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解體

南斯拉夫解體

南斯拉夫國家分解
南斯拉夫解體是指一系列的沖突和政治動蕩使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的過程,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境内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中文名:南斯拉夫解體 外文名:The disintegration of Yugoslavia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其一:斯洛文尼亞 其二:克羅地亞 其三:波斯尼亞

事件背景

曆史因素

最重要的促使南斯拉夫民族關系不和的因素是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于二戰期間由克羅地亞獨立國所發起的内戰和種族滅絕;好高骛遠的大塞爾維亞的想法;以及巴爾幹半島的泛斯拉夫主義思想。

在二戰之前,主要的緊張是由于南斯拉夫王國多樣的民族以及在人口上占據優勢的塞爾維亞人的統治。關系的緊張源于雙方對新國家的構想完全不同。克羅地亞人希望建立一個聯邦制國家,他們将獲得比奧匈帝國時期更多的自治權。在奧匈帝國時期,克羅地亞人隻在教育、法律、宗教和45%的稅收上享有自治權 。塞爾維亞人則傾向認為新國家上是塞爾維亞的盟國獎勵其在一戰中做出的貢獻,并且隻是塞爾維亞王國的領土擴大而已。

兩個民族之間的緊張狀态經常引發公開沖突,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國家安全機構在選舉期間進行幹涉活動并暗殺聯邦議會中的克羅地亞人政治領袖,如斯捷潘·拉迪奇,他反對塞爾維亞人君主的專制。并且還暗殺主張保護人權的人士,淡化知識份子的異見,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之下,激進派反對組織烏斯塔沙創建了。

在二戰期間,軸心國侵略了南斯拉夫,并建立了名為克羅地亞獨立國的傀儡國。克羅地亞獨立國的領土包括了今天的克羅地亞和波黑,軸心國還指派烏斯塔沙人士擔任克羅地亞獨立國的領導人。

烏斯塔沙認為塞爾維亞少數民族是塞爾維亞擴張政策的第五縱隊,并實施了迫害塞爾維亞人的政策。在烏斯塔沙的計劃中,三分之一的塞爾維亞人将被殺害,三分之一将被驅逐,剩下的三分之一将強制他們信仰天主教并和克羅地亞人同化。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米蘭·内迪奇被軸心國派為塞爾維亞人傀儡國家的領導人,他招募塞爾維亞人加入蓋世太保和塞爾維亞義工隊。共産黨組織了反法西斯的遊擊隊,并最終擊敗法西斯,建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南斯拉夫官方在戰後估計在二戰中南斯拉夫有1,704,000犧牲。在1980年代,曆史學家Vladimir Žerjavić和Bogoljub Kočović認為,實際犧牲人士約有100萬,其中有330,000–390,000名塞爾維亞人是在克羅地亞及波斯尼亞犧牲的。

在新的南斯拉夫,仍然有分權派和集權派的對立,主要是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要求更多的自治權,而塞爾維亞人則多是集權派。并且發生過要求更多自治權的示威活動(如克羅地亞之春),但遭到了鎮壓。1974年憲法是對維持聯邦架構和确認民族權力的嘗試。

國際環境

南斯拉夫曾是一個區域性的經濟強國,并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從1960年到1980年期間,南斯拉夫的國内生産總值(GDP)以年均6.1%的速度增長。南斯拉夫的醫療系統是免費的,識字率達到了91%,并且預期壽命達到了72歲。然而在經曆了西方經濟體對南斯拉夫十年的援助和五年的解體、戰争、抵制和禁運後,南斯拉夫經濟崩潰了。

南斯拉夫是一個獨特的國家,其中東方陣營和西方陣營國家之間維持了平衡。南斯拉夫的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是77國集團的創始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南斯拉夫扮演了西方國家和蘇聯之間緩沖國的角色,也使得蘇聯無法在地中海擁有據點。

然而,在鐵托去世之後,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掌權,蘇聯實施了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西方國家認為蘇聯已經足夠安全,南斯拉夫不再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雖然南斯拉夫維持了不結盟政策并和歐洲共同體及美國都有着貿易往來,雷根政府曾就南斯拉夫的經濟狀況制作過一份機密報告,1984年國家安全決策指引中有“美國對南斯拉夫政策”(NSDD 133)一節,在1990年解密的版本中(NSDD 54),記載了1982年以來美國對東歐的政策。其中記載有“努力擴大和推動和平演變”以推翻東歐的共産黨和共産黨政權,使東歐重新回到市場經濟。

