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炯槃

周炯槃

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技術專家
周炯槃,通信技術專家。浙江省上虞縣人。1943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美國哈佛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系名譽主任、教授。[1]1958年創建了中國第一座實驗電視台--北郵教學電視台,後又領導研制了飛點掃描彩色電視實驗系統,填補了國内空白。
    中文名:周炯槃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哈佛大學 職業:通信技術專家 代表作品:《信息理論基礎》 主要成就: 出生年月:1921年1月15日 性别:男 籍貫:浙江省上虞縣 去世年月:2011年12月6日

人物簡介

周炯槃先生1921年1月5日生于浙江省上虞縣崧廈鎮,1948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科學系學習,以全優的成績獲得理學碩士學位。時值新中國誕生前夕,強烈的愛國之心促使周炯槃先生毅然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經香港回到祖國。由此,開始了長達60餘載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生涯。

周炯槃先生于1949年至1952年先後擔任上海新安電機廠和天津新安電機廠的總工程師和廠長,兼任北洋大學、天津大學電信系教授。1952年起專任天津大學電信系教授。1954年根據國家政務院的命令和郵電部的安排,他參與了新中國第一個郵電高等學府北京郵電學院的籌建工作,是學院創辦人之一。

1955年任北京郵電學院教授,1959年成為我國第一批研究生導師,任第三、四屆北京郵電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他是新中國第一套教學電視台的主要研制者和指導者,是我國通信理論、信息論、通信網理論衆望所歸的帶頭人,曾任中國通信學會通信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信息論分會主任委員,在我國首創信息工程專業,為我國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周炯槃先生曆任北京市政協第二至第六屆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信息與電子學學科評議組第一和第二屆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評議組第一、第二和第三屆成員。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通信學報主編。編著的《信息理論基礎》獲得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編著的《通信網理論基礎》獲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被授予北京市勞動模範稱号;1991年被評為郵電部全國勞動模範。1995年7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信息論研究的奠基人、通信理論的學術泰鬥、通信網絡理論的開拓者、德高望重廣受愛戴的科學家和教育家、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周炯槃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1年12月6日8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人物生平

周炯槃,電子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通信網理論教學和信息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遵循以社會需求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導向的方針,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于1958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座校用教學電視台,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不斷創設新專業,培養了大批通信建設人才。

周炯槃1921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縣。生後不足兩個月喪父,自幼随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932年進省立杭州初級中學就讀,1935年考入省立上海中學,1937年暑假,抗日戰争爆發,由于交通阻塞辍學一年,1938年輾轉去上海租界複學。1939年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考取上海交通大學,在校期間,他生活比較艱苦。

國難家愁促使他一心發奮讀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大學畢業後,在淪陷的上海求職困難,又因母在不便遠遊,隻好改行到私營的天昌電化廠、新安電機廠搞電化學和電機制造。這使他拓寬了知識面。1947年,周炯槃參加留美生考試被錄取,為官價外彙生。後因經濟拮據而未成行。

1948年,官價外彙已十分低廉,且工廠答應繼續支薪供他養家,他才得以去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科學系學習。經過一年的努力,以全優的成績獲理學碩士學位,在哈佛期間還旁聽了不少有關課程。新中國誕生前夕,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決定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經香港回到祖國。回國後,曾想去大學任教,未果,隻好仍回上海新安廠工作。

解放初期的建設高潮,使電機需求量激增,新安廠的生産有了較大的發展,周炯梁被派到天津設立分廠并負責技術工作,他在試制新産品和修複一些大型電機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在天津期間,他兼任北洋大學教授。“三反”、“五反”運動之後,他感到為資本家工作不是方向,毅然決定放棄高薪,到天津大學任專職教授。

當時正值學習蘇聯搞教學改革,他學習了俄語,勇于承擔教學任務,開設了不少新課程。1955年,周炯槃調到北京郵電學院任教授,從事電視教學和科研工作,并結合教學長期從事信息論的研究。在科研和培養人才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貢獻。1984年5月,周炯槃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

他曆任北京市政協第二、三、四、五、六屆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第一、二屆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議組第一、二、三屆成員。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等。

