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島

古拉格群島

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創作長篇紀實文學
《古拉格群島》(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全稱是《古拉格群島,1918—1956,文藝性調查初探》,是由蘇聯作家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該書創作于1962年至1973年間,于1973年首次出版。本書以“群島居民”的苦難經曆為線索,同時穿插了蘇聯勞改制度發展史中的大量資料,結構宏大,卷帙浩繁,充分顯示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駕馭寫作的才華。書中既有激昂的控訴、憤怒的呐喊,也有尖銳的嘲諷、深切的訴說,是一部深刻理解蘇聯政治體制的重要的參考著作。[1]
    書名:古拉格群島 别名: 作者: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外文名: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創作年代:1962年至1973年 文學體裁:長篇紀實文學

内容概要

《古拉格群島》是一部描寫蘇聯勞改營情況的著作,其内容涉及蘇聯1917年十月革命後約40年間的人和事。全書140萬字,共分七個部分。第一、二部分主要描寫逮捕進勞改營的各種犯人。在“監獄工業”标題下看到,一次次大逮捕象“水流”一樣把人輸送到各地的勞改營。在逮捕的水流中,有屬于某個階級、階層、黨派、宗教教派的成員,有反抗餘糧征集制的農民,某些犯了過錯的少數民族,有在德軍占領下生活過的或給德軍做過事的公民,有當過俘虜的軍職人員、大退卻過程中的軍官和士兵,等等。電車女司機深夜回家,從陷住的卡車旁走過,原來卡車裝滿屍體,手和腳從防水布下露了出來,于是她被記下姓名,第二天被捕了,罪名反蘇宣傳,判刑10年。自來水工人每當播送沒完沒了的給斯大林緻敬信時總關上自家喇叭,鄰居告了密,罪名社會危險分子,判刑8年。一個有6個子女的農民,拚死幹活,掙得一顆勳章,授勳時他說:“能給我一普特面粉來頂這個勳章多好”,于是他全家被流放了。書中說:“逮捕象流行病一樣逐街挨戶地蔓延……如果你明天注定要招認你糾集了一個圖謀在本市自來水中放毒的地下小組,而今天我曾在街上握過你的手,那就是說我的命運也注定了。”

圖書目錄

第一部 監獄工業

第一章 逮捕

第二章 我國“下水管道”的曆史

第三章 偵查

第四章 藍滾邊

第五章 最初的監室——最初的愛

第六章 那個春天

第七章 在機器間

第八章 襁褓中的法律

第九章 法律在壯大

第十章 法律成熟了

第十一章 處以“最高措施”

第十二章 監禁

第二部 永恒的運動

第一章 群島之舟

第二章 群島之港

第三章 囚徒運輸隊

第四章 從島嶼到島嶼

第三部 勞動消滅營

第一章 阿芙樂爾的手指

第二章 群島露出海面

第三章 群島病竈的擴散

第四章 群島在硬結

第五章 群島的根基

第六章 “拉來法西斯啦!”

第七章 土著的生活

第八章 勞改營裡的婦女

第九章 雜役

第十章 政治犯的替身

第十一 章思想純正分子

第十二章 “砰砰砰……”

第十三章 再剝下一層皮!

第十四章 改變命運

第十五章 懲隔室,強管棚,強管區

第十六章 社會親近分子

第十七章 娃娃犯人

第十八章 古拉格的缪斯

第十九章 澤克民族

第二十章 狗的職務

第二十一章 營旁世界

第二十二章 我們在建設

第四部 靈魂與鐵絲網

第一章 向上

第二章 還是敗壞?

第三章 戴着籠口的自由

第四章 幾個人的命運

第五部 苦役刑

第一章 在劫難逃

第二章 革命的微風

第三章 鎖鍊,還是鎖鍊……

第四章 怎麼會忍受?

