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韻笙

唐韻笙

中國現代藝術家
唐韻笙(1902.12—1970.3.13)京劇演員。原姓石,福建人。兒時師從京劇藝人唐景雲習藝,改姓唐。演文武老生兼紅生。先後随師在山東、河北、東北和上海等地演出。30歲左右開始在東北享有盛名,曾與周信芳、馬連良并稱為“南麟,北馬,關外唐”。功底深厚,文武不擋,嗓音高亢嘹亮。[1]
    中文名:唐韻笙 外文名: 别名:育風 民族:滿族 出生地: 身高: 體重: 畢業院校: 職業:演員、藝術家 經紀公司: 代表作品:雲羅山、鄭成功、詹天佑等 主要成就:

藝術特色

唐韻笙功底深厚、文武不擋、嗓音高亢嘹亮,唱、念、作、打具佳。他戲路寬泛、技藝精絕。《鐵龍山》、《豔明樓》、《徐策跑城》、《刀劈三關》、《古城會》、《華容道》等戲皆為拿手。尤其由他出演的關羽戲更是獨具特色,其表演栩栩如生、活力四射,被譽為活關公,在海内外具有深遠的文化、藝術影響。

唐韻笙中年後自編自演了《驅車戰将》、《鬧朝擊犬》、《好鶴失政》等50餘部劇目,這些戲大都唱做繁重、文武兼備,别具風格。除生行的本功之外,由他串演的銅錘花臉戲《鍘美案》的包公、老旦《目蓮僧救母》的劉青提、反串《法門寺》中的劉媒婆也都非同凡響,令人稱絕。

唐派的藝術特征是:聲音激越剛勁,唱念講究、字真意透。作功、表演以妙、巧、雄、奇、美而着稱。武打中身法健美、招招分明,高超難度駕馭自如。除此之外唐韻笙對于服飾、道具、厚底、冉口都有自己根據劇中人物獨特的設計和要求。在運用上更是準确、娴熟、自然、漂亮,一代宗師之盛譽在同行中廣為流傳。唐派的藝術形成對京劇生行流派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代表劇目

他擅演的劇目有《甘甯百騎劫魏營》《長坂坡》《豔陽樓》《金錢豹》《鐵籠山》《刀劈三關》《古城會》《驅車斬将》《鬧朝撲犬》《絕龍嶺》《摘星樓》《追韓信》《徐策跑城》《未央宮》等。

詳細經曆

唐韻笙,字懿,号育風,乳名強子,祖籍沈陽。滿族,為外八旗正紅旗人。原姓石,其祖父石秀川,原系清朝軍官,駐防福建,後定居福州。

所居河東街寓所挂有“沈陽石寓”牌,門前石闆路,院内種有荔枝、龍眼等樹,院外有清溪,環境幽雅,秀川雖為行伍出身,對其子壽臣教育有方,使其成為文章出衆的秀才,為一郎姓大戶人家選中,将女蕙蘭适其為妻,生有三男一女,長子斌拴,次子斌魁,即後來被譽為“南麒北馬關外唐”的唐韻笙。三子斌賢,後為唐氏管事。

當年有一戲班來此演戲,班主唐景雲,原系河北寶坻“永勝和”坐科,工刀馬旦兼花旦。他夫婦與主演恰在石家院内借住,每日在此練功、吊嗓、排戲。強子自幼酷愛戲曲,這下更是“走火人魔”,天天在旁觀看,還跟着比劃,并幫助做些零雜活兒。唐景雲見他生得眉清目秀,人又機靈,自己苦于無兒無女,便深深愛上了這強子,便産生收其為徒之念。

通過試探詢問,得知強子非常願意,但此等大事須征得家長同意,便對其祖父、母親闡明心意,但他們舍不得再次骨肉分離,經多次勸說方達成協議,雙方立下了學藝八年的契約,唐景雲付給石家三百大洋錢,就這樣年僅9歲的小斌魁即告别親人,踏上了藝術的道路,斌魁天資聰慧悟性好,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在唐師的極力培育下13歲即于上海新新舞台演出汪笑侬、劉鴻聲兩派之戲,一炮而紅。唐景雲遂取笙管笛箫之悠揚韻味含意,将其藝名改為“唐韻笙”。

社會評價

唐韻笙曾受汪笑侬、夏月潤、潘月樵、馮子和等對京劇改良的影響,對他後來勇于創新,起到一定作用,他借鑒了旦角的唱腔,花臉的念白,武行的跌撲,恰到好處地揉進所演角色之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