建立中國第一座教學電視台50年代,周炯槃主要從事電視教學和科研工作。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缺乏電視技術人才,還沒能力建立電視台。國家期待着高等學校早日培養出自己的電視技術人才。然而電視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工程學科,沒有科研,沒有實踐,教學隻能是紙上談兵。

周炯槃決心從科研入手,建立實踐基地,創建教學電視台。1958年,他率領一批中青年教師自己動手克服困難,終于在當年建成中國第一座教學電視台。它也是中國最早建成的電視台之一。朱德委員長參觀了這一科研成果展覽,并給予高度評價和熱情鼓勵。周炯培養了中國第一代電視技術骨幹和師資力量,為中國電視事業的開創作出了貢獻。理論結合實際科研碩果累累60年代,周炯槃從事信息與通信理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他是首批将信息論傳播到中國的主要學者之一,在中國最早招收信息論方面的研究生,建立通信理論教研室,并為高等教育部舉辦全國無線電物理信息論方面師資培訓班,促進了中國信息論研究和人才的培養。

周炯槃非常重視理論,并強調理論的應用性研究。他身體力行,完成了很有創見的學術論文“電視信号的極限信息量”,并在《電子學報》上發表。1964年,他參加國家科研項目“6401工程”的研制工作,在國内首先将卷積碼應用于數字信道的糾、檢錯實驗樣機中,取得了成功。

後來樣機轉到郵電部507廠生産,為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号及以後衛星的監測作出貢獻。70年代初,他指導對流層散射數據傳輸的“分離多徑接收終端”的研制,應用僞随機碼理論于抗衰落技術取得成功。該樣機後經定型小批量生産并裝備部隊使用。這項成果獲得1978年北京市科技大會獎與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80年代,他參加并指導郵電部重點科研項目“單路報紙傳輸壓縮系統”的研究,将信息論信源編碼理論中的哈夫曼碼與算術編碼應用于報紙傳真壓縮取得成功。該設備應用于北京至烏魯木齊通過衛星進行報紙傳真的傳輸中,獲得十分滿意的傳輸質量并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這個設備獲郵電部1989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和郵電部“七五”期間重大科研成果一等獎。在此基礎上,又完成了通過衛星建立一點對多點報紙傳真網絡的實驗研究。

所有這些,都是他将國外信息與通信理論的最新發展融會貫通,應用于中國通信建設之中結出的碩果。80年代末,周炯槃主持并指導的國家科委課題《中國信息技術發展戰略與政策》的研究,獲郵電部1989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它對信息技術的軟科學研究起到了示範作用。

創建專業培養人才周炯槃始終遵循“以社會需求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導向”的方針,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創辦專業,培養人才。50年代,他在指導創建中國第一座教學電視台的同時,創辦廣播電視專業,出版了國内第一部《電視學》教材,鍛煉、培養了一大批廣播電視專業的中青年骨幹,其中有些人現在已經成為博士生導師、知名教授和專家。

60年代,周炯槃在指導并參加多項新型通信技術科研任務的基礎上,創辦無線電物理專業和數字通信與數據通信專業,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信息與通信理論方面的人才。

年份記事

1939—1943年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獲工學學士學位

1943—1948年先後任上海天昌電化廠、上海新安電機廠技術員、工程師

1948—1949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科學系留學獲理學碩士學位

1949—1952年先後任上海新安電機廠、天津新安電機廠總工程師、廠長

1950年起兼任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兼職教授

1952—1955年天津大學教授

1955年至今,北京郵電大學無線電系教授,系副主任,科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信息工程系名譽系主任

現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業績

五十年代,帶領北京郵電學院電視教研室在全國率先研制成功了中國的黑白電視系統,并于1958年創建了中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郵電學院教學電視台。六十年代,在國内率先應用卷積碼于數字信道的糾錯,在國家科研項目“6401”的實驗樣機中獲得成功。七十年代,指導和參與了總參通信部“對流層散射數字通信”工程,在中國首次應用僞随機碼方法解決了多徑分離問題。在此期間還提出了碼分多址和SPADE衛星通信系統方案。

