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譜

古琴譜

用文字記錄古琴的曲譜
古琴譜最早是用文字來記錄的,也就是文字譜。文字譜是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種記譜法。[1]我國現存唯一的文字譜是《碣石調·幽蘭》,它由六朝梁代丘明傳譜,原譜則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譜過于繁複,使用不便,經唐代琴家曹柔減化,發展成為減字譜。我國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
    中文名:古琴譜 外文名: 别名: 最早用處:文字 别稱:文字譜 類别:記譜法

古琴

曆史地位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詩經》中就記載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等。

古琴結構

古琴的樂器本身就充滿着傳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長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為平,象征着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古琴有13個徽,代表着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古琴有100多個泛音,這大概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古琴有自己的記譜方法(簡字譜),至少有1500多年的曆史。古琴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傳下來。《琴操》中記載:“伏羲作琴。”然而考察世界各民族進化的曆史,凡在野蠻的時代,均能制器作樂。

中華民族也不例外。在伏羲之時,中國社會已進入文明時期,必早已制有各種樂器。不過定名定制,始自伏羲。所以雖說作于伏羲,其實必早已有琴了。又有吳儀《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武王改為七弦,直至現在仍如之。”這種琴的制作,雖然始于伏羲,可是今日的古琴,實際上始自虞舜,完成于周武王。古人體高肢長,愈進而愈短。所以琴的長度,也日益減短。今日的古琴,長三尺六寸三分,損益它,各為徽識,裝飾以金玉的圓點,稱為徽全弦。十三徽,以指按而彈之,即十三音也。

現存記錄

今日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琴譜,又名減字譜,相傳為唐末曹柔發明,減字譜一般為四部分,上方記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内部為所彈、按弦。除此之外,減字譜還有續部、注釋,一般用來标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于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

古琴記譜

據統計,現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傳至今的曲目,這筆豐厚的遺産使古琴成為當今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一件樂器。而這都要歸切于古琴獨特的記譜法——減字譜記譜法。唐代以前,古琴的樂譜是用文字記載的,稱為文字譜,極其繁複。一個指法要用一句話記錄,一首曲子記下來往往比一篇文章還要長。鑒于這個原因,晚唐一個名叫曹柔的人發明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的基礎上,将一句話中的關鍵字摘出,每字各取簡潔的一部分,再将這幾個部分拼為一個“字”。減字譜實際上就是指法譜。

因此,唐代之後的大量琴曲都流傳到了今天,而唐代之前的琴曲大部分則失傳了。目前所知的中國最古老的一份古琴樂譜是古琴曲《碣石調·幽蘭》的譜子,相傳為南朝梁代的丘明傳譜,它也是流傳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譜,為唐朝手寫卷,原件現存于日本東京博物館。

古琴名譜

神奇秘譜

《神奇秘譜》是明太祖之子朱權編纂的古琴譜集,成書于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現存最早的琴曲專集。:書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編者從當時『琴譜數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選出來的,其中頗有一些曆史上很有影響的名作。由于古代音樂不如其它文物那樣便于保存,許多古曲不是失傳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譜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認為『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古曲是總結前人音樂創作經驗,探索傳統音樂規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據。盡管近五百年來,有上百種古譜集中保存了成千首傳曲,比較起來,還是以《神奇秘譜》中保存的古代音樂作品史料價值最高。

梅庵琴譜

《梅庵琴譜》的前身是《龍吟觀琴譜》,《龍吟觀琴譜》是古琴大師王賓魯(字燕卿)先生未完成之遺作,後經其弟子徐立孫重新整改修訂,并易其名為《梅庵琴譜》。1911年在康有為的推薦下,王賓魯被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古琴導師。所傳弟子衆多,其中徐卓(字立孫)為其入室弟子。徐立孫不但琴藝精妙,且于琴學之研究,古琴之制作,以及對音樂律學方面等都有成就。同門有邵大蘇、孫宗彭等,皆為一時之秀。

碣石調·幽蘭

《幽蘭》是至今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譜保留下來的琴曲。據傳是梁代琴家丘明所傳的一首古琴曲,現收錄在《神奇秘譜》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記譜年代大約在武則天時期(684-714),是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原譜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調名“碣石調”,故又名《碣石調·幽蘭》,原曲名後注明:“一名《猗蘭》”,所以有人認為《猗蘭操》即《幽蘭》。

吳文光于1979年據《古逸叢書》所刊唐人手抄卷子本文字譜打譜。樂曲共分四段,旋律越出五聲音階範式,别具一番意趣。

據蔡邕的《琴操》記載:孔子周遊列國,卻得不到諸侯的賞識,在從衛國返回晉國途中,見幽谷中茂盛的芳蘭與雜草為伍,觸發懷才不遇之情感,遂寫下這首琴曲,但是否真為孔子所作,頗令人懷疑。

該曲最初是民歌,叫《隴西行》,後來用它唱曹操的詩《碣石篇》,就改叫《碣石調》,再後又用《幽蘭》詩來填配它,便稱為《碣石調·幽蘭》。《南齊書·樂志》記載:“《褐石》,魏武帝辭,晉以為《碣石舞》,其歌四章。”現存琴譜也分四段,與《碣石調》原有四解相同。《幽蘭》最早是“楚調”中的著名歌曲。