他文武兼精昆亂不擋,戲路寬綽演技全面。他本工老生,且能武生、紅生、大嗓小生、銅錘、架子花、老旦、彩旦乃至旦行,演來皆有獨到之處,為内外行一緻推崇。

他在舞台上塑造角色之多,在京劇史上是少見的,而且還是一位集編、導、演、教于一身的全才藝術家,他常一晚演文武雙出,并能三戲連演,如“三逼宮”(《白逼宮》、《黃逼宮》、《紅逼宮》)、“三鍘”(《鍘汝甯王》、《鍘龐吉》、《鍘包勉》),在大戲中常連趕數角,如《嶽傳》的宗澤、嶽母、嶽飛;《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的魯肅、諸葛亮、關羽;《雪弟恨》的張飛、黃忠、劉備、趙雲,《目連救母》的目連、劉青提、地藏王。

其中老旦應工的劉青提不僅有優美的身段和繁難的唱段,而且“锞子”起範高、落地輕,形如元寶令人叫絕。《法門寺》前飾劉媒婆,後演趙廉。此戲劉媒婆為唐景雲親傳,極有特色,下場所唱末句拖腔競走三個圓場,而且煙袋變化花樣地在手指上飛快旋轉,堪稱一絕。早年曾與李桂春合演《十八扯》飾孔秀英。

1951年于雲南演出《五花洞》飾假潘金蓮。唐派關羽戲獨樹一幟,不僅臉譜、扮相别有創新,就連青龍偃月刀也相應加大加長,精湛的表演,連擅演關羽的林樹森、周信芳亦連連稱道。1960年晉京演出《古城會》,受到極大贊譽。

由于他具有一定文化,熟讀《三國》《列國》《東西漢》,編演了不少列國戲,被稱為梨園才子,亦有“唐列國”之稱,《好鶴失政》所飾弘演,繁難的耍髯、跌撲、園場都有獨創之處。與周信芳之《追韓信》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周追唐趕”之贊譽。

《陳十策》、《絕龍嶺》連演是出文武并重之戲,所飾聞仲花臉應工,融銅錘、架子花為一體,唱、念、做、打、表獨具匠心,所創雙鞭出手與開打為淨行所少見。楊亦所演《絕龍嶺》片斷,為唐氏弟子張鐵華所授。《刀劈三關》是據汪笑侬本改編,壓縮場次增加唱段和武打,成為唐派代表作。

個人其它信息

1960年晉京演出頗受好評。《驅車戰将》之南官長萬,手執特制雙頭戟,雖為武生應工,卻極重唱做,“見母”的大段唱腔,“殺官”的細膩表演,“戰将的新穎開打,都煞費苦心反複設計,從扮相、唱念、武打及場次,不斷精心修改,成為唐派藝術之精品。1932年他首次晉京初試鋒芒,即以此戲打炮演于廣德樓,惜此劇多年不見舞台。

1996年,唐之女婿趙乃義茳沈展演此劇,戲迷奔走相告,轟動沈陽,其扮相、表演、唱念、武打都頗具唐派風範,出場亮相就是碰頭好,耍戟、抛戟、接戟堪稱一絕,台下“炸了窩”的好,所贈“弘揚國粹京劇,發展唐派藝術”錦旗耀眼奪目,可見唐派藝術影響之大,在觀衆心目中早已深深紮根。

這位早在30年代即有“關外麒麟童”美譽的“唐老将”與“麒老牌”(周信芳),“趙老開”(趙如泉),在滬上被尊稱為“三老”。40年代是唐韻笙的鼎盛之期,出神入化的精湛表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與麒麟童、馬連良鼎足而立,被譽為“南麒、北馬、關外唐”。

唐韻笙在近60年的舞台藝術生涯中,親自制作改編的劇本約有50餘部。其代表作多以《東周列國志》、《史記》及《三國演義》等為題材的曆史正劇。所扮演的多是不懼生死的愛國将領、曆史名人,加之受到東北民衆欣賞習慣的影響,使他的唱、念、做、打,呈現出唐派特有的凝重、深厚、大氣的藝術風範。

關公戲的工架必須要有老生的韻緻、武生的筋骨、花臉的氣勢;必須唱、做、念、打樣樣皆精,還必得演出那種特有的“精、氣、神兒”來。唐韻笙扮演的關羽,之所以能在莊嚴中寓風流,威武中見潇灑,氣韻生動,寫意傳神,既得益于他老生戲根底深厚,武生戲技藝精湛,花臉戲造詣頗深,更得益于他那種勤于開拓、刻意求工的精神。