1973年石油危機加上和西方國家的貿易障礙,嚴重阻礙了南斯拉夫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南斯拉夫參加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并從其獲得貸款。南斯拉夫也因此拖欠了IMF大量債務,作為獲得貸款的條件,IMF要求南斯拉夫實現市場自由化。至1981年,南斯拉夫已經有19.9億美元的外債。另外,南斯拉夫在1980年有100萬的失業人口。南斯拉夫國内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北部較發達地區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份被用來補貼南部欠發達的地區,而南斯拉夫的經濟危機加劇了這個問題,也引發了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的不滿。在1979年到1985年期間,南斯拉夫人的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了25%。1988年,南斯拉夫僑民從海外寄往南斯拉夫的彙款達4.5億美元,1989年這一數字達6.2億美元,占當時世界總量的19%以上。

國内環境

體制問題

聯邦體制使得各共和國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共産黨希望通過支持民族自決來開始減弱聯邦體制的控制權。在1974年憲法制定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獲得了大量自治權。這引發了塞爾維亞的恐懼,并且還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産生影響。大部份塞爾維亞人都視科索沃為“民族的搖籃”,并且不能接受失去科索沃。而聯邦對欠發達地區的補貼,也引發較發達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不滿。在鐵托去世之後,南斯拉夫實施了主席團集體領導制度,國家領導人由各共和國的總統輪流擔任,導緻權力真空的出現。

在1989年,塞爾維亞紀念科索沃戰役600周年時,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曾在20萬塞爾維亞人面前進行演講,演講中提到了塞爾維亞偉大的曆史。米洛舍維奇還認為聯邦制度無能,要求建設集權的政府。他還認為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正試圖謀求獨立,并認為這是不能接受的。斯洛文尼亞在1991年宣布獨立,并爆發了十日戰争,斯洛文尼亞獲勝。而克羅地亞也宣布獨立。南斯拉夫開始解體。

憲法争論和民族主義

在1974年,南斯拉夫通過了新憲法。1974年憲法規定,南斯拉夫設立聯邦主席團,

聯邦主席團由八人組成,分别來自南斯拉夫的六個共和國和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和伏伊伏丁那社會主義自治省。

自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于1945年成立以來,塞爾維亞就包括了這兩個自治省。1974年憲法大幅增加了自治省的權力,自治省獲得了幾乎和各共和國一樣的自治權,這削弱了塞爾維亞對自治省的影響力。而在聯邦主席團中,兩個自治省也并不是總和塞爾維亞步調一緻。這在塞爾維亞國内引發了反感,一些民族主義知識分子認為塞爾維亞被分裂了。

鐵托之死

在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在1980年5月4日去世後,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就日益緊張。西方觀察家和許多南斯拉夫人都認為,鐵托的逝世削弱了該國的凝聚力。1986年,塞爾維亞科學與藝術學會(SANU)發表了塞爾維亞在南斯拉夫地位備忘錄,反對塞爾維亞中央政府權力削弱,這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在塞爾維亞的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塞爾維亞人和科索沃的關系日益緊張。在1980年代,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要求獲得共和國的地位,這将使得科索沃和其他共和國一樣,有退出聯邦的權利。對塞爾維亞人來說,科索沃若脫離塞爾維亞成為聯邦的構成共和國,将會切斷塞爾維亞在曆史、民族和文化方面與科索沃的聯系。若科索沃退出聯邦,這種喪失感将更加強烈。

民族主義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1987年,為了減輕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對阿爾巴尼亞人主導的科索沃省政府的抗議運動,