其他著名琴譜

《松弦館琴譜》

《蕉庵琴譜》

《抄本琴譜》

《雍門琴譜》

《五知齋琴譜》

《琴香堂琴譜》

《澄鑒堂琴譜》

《自遠堂琴譜》

《存古堂琴譜》

《枯木禅琴譜》

《蘭田館琴譜》

《春草堂琴譜》

《大還閣琴譜》

《五鶴軒琴譜》

《天聞閣琴譜》

(注:世界最長古琴譜《高山流水》展出的《高山流水》卷長30米、寬45厘米,内含古琴名曲《高山》和《流水》,共計九阕。)

琴譜分類

古今中外的音樂譜種類很多,最簡單而粗略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種是以表達音階高低節奏快慢為主的“音階譜”,例如 中國的工尺譜,西洋的五線譜等;另一種是以表達樂器的演奏技巧為主的“手法譜”,古琴譜就屬于這一類。

文字譜

自有古琴以來,在琴譜出現之前,學琴都是靠師徒之間口授心傳,一句一句,一曲一曲的傳授,由于指法随着古琴的技法發展而逐漸複雜,漢代開始有彈琴手法的名稱記載,這些手法又稱為指法。為了方便記憶,彈琴人便将指法用文字記下來。其後又把整首琴曲每一個指法用在哪一條弦的哪一個徽位的彈琴方法詳細記錄下來,并将琴曲的調名記下,便成為琴譜。當時稱為“琴叙譜”,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就是現存唯一文字譜例。從漢末有指法記載發展到隋末文字譜成熟,中間不少于五百年。

文字譜雖然可以将琴曲的彈奏方法記錄下來,但是由于記叙冗長,一句琴曲動辄就要兩、三行文字,記錄一首琴曲花上很多篇幅,不便于記錄與學習。所以在文字譜出現之後,曆代彈琴人覺得有進一步改良的必要,彈琴人就朝着兩方面嘗試:一方面是嘗試用更簡單的符号表示指法,以容易上手;另一方面是将文字譜簡化,以免篇幅冗長,閱讀困難,影響學習。結果是符号代替不了文字,文字譜經過數百年的演化,慢慢發展成為減字譜。

符号譜

最典型的符号譜要算是隋代僧人馮智辯(約公元613~618年前後)的《手用指法仿佛》了。《手用指法仿佛》包含有文字以及很多符号,這些符号有些類似印度梵文,也有一個八卦符号,有學者認為其中還包括了漢代的“聲曲折”譜符。篇末還記有文字:“大隋内道場僧馮智辯法師之所制也,不受師所,必可斟酌,非為指南,此本大貴,幸勿慢傳。”可見前人對于一套認為可用之指法譜号,與今人一樣,都懷着盡快推廣,以便琴人之心情。這套指法符号,傳到日本後得以保存下來,可惜它與很多其它不同記譜方案一樣,不能廣為流傳,成為通用的記譜法。

減字譜

今天通用的古琴譜叫減字譜,又叫指法譜或手勢譜,它是由文字譜演變而來。由于古琴的指法繁多而複雜,根據近代琴家顧梅羹和查阜西兩位統計,古今指法名稱有1,036個,減字有1,393個,有名稱無減字的有123個,有減字無名稱的有34個,加起來指法名稱共有1,159個,減字就共有1,070個。因此學琴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和記憶指法。。(摘錄自《從《愔愔室琴譜》談古琴記譜法的承傳》)

發展曆程

曆史上曾經有過多少記譜方法出現過,至今已難以考證,從僧智辯的例子來看,我們就可以推想到有心人實在很多,但由于古琴指法技巧實在很複雜,要設計一套簡單又通用的記譜法并不容易,最後還是在長期的經驗中,找出了一套将文字譜的用字簡化,再進一步将指法名稱化成部首,依讀譜的規律從新組合為古琴專用的“譜字”,便成為後來的“減字譜”。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五《字譜》記載了古琴譜的發展情況:“制譜始于雍門周、張敷,因而别譜不行于後代。趙耶利出譜兩帙,名參古今,尋者易知;先賢制作,意取周備,然其文極繁,動越兩行,未成一句;後曹柔作減字法,尤為易曉也。”

這裡标出了發明文字譜的是趙耶利(隋末人);發明減字譜的是曹柔(唐末人),其實無論文字譜或減字譜都不可能是一人一時創作出來,他們應該是一個集大成或整理與規範的代表性人物,由簡字譜在長期演化過程期中出現了不同的設計,經過不斷的改良與規範。例如明初《神奇秘譜》上卷《太古神品》的琴曲,據編者朱權說是出于“隋宮”,所以其記譜法是最遲也是唐代早期的減字譜式,中間有很多還夾雜着文字譜的叙述方式,又如《太音大全集》就記錄了陳拙的字譜與其它記譜法的分别;故減字譜最早各家可能各有體系,既有個人創作,也有集體智能,可以證明從文字譜到減字譜是在曆代琴人的努力中漸變而成的。

至于發展為今天通用的簡字譜最早的譜例,要算是南宋姜夔的自制曲《古怨》了,此曲還是姜夔自寫、自刻的譜,可以反映南宋時候的琴譜特點,故此從隋末文字譜成熟發展要到南宋減自譜定型,期間又經曆了不下五百年。所以琴譜的譜字,就像中國的文字一樣,是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而成的。

上一篇:民族樂器

下一篇:北京興華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