星聞轶事

唐韻笙本不姓唐,他姓石名斌魁。1903年年底,石斌魁出生在福州市繁華商業區河東街上的一個大戶人家裡。其先祖屬滿族正紅旗,祖籍奉天。父親石壽臣是秀才,母親郎惠蘭乃大家閨秀。辛亥革命爆發那年,上海河北梆子演員唐景雲所領的戲班來到福州演出,暫住在石家的木闆平房内。

在唐景雲等人住在石家的日子裡,他們喜歡上了機靈可愛的小斌魁。唐景雲當時三十來歲,科出河北寶坻縣“永勝和”班,專工文武花旦。他們每日在石家的客堂内練功,讓隻有七八歲的小斌魁着了迷;戲班在茶園(即劇場)的前後台活動,更在他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戲劇的種子。

一年以後,唐家班要回上海了,臨行前,唐景雲以“孩子是可造之才,定有出頭之日”等理由說服了斌魁的母親和祖父。9歲的小斌魁告别了親人和故鄉,與唐家班回到了上海,開始了四海為家的梨園生涯。

9歲的小斌魁勤奮刻苦、天資聰穎,同行也對小斌魁誇贊有加。唐氏夫婦決定讓小斌魁登台試上一試,他們特意為他置了一套童伶小行頭。小斌魁穿上一試,果然神采撩人!1913年,11歲的石斌魁初登上海老天蟾舞台,出演《轅門斬子》中的楊延昭,“挑簾戲”獲得成功,一連三天都是滿堂喝彩聲。師父唐景雲大喜過望,便以“聲音如笙管笛箫齊奏般的悠揚而富于韻味”之意,為石斌魁改名為“唐韻笙”。從此這個名字在戲曲界越傳越響。

1920年初冬,唐韻笙進入了“倒倉”。他下苦功夫練嗓子,練身段,練武功,還結識了吉林北山玉皇閣住持悟徹和尚。悟徹曾是個河北梆子演員,半路出家皈依佛門。悟徹腹學淵博,豪爽健談;唐韻笙睿智聰穎,勤奮好學。二人相識恨晚,遂結忘年之交。在悟徹的指導幫助下,唐韻笙開始編寫“激以愛國熱誠”的劇本。

後來成為唐派京劇代表作的《驅車戰将》、《鄭伯克段》以及《鹿台恨》、《陳十策》、《絕龍嶺》等劇目都是這一時期開始創作的。他們的親切交往一直持續到1945年悟徹圓寂,被戲曲界傳為佳話。

1923年後,唐韻笙的嗓音變得又寬又亮又脆,腦後音共鳴很強仿佛銅口鐵喉一般,成了真正響當當的一聲震乾坤的功夫嗓;加上一身紮實武功,唐韻笙“脫胎換骨”,開始了新的曆程。1925年4月,唐韻笙為了将來進北京、闖上海,以至在名伶荟萃的京劇舞台上占領了一席之地。

1930年夏,唐家班在青島,受周信芳(麒麟童)戲班之邀同台演出。他二人并挂頭牌各唱各的拿手戲,如周演《反五關》、《鴻門宴》,唐演《鹿台恨》、《驅車戰将》等;同時合演《漢劉邦》、《掃除日害》、《八仙得道》等連台本戲。在藝術上、文化素養上,唐對周異常佩服,欽敬有加。周亦十分賞識唐的才華,稱“韻笙弟在舞台上有引百川入東海的本領,而且還精于丹青,真是個奇才呀!”

1932年春,唐韻笙一行60多人赴北平(今北京)廣德樓演出。頭一天以《驅車戰将》打炮,接下來是《好鶴失政》、《小霸王怒斬于吉》、《陳十策》、《絕龍嶺》和幾出關羽戲。首場演出之前,唐韻笙特意囑咐大家:“咱們是外江派,不管他京派、海派還是什麼别的派,咱怎麼學的就怎麼演,該怎麼唱就怎麼唱。”一段時間過後,号稱“國劇宗師”、“武生泰鬥”的楊小樓與其得意門生李萬春,分别在與廣德樓相鄰的華樂園和慶樂園演出。

