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

中國名茶
君山銀針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産于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島上,屬于黃茶類針形茶,有“金鑲、玉”之稱。君山茶舊時曾經用過黃翎毛、白毛尖等名,後來,因為它的茶芽挺直,布滿白毫,形似銀針而得名“君山銀針”。君山又名洞庭山,島上土壤肥沃,年平均氣溫溫和,年平均降水量為1340毫米,三月至九月間的相對濕度約為80%,氣候非常濕潤。每當春夏季節,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竹木叢生,生态環境十分适宜茶樹的生長。
    中文名:君山銀針 拉丁學名: 别名: 界: 亞界: 總門: 門: 亞門: 綱: 亞綱: 超目: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産地: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 所屬茶類:黃茶

簡介

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色、香、味、形俱佳,世稱“四美”。芽頭茁壯挺直,大小長短均勻,白毫完整鮮亮,芽頭色澤金黃,故名銀針,享有“金鑲玉”之美稱。

君山銀針的制作工藝非常精湛,需經過殺青、攤涼、複包、足火等八道工序,曆時三四天之久。優質的君山銀針茶在制作時特别注意殺青、包黃與烘焙的過程。

根據芽頭的肥壯程度,君山銀針可以分外特号、一号、二号三個檔次。君山銀針的質量超群,風格獨特,為黃茶之珍品。它的外形,芽頭茁壯、堅實挺直、白毫如羽,芽身金黃發亮,内質毫香鮮嫩,湯色杏黃明淨,葉底肥厚勻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變其味。

君山銀針産于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中的青螺島,色澤鮮綠,香氣高爽,滋味醇甜,湯色橙黃,是中國黃茶珍品。

曆史

君山銀針始于唐代,清朝時被列為“貢茶”。據《巴陵縣志》記載:“君山産茶嫩綠似蓮心。”“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十八斤。”“谷雨”前,知縣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白毛茶”。又據《湖南省新通志》記載:“君山茶色味似龍井,葉微寬而綠過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銀盤裡一青螺”。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白毫如羽,芽身金黃發亮,着淡黃色茸毫,葉底肥厚勻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變其味。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特點

全由芽頭制成,茶身滿布毫毛,色澤鮮亮;香氣高爽,湯色橙黃,滋味甘醇。雖久置而其味不變。沖泡時可從明

亮的杏黃色茶湯中看到根根銀針直立向上,幾番飛舞之後,團聚一起立于杯底。其采制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葉的時間隻能在清明節前後7-10天内,還規定了9種情況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風霜天、蟲傷、細瘦、彎曲、空心、茶芽開口、茶芽發紫、不合尺寸等。

君山又名洞庭山,為湖南嶽陽市君山區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年平均溫度16~17度,年降雨量為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較大,三月至九月間的相對濕度約為80%,氣候非常濕潤。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适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起源

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駕崩于九嶷山下,兩位愛妃娥皇、女英奔喪途徑洞庭,湖面飄來七十二隻青螺聚成君山,為了不讓君山島被淹,在湖底還有“定海神針”可随洞庭湖水漲退而伸縮,其後,二妃将随身所帶的茶籽播于君山,這就是君山茶的母本,也是天下黃茶正源之所在。自此君山有茶,後來人們模仿“定海神針”之形将君山茶制成針狀,取名君山銀針。

工藝及貯藏

君山銀針

工藝:

君山銀針的采摘和制作都有嚴格要求,每年隻能在“清明”前後七天到十天采摘,采摘标準為春茶的首輪嫩芽。而且還規定:“雨天不采”、“風傷不采”、“開口不采”、“發紫不采”、“空心不采”、“彎曲不采”、“蟲傷不采”等九不采。葉片的長短、寬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計算,一斤銀針茶,約需十萬五千個茶芽。因此,就是采摘能手,一個人一天也隻能采摘鮮茶200克,制作這種茶,要經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複烘、複包、焙幹等八道工序,需78個小時方可制成。

貯藏:

将石膏燒熱搗碎,鋪于箱底,上墊兩層皮紙,将茶葉用皮紙分裝成小包,放在皮紙上面,封好箱蓋。隻要注意适時更換石膏,銀針品質經久不變。

制作工序

制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複攤涼、初包、複烘、再包、焙幹等8道工序,曆時三四天之久。

君山銀針

殺青:在20°的斜鍋中進行,鍋子在鮮葉殺青前磨光打蠟,火溫掌握“先高(100~120℃)後低(80℃)”,每鍋投葉量300克左右。茶葉下鍋後,兩手輕輕撈起,由懷内向前推去,再上抛抖散,讓茶芽沿鍋下滑。動作要靈活、輕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頭彎曲、脫毫、茶色深暗。約經4~5分鐘,芽蒂萎軟清氣消失,發出茶香,減重率達30%左右,即可出鍋。

攤涼:殺青葉出鍋後,盛于小篾盤中,輕輕楊簸數次,散發熱氣,清除細末雜片。攤涼4~5分鐘,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竈上初烘,溫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鐘,至五成幹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适當,過于,初包悶黃時轉色困難,葉色仍青綠,達不到香高色黃的要求;過濕,香氣低悶,色澤發暗。

初包:初烘葉稍經攤涼,即用牛皮紙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内,放置40~48小時,謂之初包悶黃,以促使君山銀針特有色香味的形成,為君山銀針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葉不可過多或過少,太多化學變化劇烈,芽易發暗,太少色變緩慢,難以達到初包的要求。由于包悶時氧化放熱,包内溫度逐升,24小時後,可能達30℃左右,應及時翻包,以使轉色均勻。初包時間長短,與氣溫密切相關。當氣溫20C左右,約40小時,氣溫低應當延長。當芽現黃色即可松包複烘。通過初包,銀針品質風格基本形成。

複烘與攤涼:複供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蒸發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質,減緩在複包過程中某些物質的轉化。溫度50℃左右,時間約一小時,烘至八成幹即可。若初包變色不足,即烘至七成幹為宜。下烘後進行攤涼,排涼的目的與初烘後相同。

複包:方法與初包相同。曆時20小時左右。待茶芽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即為适度。

足火:足火溫度50~55℃,烘量每次約0.5公斤,倍至足幹止。加工完畢,按芽頭肥瘦、曲直、色澤亮暗進行分級。以壯實、挺直、亮黃者為上;瘦弱、彎曲、暗黃者歡之。

貯藏:将石膏燒熱搗碎,鋪于箱底,上墊兩層皮紙,将茶葉用皮紙分裝成小包,放在皮紙上面,封好箱蓋。隻要注意适時更換石膏,銀針品質經久不變。

名茶鑒賞

君山産茶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産、出名,因茶葉滿披茸毛,底色金黃,沖泡後如黃色羽毛一樣根根豎立而一度

品茶研究及鑒别方法

品茶講究:

君山銀針在沖泡技術上也與其他茶葉不同。茶杯要選用耐高溫的透明玻璃杯,杯蓋要嚴實不漏氣;沖泡用水必須是瓦壺中剛剛沸騰的開水;沖泡的速度要快,沖水時壺嘴從杯口迅速提至六、七十公分的高度;水沖滿後,要敏捷地将杯蓋蓋好,隔三分鐘後再将杯蓋揭開。待茶芽大部立于杯底時即可欣賞、聞香、品飲。

鑒别方法:

君山銀針,産于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制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清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

上一篇:劍麻

下一篇:西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