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鋪

哈達鋪

文化古鎮
哈達鋪是中國革命曆史文化名鎮,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長征,都經過哈達鋪。1935年9月18日,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占領哈達鋪。20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到達哈達鋪。從當地郵政代辦所國民黨報紙上獲得陝北有紅軍和根據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9月23日,中央率陝甘支隊離開哈達鋪北上。1936年8月9日,紅四方面軍第30軍通過臘子口後占領哈達鋪;25日紅二方面軍六軍進駐哈達鋪。9月1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二軍到達哈達鋪。到10月4日,相繼北上。哈達鋪是紅軍長征北上的裡程碑,萬裡長征即将勝利完成的轉折點,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載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被楊成武将軍稱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
    中文名:哈達鋪(哈達鋪鎮) 外文名: 别名: 政府駐地:下街村 所屬地區: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 地理位置:宕昌縣西北部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長征舊址、紅軍長征紀念館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哈達鋪

在宕昌縣的西北角,有一塊神奇的熱土,這裡土地肥沃,物産豐富,人民勤勞,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早在71年前,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運籌帷幄,毛主席在這裡作出了“到陝北去”的戰略決策。如今,它的名字比其所在地隴南、宕昌還要響亮。它,就是哈達鋪,一個充滿故事和經曆的革命聖地。

地名變化蘊滄桑

哈達鋪,又曾叫“南路”或“白龍鎮”,位于宕昌縣西北部,國道212線縱貫全鎮,距縣城37公裡,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和西秦嶺、岷山兩大山系支脈交錯地帶,地域開闊,交通便利,總面積148平方公裡,有29個行政村,2.77萬人。人口稠密,集市繁榮,自古就是甘川道上的一個軍事要沖和商貿重鎮。

“哈達”一詞,現有史料最早見于《清史稿·甘肅土司傳》的相關記載。說的是東漢伏波将軍馬援後裔——宕昌第一代土司馬珍,因其父馬紀于元至正年間防守哈達川九族而授指揮使之職,以功授世襲土司管百戶之事。“哈達”的含義,據陳啟生先生所著《宕昌曆史研究》藏語地名淺釋說:洲塔先生翻譯“哈達”是陽面山頭意思,即“哈住山”,此山上烏鴉很多,“哈達川”即烏鴉聚集的小山頭的川壩。也有學者認為,“哈達”即藏、蒙民族人民在迎送、饋贈、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禮節上使用的絲帶,象征聖潔和吉祥,表示敬意和祝賀。“哈達鋪”又被附近群衆簡稱為“鋪裡”,“鋪”應該和古代驿站有關,如現今宕昌的“腳力鋪”、“臨江鋪”等,《甘肅郵政志》對此雖無明确記載,但此地無疑曾是繁華富庶的旱碼頭。哈達鋪是當時聞名全國的藥材集散地,天津、北京、安徽、廣東等地藥材客商都曾在這裡設有藥材商鋪,如“義和昌藥鋪”等。哈達鋪下街的關帝廟,其建築規模之大,在宕昌地區實屬罕見。關帝廟是“财神廟”,很受南方人的崇拜,而在北方則不盡然,這一點也是很好的佐證。

風景名勝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位于宕昌縣哈達鋪鎮,地處國道212線的交通要道上。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籌建于1978年,1981年10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以來,對幾處主要舊址按原貌先後進行了恢複和維修。1985年10月正式建館。1994年12月,哈達鋪長征紀念館被中共甘肅省委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肅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物産豐富民俗奇

哈達鋪不僅有悠久的曆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獨特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使這裡的物産品質優良,聲名遠播。當歸、黃芪等中藥材和大蒜、洋芋等農産品走俏四方。早在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彌博把當歸作為貢品進獻梁武帝。唐代重修《本草》雲:當歸,“宕州最良”。清代《岷州廳志補遺》載當地物産過剩傷農之事:光緒三十二年,本州表目所列,當歸約800擔、黨參100餘擔、油菜1000餘擔、蜂蜜10000餘擔,全部諸物俱系土産培養,既無新機,又無大股本互貿,無好工藝以維持生計,以為商業之情形。可見哈達鋪當時集貿之繁盛。早在宕昌屬岷縣時,哈達鋪就是“岷歸”的主産區。1984年,宕昌當歸獲得國家貿易部“出口榮譽證書”。

哈達鋪除種植傳統的當歸、大黃、紅芪、黨參四大藥材外,還廣泛種植柴胡、闆蘭根等經濟效益較好的中藥材,總面積達8700餘畝。當歸GAP生産已通過國家認證。一批中藥材龍頭企業和民營中藥材加工企業的相繼建成,推動了全鎮中藥材産業的快速發展。由于良好的土壤條件,哈達鋪洋芋以質優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目前,全鎮洋芋種植面積達2.3萬畝,總産量5.5萬噸,總商品量達2.75萬噸,是宕昌縣洋芋種植基地。生産的紫皮大蒜,味鮮、口感好,存儲時間長,市場效益相當好,大力發展大蒜加工企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當年紅軍過境時所吃過的著名小吃,則已被當地群衆打出了“紅軍涼粉”和“紅軍馍”品牌,備受外來遊客的青睐和贊譽。

農村改革做先鋒

哈達鋪是全省率先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典型鄉鎮。王建庭先生編著的《哈達鋪包産到戶追溯》一書序言中提到,在甘肅大張旗鼓地推行包産到戶最艱難的時候(即1979年1月3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7天後),哈達鋪鎮(原哈達鋪人民公社)黨委一班人,深刻領會中央精神,順應民心民意,大膽決定,形成紅頭文件,在全公社大搞包産到戶,在全省帶了個好頭。時任甘肅省委第一書記的宋平同志,當即表态支持推廣哈達鋪的經驗,從而把全省的包産到戶推向了新的階段。對這段曆史,《宋平在甘肅》一書中已有詳細的記載。

今日名鎮更勝昔

宕昌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提出了“弘揚長征精神,振興地方經濟”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衆,銳意進取,紮實苦幹,大抓紅色旅遊,加強哈達鋪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哈達鋪鎮農業生産基本條件,合理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為群衆創辦實事,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哈達鋪的發展環境有了很大改變,完成了鎮區街道硬化、廣場建設及綠化工程,鎮區面貌煥然一新。人飲工程、電路、鄉村公路三通率均達100%,群衆生産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由共和國開國元勳子女、甘肅中立源律師事務所陳玉萍女士和省經貿委、省民政廳、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上海靈廣城市建設公司、邵逸夫基金會、沈陽軍區、中國人壽等個人和企業捐資興建的數家“希望小學”,點燃了哈達鋪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希望之火。全面啟動的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使以紅色資源為主的旅遊産業開發格局初步形成。勤勞樸實的哈達鋪人民,真誠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旅遊觀光、投資開發,大展宏圖。哈達鋪的明天會更好。

上一篇:中宮

下一篇:高新七号心理戰飛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