八十年代,帶領北郵信息論研究室研制成功了中國最早的碼分多址(CDMA)移動通信系統實驗樣機;并首次研制成功編碼壓縮報紙傳真衛星傳輸系統,成功開通了北京至烏魯木齊的報紙傳真。

接着又研制成功基于算術碼的傳真壓縮系統,并結合自己帶領研究的“一點對多點通信協議”用于北京至成都、重慶、昆明、貴陽衛星報紙傳真網,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九十年代,他的研究全面進入當代通信技術的前沿。指導并親自參加了處于國内領先地位的BISDN,ATM交換和CDMA的研究。這些研究将為中國通信高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十餘年科學研究、教學的結晶,彙集成專著信息論基礎。“電視信号的極限信息量”的研究,對信息量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形成了獨到的見解;長期從事“電視信号頻帶壓縮”和“數字信源數據壓縮”等課題的研究,對于信息論的前沿之一的“信息率失真理論”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創見在“6401數字通信系統糾錯編碼方法”的研究中,使對Shannon編碼理論融會貫通并應用于實踐緻力于“衛星通信”、“SCPC衛星通信體制”的探讨,又站到了信息論發展的另一領域“多用戶理論”的研究前沿。

正是從這一系列的研究中提出對信息理論的真知灼見,同時參照國内外的資料,将它們系統化、邏輯化,将理論與它的應用緊密聯系在一起,以科學的總結,準确的反映人們對信息普遍規律的正确認識。這部專著具備以下特點:

時效性:本書于1983年出版,适應了當時高校在改革開放後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基礎理論的需要,對中國高校的信息論教學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先進性:本書總結了八十年代初信息論的主要成果和最新進展,例如多用戶理論。當時國外一些教材中都未編入這些内容。系統性:本書内容包括數學基礎和仙農信息論兩部分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書中編碼定理另辟一章使仙農信息論的主要定理得以系統講解。

實用性:本書既保證理論部分的完整,又配有大量習題,為教材使用提供了很大方便。此專著已被廣泛作為研究生的教材,出版和再版後均被購買一空。專著信息論基礎1983年出版,1986年被評為全國郵電院校優秀教材特等獎,1988年又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

國内第一部現代通信網理論專著——通信網理論基礎。周炯磐率先開拓中國通信網理論研究,通過十餘年主持指導“通信網的優化設計”、“ISDN交換體系結構的研究”、“寬帶ISDN基本理論與發展的研究”等一系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和國家“七五”攻關項目的研究,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完成了這部專著。

該書對七十年代以來發展的圖論、排隊論、可靠性理論和網絡優化理論進性了總結,以此為基礎構成了書中通信網理論基礎的四個方面,并把它們成功地用于分析通信系統和通信網,從而展開了通信網理論與技術的豐富内容。該書不但及時、準确地總結了當代國内外有關方面的先進成果,而且也是作者數十年來從事通信理論與技術方面研究的結晶。該書有新意,有創見,是一本系統性強、理論水平高、有實踐性和啟發性的好書。

該書的出版及時地适應了中國通信事業現代化的需要,也解決了通信網方面教學科研工作的急需。本書在正式出版之前,作為講義就已被衆多高校和科學工作者所采納,作為教材和理論參考。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院校均已指定該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正式教材。

北京郵電大學自1986年起,“信号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生、碩士生的學位課就以此書為教材,1989年起,信息工程系信息工程專業、信息科學專業、自動化專業的本科生必修課通信網基礎,選定此書作為教材。專著通信網理論基礎1991年出版,1997年獲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曆時五載,講授五遍。反複修改,不斷完善。專著信源編碼原理方于1995年脫稿并正式出版。周炯磐嚴謹的治學作風由此可見一斑。

所獲榮譽

1988年北京市高校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

1989年北京市勞動模範

1991年郵電部全國勞動模範

1995年北京市勞動模範

1986年被評為全國郵電院校優秀教材特等獎

1988年又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

1988年國家教委特等獎(《信息理論基礎》)

社會工作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

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

通信學報編委會主任

IEEE高級會員

上一篇:古倫加斯特

下一篇:永井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