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聖路

各自的朝聖路

周國平著散文集
《各自的朝聖路》是周國平著散文集。2004年由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各自的朝聖路》是周國平前幾年發表散文的結集。關于書名,作者解釋說,一是因為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文章幾乎都是讀了那些精神朝聖者的書而發的感想;二是因為自己寫作時心中常懷想着那些隐藏在人群裡的今日的朝聖者。
    書名:各自的朝聖路 别名: 作者:周國平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 頁數:426 定價: 開本: 裝幀:平裝 ISBN:9787537826532 文學體裁:散文

内容簡介

我仿佛結識了一個個不同的朝聖者,他們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有多少條朝聖路。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每一個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隻要你自己也是一個朝聖者,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缺陷,反而是一個鼓舞。你會發現,每個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的,而隻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圖書目錄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輯朝聖的心路

苦難的精神價值

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精神生活的哲學

孤獨的價值

勇氣證明信仰

第二輯守望者語

守望的角度

被廢黜的國王

在沉默中面對

有所敬畏

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

哲學的命運

名人和明星

讀書的癖好

哲學與精神生活

都市裡的外鄉人

記住回家的路

愉快是基本标準

第三輯文學的安靜

私人寫作

小說的智慧

讀《務虛筆記》的筆記

第四輯不時髦的讀書

人不隻屬于曆史

給成人讀的童話

也生讀安徒生

臨終的蘇格拉底

《李白與杜甫》内外

回到世界名著

簡潔的力量

世上本無奇迹

第五輯愛者的反思

愛:從癡迷到依戀

婚姻反思錄

嫉妒的權利

點與面

男子漢形象

婚姻的悖論與現代的困境

關于好男人

生命中的無奈

婚姻中的愛情

人人都是孤兒

愛的反義詞

情人節

第六輯科學與人文

第七輯閑文或時文

第八輯序評無類

第九輯準學術談

第十輯并非争鳴

第十一輯自叙和訪談

第十二輯精神的故鄉

第十三輯哲學:對世界的認識

作品影響

周國平的哲理散文在當代散文界占有重要一席,其精神價值和文學水準是那些急功近利、好為人師、胡亂解讀和“感悟”生活的作坊匠們無法企及的。作為一位特立獨行的思想者,他“不時髦的讀書”觀和無功利的寫作态度,值得我們學習;他孤獨卻執著的跋涉,值得我們崇敬。

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恒》《尼采與形而上學》《憂傷的情欲》《隻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着》《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叙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其散文長于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曆程與磨難,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作品評價

真正的好書,都無一例外地真實記錄了優秀靈魂的内在生活。一本好書的誕生,就是一次心靈的朝聖,這種朝聖是作者的,也是閱讀者的。《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是我先于文集出版即已欣賞到的文章之一,也是文集中我最為喜歡的篇什。這篇文章就是周國平對閱讀史懷澤《我的青少年時代》的感想記錄,篇名即援引史懷澤的話。

周在文中寫到,“相愛的人們也隻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這種努力,互相鼓勵,而‘不需要注視别人的臉和探視别人的心靈’。”正是閱讀,引發了周國平與史懷澤思想的共鳴,以及精神上的“惺惺相惜”,并在此基礎上有了新升華和展開;“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别人的孤獨,我們内心才會對别人充滿最真摯的愛”。

作為一位散文作家,周國平是非職業的,卻是出色的。對于寫作,他主張“對自己說話”。他崇尚一種真正自由的寫作心态,相信,不為發表而寫作,是具備這種自由心态的必要條件。對時下極其流行的小散文,周國平不客氣地歸納出了其模式:小故事+小情調+小哲理。模式化的小散文是最容易寫的,也易于在大衆報刊發表,這些泛濫的小散文們都有着驚人的相似,讀了很多,卻無法給人留下确切的印象。周國平無意于此,并且“确信這種東西是有害的,它們會使讀者的感覺和理解力趨于膚淺,喪失了領悟生活實質和社會真相的能力。”因此,他“拒絕加入今日的小散文合唱”。

周國平曾說在他還狂熱鐘情尼采等大哲學家的年輕時候,他有機會,甚至幾近走上了一個學者型哲學家的道路。許是當時他正研究的尼采給他立了壞的榜樣,又或者他認為哲學的研究或者體系的建造本身就是一種回避。于是他轉身向生活。真誠是他研究一生和追求一生的課題目标。而這一轉身中究竟包含多少真誠,是不是基于天性的一種退讓和回避,隻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上一篇:姜湯

下一篇:天漿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