第五章 鐵闆下的詩篇,岩石下的真理

第六章 堅定的逃跑者

第七章 一隻小白貓

第八章 靠意志逃跑與靠技術逃跑

第九章 拿沖鋒槍的孩子們

第十章 營區的土地在燃燒

第十一章 摸索前進,扯斷鎖鍊

第十二章 肯吉爾營四十天

第六部 流放

第一章 自由初期的流放

第二章 農瘟

第三章 流放地日趨“茂密”

第四章 放逐各族人民

第五章 刑滿之後

第六章 流刑犯的幸福生活

第七章 出獄後的囚犯

第七部 斯大林死後

第一章 事到如今,左右為難

第二章 統治者易人,群島依然在

第三章 今天的法律

作者簡介

亞曆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中國大陸譯作索爾仁尼琴,台灣譯作索忍尼辛,港澳譯作索贊尼辛(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拉丁化: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蘇聯—俄羅斯的傑出作家,蘇聯時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之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在文學、曆史學、語言學等許多領域有較大成就。

創作背景

“古拉格”是由俄語中的ГУЛАГ音譯而來的,而俄語的ГУЛАГ是一個縮寫詞,全稱是“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譯成漢語意思是“勞動勞改營總管理局”,一些中國學者簡單地将它稱為“集中營”。這種集中營主要是用來關押政治犯人的,讓他們在這裡接受“勞動改造與教養”。

追溯古拉格的曆史,它産生于20個世紀二十年代初期。1923年,在索洛維茨基群島上建立了第一個特别勞改營,用來關押那些反對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蘇維埃政權為敵的政治犯、不同政見者,其中包括社會革命黨人、孟什維克及宗教界人士。自此之後,這種古拉格的模式在全蘇各地越建越多,1935年已有14所,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已達85所。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許多犯人帶罪上了前線,到1945年二戰結束時,古拉格的數量減少了30所,隻剩下58所。但到1947年又升到了70所。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夜,古拉格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全國共有170所,遍布各個地區和角落,織成了一張大網,罩在蘇聯的版圖了。同時在1948-1953年期間,蘇聯内務部還建立了12個殘酷監獄制度的政治犯特别集中營。1954年,斯大林去世之後,極權統治結束,很多被平反,離開了集中營,古拉格的數量一下子減少了102所,隻剩下68所。

作品鑒賞

逮捕是進入古拉格群島的唯一途徑,而刑訊則是保證群島逐漸壯大的基礎,也就是說,無論是否有罪,隻要你進入了古拉格,那麼總會有一個“合适”的罪名在等着你。作者把沙皇和蘇維埃時期的偵查作比較,說明舊的時代過去了,但是舊時代的刑罰在二十世紀依然存在,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本書的内容提要的第三章,開篇便是“誰能想到二十世紀會有刑訊?”不難想象,在人類文明日益發展的時代,怎會有比彼得大帝時期的野蠻行為還要野蠻和殘忍的審訊方法?為了将這些無辜的人們關進勞改營,契卡人員要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迫使“犯人”承認自己頭上莫須有的罪名,作者在書中列舉了31種刑訊方法,如心理方法、肉體方法、熬鷹、穿和平衣、偵查員車輪戰、臭蟲隔離室、利用親人的感情等,對人的精神和肉體上進行折磨,手段極其殘忍,作者說道,“遊手好閑、飽食終日、毫無人性的人們有什麼東西發明不出來呢?”在如此殘酷的刑訊下,契卡人員最後終會得到他們需要的口供。

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法律”這一名詞時就說,“它不同于地球上一切稱為‘法律’的東西”,它具有“回溯效力”,并能夠“預見到将來”,對作僞證者“關懷備至”,作家以近乎寫實的手法,将斯大林時期大規模的肅反運動和大清洗運動、個人崇拜等真實的社會政治生活現狀叙述出來,将極權統治下蘇聯人民沒有自由、法律遭到嚴重裹讀和踐踏、人們生活在恐懼之中的現實揭露出來,表達了作家對斯大林政治體制的鞭撻和對人性的拷問。

作品影響

這部巨著的出現,為作家帶來了極端的非議和“噩運”,也帶來了榮譽和轟動。1973年底,作品在巴黎出版,而後轟動世界文壇,全球售出3000多萬冊,該書的出版,使蘇聯政權受到了極大打擊,也成為當時蘇聯政府将索爾仁尼琴驅逐出境的重要原因。

《古拉格群島》出版後在世界範圍的政治界、文學界均産生了較大影響,讓索爾仁尼琴這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作家成為俄羅斯文學史上與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論的人物之一。

上一篇:山馬蹄

下一篇:小白菜炖豆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