面對嚴峻的挑戰,唐韻笙想,初入京師就跟大名鼎鼎的楊小樓在同一塊地面上争奪有限的觀衆,一旦演“黑”了,那将是出道途中的重大挫折,如果能在一代宗師面前站穩腳跟,那往後的路就好走了。他根據情況變化,果斷地調整了戲碼,開始比拼。每逢星期天,楊小樓在華樂園演出《壇山谷》,李萬春在慶樂園演出《鐵籠山》,唐韻笙就在廣德樓演出《九伐中原》。三出戲名雖不同,都扮演同一位主人公姜維,都是武淨、武生兩門抱的長靠戲。

三位名家競相獻技,引起京城戲迷的極大興趣,他們輪流觀看,看看到底誰長誰短,孰高孰低,結果三個劇場同時爆滿。唐韻笙在京城一炮走紅。

1933年,唐劇團幾經坎坷在沈陽共益舞台安營紮寨,并以共益為基地,奔走于東北及江南各地演出,頗受觀衆的歡迎。

1947年、1948年,唐韻笙兩次赴上海演出,大受歡迎。上海觀衆議論:“唐韻笙是哪一派,既不是京朝派,又不是海派,他是關外(指東北)來的,就稱他關外唐吧。”“南麒北馬關外唐”就這樣叫開了。

唐韻笙在近60年的舞台藝術生涯中,親自制作改編的劇本約有50餘部。其代表作多以《東周列國志》、《史記》及《三國演義》等為題材的曆史正劇。所扮演的多是不懼生死的愛國将領、曆史名人,加之受到東北民衆欣賞習慣的影響,使他的唱、念、做、打,呈現出唐派特有的凝重、深厚、大氣的藝術風範。

關公戲的工架必須要有老生的韻緻、武生的筋骨、花臉的氣勢;必須唱、做、念、打樣樣皆精,還必得演出那種特有的“精、氣、神兒”來。唐韻笙扮演的關羽,之所以能在莊嚴中寓風流,威武中見潇灑,氣韻生動,寫意傳神,既得益于他老生戲根底深厚,武生戲技藝精湛,花臉戲造詣頗深,更得益于他那種勤于開拓、刻意求工的精神。

唐派傳承

唐派藝術的主要傳承人有:張海濤,唐韻笙之女婿,為唐山市京劇團著名演員,代表作有《節振國》等。邵麟童,1954年拜唐韻笙為師,成為蘇州市京劇團著名老生演員。唐登年,唐韻笙之子,自幼學戲,曾演出唐派劇目《華容道》等。汪玉麟,沈陽京劇院著名文武老生演員,1960年拜唐韻笙為師,曾演出唐派劇目《古城會》等。

汪慶元,唐韻笙再傳弟子,上世紀70年代拜李剛毅、王玉海為師,成為沈陽京劇院目前能夠較多演出唐派劇目的演員,如《古城會》、《走麥城》等劇目,并錄制了《華容道》等的音配像。趙萬鵬,唐韻笙妻侄,曾獲唐韻笙的傳授,演出《古城會》、《華容道》、《截江奪鬥》、《驅車戰将》等劇目,曾任天津京劇院導演。

唐派藝術已列入國家、省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它對于發展有東北特色的京劇,建立“關東京劇”這一藝術品牌有非常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唐派藝術在形成過程中,赢得許多著名演員的喜愛、追摩與繼承,他的弟子有:曹藝斌、李剛毅、張鐵華、田子文、邵麒童、王玉海、汪玉林;家族弟子有:唐登年、張海濤、趙萬鵬、趙乃毅;再傳弟子有:汪慶元。

唐派藝術由于唐韻笙的親傳弟子較少,熟知唐派藝術的老演員相繼離世,能夠演出劇目的演員有限,且都在中年以上,青年演員傳承起來難度大,目前唐派藝術已處于瀕危狀态。有關方面計劃以唐韻笙藝術研究會為中心,以沈陽京劇院為基地,自2006年至2010年,組織人員重新挖掘、搜集唐派藝術相關資料,每年研究、整理、複排2出唐派劇目并制成音像資料,出版、發行唐派藝術論文集等。

著名弟子

徐榮奎(1924-1968)男,京劇老生。北京人。農曆甲子年生,農曆戊申年去世。

八歲入山東省立劇院京劇班,用名徐志良。民國二十六年(1937)入尚小雲主辦的榮春社改名徐榮奎,向著名老生教師蔡榮貴學了《珠簾寨》、《賣馬》、《打金磚》、《馬義救主》等戲,很快就成了榮春社的尖子。出師後便開始了搭班唱戲跑碼頭的藝術生涯。先後奔波于德州、太原以及江、浙兩省各地。

