指标和操作風險指标,以時點數據為基礎,屬于靜态指标。

1.流動性風險指标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狀況及其波動性,包括流動性比例、核心負債比例和流動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計算。 

1.1流動性比例為流動性資産餘額與流動性負債餘額之比,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總體水平,不應低于25%。 

1.2核心負債比例為核心負債與負債總額之比,不應低于60%。 

1.3流動性缺口率為90天内表内外流動性缺口與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動性資産之比,不應低于-10%。

2.信用風險指标包括不良資産率、單一集團客戶授信集中度、全部關聯度三類指标。 

2.1不良資産率為不良資産與資産總額之比,不應高于4%。該項指标為一級指标,包括不良貸款率一個二級指标;不良貸款率為不良貸款與貸款總額之比,不應高于5%。 

2.2單一集團客戶授信集中度為最大一家集團客戶授信總額與資本淨額之比,不應高于15%。該項指标為一級指标,包括單一客戶貸款集中度一個二級指标;單一客戶貸款集中度為最大一家客戶貸款總額與資本淨額之比,不應高于10%。

2.3全部關聯度為全部關聯授信與資本淨額之比,不應高于50%。

3.市場風險指标衡量商業銀行因彙率和利率變化而面臨的風險,包括累計外彙敞口頭寸比例和利率風險敏感度。

3.1累計外彙敞口頭寸比例為累計外彙敞口頭寸與資本淨額之比,不應高于20%。具備條件的商業銀行可同時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險價值法和基本點現值法)計量外彙風險。

3.2利率風險敏感度為利率上升200個基點對銀行淨值的影響與資本淨額之比,指标值将在相關政策出台後根據風險監管實際需要另行制定。

4.操作風險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員差錯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風險,表示為操作風險損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損失與前三期淨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風險遷徙

(二)風險遷徙類指标衡量商業銀行風險變化的程度,表示為資産質量從前期到本期變化的比率,屬于動态指标。風險遷徙類指标包括正常貸款遷徙率和不良貸款遷徙率。 

1.正常貸款遷徙率為正常貸款中變為不良貸款的金額與正常貸款之比,正常貸款包括正常類和關注類貸款。該項指标為一級指标,包括正常類貸款遷徙率和關注類貸款遷徙率兩個二級指标。正常類貸款遷徙率為正常類貸款中變為後四類貸款的金額與正常類貸款之比,關注類貸款遷徙率為關注類貸款中變為不良貸款的金額與關注類貸款之比。

2.不良貸款遷徙率包括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和可疑類貸款遷徙率。次級類貸款遷徙率為次級類貸款中變為可疑類貸款和損失類貸款的金額與次級類貸款之比,可疑類貸款遷徙率為可疑類貸款中變為損失類貸款的金額與可疑類貸款之比。

風險抵補

(三)風險抵補類指标衡量商業銀行抵補風險損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準備金充足程度和資本充足程度三個方面。 

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資産利潤率和資本利潤率。成本收入比為營業費用加折舊與營業收入之比,不應高于45%;資産利潤率為稅後淨利潤與平均資産總額之比,不應低于0.6%;資本利潤率為稅後淨利潤與平均淨資産之比,不應低于11%。

2.準備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資産損失準備充足率和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資産損失準備充足率為一級指标,為信用風險資産實際計提準備與應提準備之比,不應低于100%;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為貸款實際計提準備與應提準備之比,不應低于100%,屬二級指标。

3.資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為核心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産之比,不應低于4%;資本充足率為核心資本加附屬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産之比,不應低于8%。

核心指标的設置實質是将風險量化的方法,同時通過持續監測,衡量哪些做法是可行的,而哪些是不可行的,從而逐漸減少風險,甚至消除風險。風險量化的第一階段主要是計量和跟蹤,必須要知道如何對數據進行量化,這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大多數歐洲和美國的銀行,目前都在經曆這樣一個階段。這些信息要以一種系統的方式收集,而且必須量化。第二階段是評估的階段。當銀行量化有關信息之後,要對它進行衡量,因此在第二階段需要很多相關技術的開發。銀行可以建立來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風險損失事件數據庫,并從數據中拟合風險損失的分布,通過設置一個置信區間,比如95%,銀行就可以計算出風險損失,也就可以為其分配資本了。為風險分配資本的最大好處就在于,當銀行遭受某種災難性損失的時候不至于癱瘓,甚至于倒閉。而到了第三階段,就是向各個管理層提供數據,以讓他們采取适當的補救措施,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管理

商行風險管理程序

1、風險識别

2、風險估價

3、風險評價

4、風險處理

商行風險管理體系

1、組織系統

2、信息系統

3、預警系統

4、監控系統

風險管理技術

1、風險預防

2、風險回避

3、風險分散

4、風險轉移

最後總結

通過組織與制度流程設置、風險監測以及風險分配預測資本能夠對銀行的風險實施有效控制,支持銀行健康持續的發展。

上一篇:上海社保案

下一篇:王新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