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學家

博物學家

對博通自然科學的專家的尊稱
博物,通曉衆物之謂也。《辭海》裡說,博物指“能辨識許多事物”。現代漢語詞典對博物的解釋是,“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統稱”。相應地,博物學家指“對博通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的專家的尊稱”。翻開自然科學史,著名的博物學家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的亞裡士多德,文藝複興時期的達·芬奇、近代的達爾文,以及中國戰國時期的墨子、北宋的沈括,明代的宋應星等等。
    中文名:博物學家 外文名: 适用領域:自然科學 所屬學科:

簡介

博物學 natural history 也稱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是叙述自然即動物、植物和礦物的種類、分布、性質和生态等最古學科之一。近世以來,博物學一詞往往是與具有物理學意義的自然哲學(natural history)相對立的.由于以統一研究生命現象的概念的加強為背景,生物學及其新的分支學科不斷發展,因此,19世紀後半期以來,博物學的綜合性的意義已逐漸減弱,及至本世紀博物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就很少使用了。此外,natu-ral history一詞,也常以動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animal)、人口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of popula-tion)等意義廣泛使用。

代表人物

達·芬奇

達·芬奇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認為知識起源于實踐,隻有從實踐出發,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這一方法,後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展,并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在天文學上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等等。還在數學領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可以說,達·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每一部門,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發展的學者。

達爾文

達爾文本人首先是個博物學家,他的學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生物變異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基礎上的。在達爾文主義日食時期,接受自然選擇學說的也主要是一部分追随達爾文研究生物變異和地理分布的博物學家。他們在野外親眼看到了生物對環境的奇妙适應性,這是無法用随機的躍變或定向的直生說來解釋的。對許多适應性現象,既可以用用進廢退也可以用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但是有某些适應性現象,則隻有用自然選擇來解釋才顯得合理。

林奈

瑞典博物學家,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生于瑞典斯莫蘭省的羅斯胡爾特村,1778年1月10日卒于烏普薩拉。在荷蘭時他将所着的《自然系統》一書的手稿,基本上是一個動、植、礦物的名素,其著名的“植物24綱系”即首次發表在這裡。他所提出的分類系統雖屬人為分類系統,與自然分類系統相距甚遠,但因便于檢索,故深受當時學界歡迎,他也由此聲譽大振。他的重要着作《植物種志》始作于1746年,曆6年始告完,于1753年出版;該書奠定了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基礎,首次對動物分類采用“雙名法”,成為近代動物分類學的起點。他将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栖、魚、昆蟲及蠕蟲等6綱;界下設綱、目、屬、種4個階元(尚無“門”及“科”級階元)。他一生的最大貢獻是确立了生物分類的雙名法(見分類學),而且鑒定并命名了數以萬計的動、植物物種,結束了動、植物分類命名的混亂局面。大大促進了科學分類學的發展。

托馬斯·赫胥黎

英國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進化論最傑出的代表,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1825年7月16日出生在英國一個教師的家庭。自學考進了醫學院。1845年,赫胥黎在倫敦大學獲得了醫學學位。畢業後,他曾作為随船的外科醫生去澳大利亞旅行。赫胥黎酷愛博物學,并堅信隻有事實才可以作為說明問題的證據。1859年11月3日,達爾文的科學名着《物種起源》出版了。在這場大論戰中支持達爾文的人處于少數。為了有力地反擊教會反動勢力的圍攻,捍衛進化論思想的純潔性。

布封

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18世紀時期法國最著名的博物學家、作家。1707年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爾城,貴族家庭出身,父親曾為州議會法官。他原名喬治·;路易·;勒克萊克,因繼承關系,改姓德·;布封。布封在少年時期就愛好自然科學,特别是數學。1728年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後,又學了兩年醫學。1730年,他結識一位年輕的英國公爵,一起遊曆了法國南方、瑞士和意大利。在這位英國公爵的家庭教師、德國學者辛克曼的影響下,刻苦研究博物學。26歲時,布封進入法國科學院任助理研究員,曾發表過有關森林學的報告,還翻譯了英國學者的植物學論著和牛頓的《微積分術》。1739年,布封被任命為皇家花園總管,直到逝世。布封任總管後,除了擴建皇家花園外,還建立了“法國禦花園及博物研究室通訊員”的組織,吸引了國内外許多著名專家

鄭樵

南宋史學家、博物學家鄭樵。字漁仲,世稱“夾先生”。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生于北宋崇甯三年,卒于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他不應科舉,居夾山(即東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餘年刻苦學習,博通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他提倡實學,注重實踐,富于科學精神。

影響

隻要翻開自然科學史,無數博物學家的名字閃閃發光:從古希臘的亞裡士多德、《自然史》的作者普林尼,到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華萊士,從《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到多次來中國演講的黑猩猩專家珍妮·古道爾,還有當前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威爾遜,他的《螞蟻》曾奪得普利策獎,中國人熟悉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梭羅、利奧波德、卡遜等。

中國也有優秀而發達的博物傳統,像大家都知道的郦道元、沈括、徐霞客,還有近代的竺可桢,都是博物學大家。從家門口開始的博物學中國當前的中小學、大學教育,卻沒有提供足夠的博物學理論和實踐,許多研究生五谷不分,可能對植物動物的名字倒背如流,但一到實際,就“名”與“實”對不上。這跟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是很有距離的。因此,我們現在需要繼承傳統博物學的一些方面,去掉其中個别獵奇、占有、掠奪的成分,充分考慮當代社會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要,呼籲一種“新博物學”,追求人與自然一體化,需要人的情感滲透,建立人與自然的新對話。對于普通大衆來說:博物學“門檻”很低,甚至沒有門檻,人人都可以嘗試。理解、運用、參與科學,它是人人可及的科學,一種“地方性知識”,可以從你的居家、小區、街道、學校、公園、野外等熟悉的環境開始,用嶄新的眼光來認識周圍的植物、動物、礦物等等,人人可以實踐,人人可以接觸,人人可以做出貢獻,人人可以提出問題,人人都能做科學家。觀察植物簡單而有趣博物學是一種實踐的學問,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紙面上,必須親自嘗試。

上一篇:垂直同步

下一篇:對角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