民國三十五年初進上海,拜唐韻笙為師,學了《刀劈三關》、《徐策跑城》和《走麥城》。其後,活動于杭(州)、嘉(興)、湖(州)一帶。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二進上海,在黃金戲院參加周信芳戲班演戲。1949年後,參加天蟾舞台實驗京劇團,曾被選為團長。1955年參加唐山市京劇團,1959年後,任副團長、團長。

徐榮奎的藝術學于北方,成于南方。他主張“北戲南唱,南戲北唱”,周信芳的表演給他以深刻影響。他不僅唱做俱佳,而且能編、能導,尤在現代戲唱腔設計上有突出成就。

他主演的《白毛女》、《林海雪原》、《春雷》、《楊立貝》等戲,在唱腔設計上做過多種嘗試,如在《節振國》裡,為表現節養傷時的複雜心情,創造性地将西皮與二簧巧妙地糅合在唱段中;在節振國的另一段唱腔中,還打破了行當界限,運用了[娃娃調]。這些創造,均收到了較好效果,為京劇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活動年表

1953年2月,農曆癸巳年:沈陽市京劇團成立。主要演員有:唐韻笙、黃雲朋、李麟童、趙世樸、呂香君、林豔蓉、王玉梅等。

先後排演了新編曆史劇《雲羅山》、《鄭成功》、《詹天佑》等。

1959年11月11日,農曆己亥年十月十一日:沈陽京劇院成立。

遼甯京劇團和沈陽市京劇團合并,組建沈陽京劇院,聚集一大批遼甯省内外著名的京劇演員,有唐韻笙、秦友梅、黃雲朋、管韻華、焦麟昆、尹月樵、諸世芬、張小賢、李麟童、趙世樸、呂香君、李春元、王玉梅、林豔蓉、呂東明等。唐韻笙,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生于1902年,卒于1971年,原名石斌魁,滿族,原籍沈陽(有資料說是福建人)。

本姓石,幼年流落街頭,被河北梆子演員金剛鑽的琴師楊景雲受為義子,遂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學藝,取名唐韻笙。主演文武老生,兼演紅生,為紅生三大流派之一。戲路寬博。先後随師在山東、河北、上海、東北等地演出。30年代開始在東北享有盛名。

唐韻笙多才多藝,功底深厚,昆亂皆精,文武兼備。除去本工老生外,淨、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當中的多面手,例如他演《拾玉镯》劉媒婆時,吸收了東北地區生活習慣,在舞台上耍煙袋,下場之原闆從末句起,手托長杆煙袋,旋轉于掌心,做出許多花樣,随腔走三個圓場,尤為絕迹。

他在《目蓮救母》中飾演老旦應工的劉青堤也是一絕,在與大鬼開打“抛杈”一場,他能接杈甩“锞子”,範兒起的高,落地無聲,形如元寶。另外,他還演架子花臉應工的《紅逼宮》的司馬師,銅臉花錘應工的《鍘美案》的包公。他的紅生戲《古城會》、《屯土山》、《灞橋挑袍》等演來也是别具風采。

擅演劇目:《甘興霸百騎劫魏營》、《長坂坡》、《豔陽樓》、《金錢豹》、《鐵籠山》、《刀劈三關》、《古城會》、《驅車斬将》、《鬧朝撲犬》、《絕龍嶺》、《摘星樓》、《追韓信》、《鬧朝撲犬》、《徐策跑城》、《未央宮》等。

唐韻笙是一位愛國的藝術家,抗日戰争時期因演出影射日寇的《後羿射日》而身陷囹圄。建國後曾任沈陽京劇院副院長,先後主演了《雲羅山》、《鄭成功》、《詹天佑》等新編曆史劇。

唐韻笙聰慧好學,博覽群書,熟讀《三國》、《列國》、《東西漢》等演義。曆史京劇《二子乘舟》、《好鶴失政》、《六國封相》、《驅車戰将》等,均為他自編自演。梨園界素稱他“才子”。

《刀劈三關》的錄音選場是筆者首次接觸唐韻笙的唱腔,本以為如其他之所以沒有流傳開來的所謂流派一樣,不過是炒作和過譽,不料,真的是好!以至于當時的感覺除了一個好字,再也找不到适當的詞彙來表述其時其情。

上一篇:崛越二郎

下一篇:凱西·貝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