塞爾維亞的共産主義領導者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被調職前往科索沃。米洛舍維奇曾是堅定的共産主義支持者,曾非難所有的民族主義都是叛變的行為。米洛舍維奇還曾批評主張南斯拉夫被克羅地亞人掌控、塞爾維亞人被壓制的塞爾維亞在南斯拉夫地位備忘錄,聲稱“這除了宣傳黑暗的民族主義以外什麼都不是”。然而,科索沃的自治權在塞爾維亞常被嫌惡,米洛舍維奇為了利用這種狀況獲得支持,放棄了之前作為傳統共産主義者在科索沃問題上的中立立場。米洛舍維奇對塞爾維亞人承諾“阿爾巴尼亞人對塞爾維亞人的迫害應該停止”。米洛舍維奇還批評塞爾維亞及南斯拉夫的保守派共産主義領導人,要求縮小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權。這些行為使得米洛舍維奇獲得了塞爾維亞人很高的支持,米洛舍維奇獲得了塞爾維亞領導人的地位。米洛舍維奇和他的支持者采取了要求奪回塞爾維亞在南斯拉夫框架内失去的力量的攻擊性民族主義政策,承諾保護塞爾維亞和塞爾維亞人。在1988年的集會上,米洛舍維奇關于南斯拉夫中塞爾維亞被置于的立場,明确的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不論是在祖國還是異國,塞爾維亞的敵人正團結起來挑戰我們。讓我們告訴他們,‘我們并不恐懼’、‘我們不辭一戰’!——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1988年11月19日

而在另一個場合,米洛舍維奇還做出了這樣的發言。

我們塞爾維亞人為了維護塞爾維亞的利益将采取所有形式的行動,不論合憲或違憲,不論合法或違法,不論遵從黨則或不遵從。——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反官僚主義革命

随後在塞爾維亞和黑山發生的一系列被稱為“反官僚主義革命”的叛亂,

米洛舍維奇及米洛舍維奇在夫伊伏丁那、科索沃、黑山都掌控了權力。

作為對這些事件的回應,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礦工組織了罷工,要求恢複自治權。這引發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在科索沃全省展開沖突。在1980年代,科索沃77%的人口是阿爾巴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已是科索沃的多數族群。科索沃地區塞爾維亞人比例的下降持續了一個世紀,這是阿爾巴尼亞人在二戰期間進行的種族清洗的結果。1999年,塞爾維亞人隻占科索沃人口的10%。然而,對此也存在争議,例如曆史學界Misha Glenny在他的着作《巴爾幹人》中就認為,塞爾維亞人離開科索沃不隻是因為迫害,也有經濟上的原因。此外,阿爾巴尼亞人的出生率也比塞爾維亞人更高。

同時,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支持阿爾巴尼亞人礦工的抗議行為。斯洛文尼亞的國營報紙刊出了将米洛舍維奇和意大利的法西斯獨裁者貝尼托·墨索裡尼相比較的文章。米洛舍維奇認為這些批判沒有根據,批評“這是在煽動對塞爾維亞的恐懼”。米洛舍維奇支配下的塞爾維亞國營媒體則稱這是在煽動斯洛文尼亞和科索沃的分離主義,以此作為對斯洛文尼亞的回應。罷工行為進一步升級為大規模遊行,要求科索沃升級為第七個共和國。這激怒了塞爾維亞統治當局,他們繼續使用警察部隊鎮壓示威。後來,塞爾維亞人控制的主席團更派出南斯拉夫聯邦軍隊鎮壓示威。

塞爾維亞控制聯邦主席團

1989年2月,科索沃代表,阿爾巴尼亞人阿塞姆·弗拉西被解職,

其職務被米洛舍維奇的支持者取代。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發起了要求恢複弗拉西地位的抗議行動,弗拉西也支持這些抗議行動。對此,米洛舍維奇的支持者認為這是針對塞爾維亞和南斯拉夫的反動革命,向南斯拉夫政府武力鎮壓阿爾巴尼亞人的抗議行動。如同米洛舍維奇的計劃,在貝爾格萊德的南斯拉夫議會外,支持米洛舍維奇的塞爾維亞人舉行了抗議行動。這場抗議行動要求南斯拉夫進入科索沃,保護塞爾維亞人并鎮壓阿爾巴尼亞人的抗議行動。南斯拉夫大統領評議會的斯洛文尼亞代表米蘭·庫昌反對塞爾維亞人的要求,離開貝爾格萊德,公開支持要求恢複弗拉西地位的阿爾巴尼亞人抗議運動。據1995年播出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南斯拉夫之死”,1989年,庫昌對塞爾維亞和其的兩個自治省,以及黑山的米洛舍維奇發起的“反官僚主義革命”的成功抱有不安,并指出若不能停止這一趨勢在科索沃的進展,庫昌所統治的小國将會成為米洛舍維奇支持者的下一個目标。塞爾維亞的國營電視台批判庫昌是分離主義者、叛徒、科索沃分離主義的支持者。

