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不記人過

《文言文法》中故事
《呂蒙正不記人過》出自《文言文法》。呂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對宰相的稱呼;呂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為人正直敢言。呂蒙正當衆諷刺自己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争鋒相對,甚至懷恨在心,打擊報複的态度,避免了激化矛盾。我們從呂蒙正身上,可以學到為人處事的智慧,懂得容人之過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對别人應有寬宏大度的,不計個人得失的胸懷。對“不計人過”的看法:像這樣心胸寬廣的人是一個可塑之才,不會因為與别人斤斤計較而得罪别人,使人厭惡。
    中文名:呂蒙正不記人過 外文名: 别名:《文言文法》

原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任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簾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平,悔不窮問。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複忘,故不如毋知也。且不問之何損?”時人皆服其量。

(選自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二》)

相關譯文

呂蒙正宰相不喜歡記着别人的過錯。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一位官吏在朝堂簾内指着呂蒙正說:“這小子也來參政啊?”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與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他們。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再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所有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注釋

1.呂蒙正相公:呂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對宰相的稱呼。呂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為人正直敢言。

2.過:過錯。

3.初:剛剛。

4.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5.朝士:有資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

6.于:在。

7.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8.悔不窮問:後悔沒有徹底追究。

9.窮問:徹底追究。

10.窮,窮盡,完結。

11.問,追究。

12.同列:同在朝廷中做官的同事。

13.是:這。

14.複:再。

15.佯(yáng):假裝。

16.為:作為

17.聞:聽見。

18.佯為不聞而過之,過:經過。

19.令:讓。

20.诘:追問,責問。

21.遽(jù)止之:立即制止他。

22.遽:立即、立刻,急忙。

23.止:制止。

24.故:因此,所以。

25.毋:不知道

26.之:那個人。

27.何:什麼

28.服:佩服

29.量:度量,器量。

30.猶,仍然,依舊。

文中之的含義

有朝士于簾内指之曰之:呂蒙正

不問之,何損之:朝士姓名

相關例題

1.解釋詞語。

(1)是小子亦參政耶是:(這)

(2)蒙正遽止之遽:(急忙)

2.下列句中的“之”所指的對象是誰?請用直線連接起來。

①有朝士于簾内指之曰——C.呂蒙正

②蒙正遂止之——A.同列

③不問之何損——B.朝士姓名

3.翻譯下列句子。

(1)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答: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

(2)時皆服其量。

答:當時(所有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3)其同行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答:他的同僚很憤怒,下令責問那個官員的官位和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他。

人物介紹

呂蒙正(944或946-1011),字聖功,河南洛陽人。生于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977年丁醜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後,授将作監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呂蒙正被授着作郎,入值史館。980年,拜左補阙,知制诰。八年,任參知政事。988年,拜呂蒙正為宰相。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裡。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過洛陽兩次看望呂蒙正,曾問其子中誰可為官。蒙正道:“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真乃宰相器也!”呂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歲,谥文穆,贈中書令。

宋朝宰相呂蒙正是個襟懷博大、度量如海的人。《宋史》說他“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凡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其無隐。”“時皆服其量”。

形容概括可用以下名句

1.宰相肚裡能撐船

2.大人不記小人過

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閱讀導航

閱讀導航

文章中呂蒙正不記人過,實在難能可貴。呂蒙正當衆諷刺自己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争鋒相對,甚至懷恨在心,打擊報複的态度,避免了激化矛盾。作為宰相的呂蒙正卻有“不記人過”的心胸,這樣的氣度,令人佩服,景仰。我們從呂蒙正身上,可以學到為人處事的智慧,懂得容人之過的道理。

文章主題

在日常生活中,對别人應有寬宏大度的,不計個人得失的胸懷。對“不計人過”的看法:像這樣心胸寬廣的人是一個可塑之才,不會因為與别人斤斤計較而得罪别人,使人厭惡。

文章啟示

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别人應有寬宏大度、不計個人得失,懂得容人之過的胸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