在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人組織的要求介入科索沃的抗議行動仍在繼續。米洛舍維奇在和聯邦主席團的塞爾維亞代表佩塔爾·古拉查尼讨論科索沃問題時,要求他不得中止抗議運動。也因此米洛舍維奇成功塑造要求鎮壓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運動的米洛舍維奇一方獲得了衆多支持的形象,也有給其他主席團成員施壓的目的。塞爾維亞議會的議長,米洛舍維奇的強力盟友博裡薩夫·約維奇在和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主席,波黑代表拉伊夫·迪茲達雷維奇會談時要求南斯拉夫聯邦政府服從塞爾維亞的要求。迪茲達雷維奇在和約維奇會談時指出“是你們(塞爾維亞人政治家)組織示威,你們要控制事态。”。約維奇否定他和抗議行動有關。迪茲達雷維奇試圖通過和抗議運動的參加者以穩定事态。他宣揚南斯拉夫的統一。迪茲達雷維奇做出了如下的演講:

我們的父輩們為了南斯拉夫的建國而付出了生命。我們不能走上民族對立的道路。我們要堅持兄弟友愛和統一的道路。——拉伊夫·迪茲達雷維奇、1989年

這則聲明雖然使迪茲達雷維奇獲得了很多贊揚,但塞爾維亞人的抗議運動仍在繼續。約維奇對塞爾維亞人進行了熱情的煽動,并聲稱米洛舍維奇将會來到抗議運動的現場對抗議進行支持。米洛舍維奇抵達抗議現場之後,贊揚了抗議者,并聲稱塞爾維亞人對抗舊有的官憲的戰争正在逐漸取得勝利。在群衆中間發出了“逮捕弗拉西!”的聲音。米洛舍維奇雖然可能沒有聽見這些聲音,但是他對民衆表示不論是誰,隻要阻礙南斯拉夫統一的人都應該被逮捕并接受處罰。翌日,黨評議會接受了塞爾維亞的要求,南斯拉夫軍隊被派往科索沃,弗拉西被逮捕。

弗拉西被逮捕之後,支持米洛舍維奇并曾參加要求解職弗拉西抗議的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試圖前往斯洛文尼亞,并組織名為“真相集會”的活動,批評庫昌是南斯拉夫的叛徒,要求他下台。塞爾維亞人抗議者試圖乘坐列車進入斯洛文尼亞,但克羅地亞封鎖了國境,抗議者遭到了阻攔。

獨立戰争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在1990年大幅減小了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權,

并安排自己的支持者掌控這兩個自治省。米洛舍維奇還在科索沃導入塞爾維亞的教育系統,阿爾巴尼亞人拒絕這一行為,設立了自己的教育系統。此外,許多阿爾巴尼亞人都被解雇,阿爾巴尼亞語的報紙和電視也被禁止。1991年9月,科索沃的影子議會實施了關于科索沃是否獨立的公民投票。雖然塞爾維亞人治安部隊對投票百般阻撓,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投票率還是達到了90%,其中98%支持科索沃獨立。而塞爾維亞政府則聲稱投票無效。1996年4月22日,被稱為科索沃解放軍的武裝組織和塞爾維亞治安部隊在多地發生沖突。自此之後,武裝沖突日益升級。1999年1月15日,發生了拉查克大屠殺事件,這起事件是由米洛舍維奇及塞爾維亞軍隊所策劃實行的。事件曝光之後,西方各國和聯合國安理會都對南斯拉夫進行指責。随後雙方開始進行和談,阿爾巴尼亞人代表雖然接受了和平協定,塞爾維亞卻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北約随即于1999年3月24日開始對南聯盟進行空襲,空襲一直持續到6月11日。米洛舍維奇後接受了維和部隊進駐科索沃的條件。随後,科索沃維和部隊(KFOR)進駐科索沃。科索沃戰争宣告結束。

最終解體

1992年4月28日,塞爾維亞和黑山這兩個留在前南斯拉夫的國家宣布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改名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聯合國于1992年9月22日阻止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承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南斯拉夫直到2000年11月1日才重新加入聯合國。2003年2月4日,該國又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塞爾維亞和黑山是一個松散的國家聯盟。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了獨立公投,55.5%的投票者支持黑山獨立。黑山于2006年6月3日宣布獨立。在科索沃,自1999年之後,科索沃就處在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的管理之下。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獨立,不過塞爾維亞拒絕承認,在國際社會也沒有得到廣泛的承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