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形式
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态上是曆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1]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态上是曆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2]
    中文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開始時間:1840鴉片戰争 結束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社會解析

帝國主義入侵封建國家後,封建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因素得到一定發展;國家形式上保持獨立和主權,而實際上政治、經濟都被帝國主義所控制的社會形态。從1840年鴉片戰争後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社會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社會經濟看,封建的自然經濟由于資本入侵而開始破壞,但封建剝削制度仍然是廣大農村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制度;城市資本主義開始發展,占優勢的是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但受着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同時又與它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力量比較軟弱。從政治上看,國家形式上仍保持獨立和主權,但領土已不完整,外國可以設租界,成為國中國,國家的政治、經濟大權都受帝國主義的控制,成為半殖民地國家。半殖民地國家或者受一個帝國主義控制,或者受幾個帝國主義控制,在國内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的官僚買辦集團。中國是受着幾個帝國主義侵略和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形成原因

本國因素

與歐洲等地的發達國家不同,本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的形态,形成了比歐洲國家更為強大的封建經濟。長期的封建社會使人民對世界形勢缺乏足夠了解,整個社會普遍存在本國中心的心态,排斥外國文化。在商品經濟不甚發達,自然經濟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雇傭勞動現象受到本國意識形态的制約而難以發展。

導緻社會生産力遲滞不前,國力相較于資本主義國家有極大的差距。在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本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但原有的商品經濟也受到強烈沖擊而發展緩慢甚至倒退。原本封閉的市場被卷入在世界範圍内相互競争的資本主義市場,使得經濟發展日趨殖民地化。同時本國固有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影響,開始出現一些具有本國固有文化特色,但摻入了大量外來文化的思想,如拜上帝教的基本教義。政治上受到外國的控制,為傾銷商品而控制海關關稅;通過設立租界開設工廠。似的國家在全方位受到資本主義的控制,但依然存在着形式上的主權。

外部因素

随着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後生産力空前的發展,來自本國市場的利益已不足以滿足資産階級的需要;同時大量商品的生産需要有足夠的原料與勞動力來維持。這樣一來占有擁有豐富原料、廣闊市場與廉價勞動力的封建國家成為資産階級的首要目标。

各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态度均為自由主義和重商主義,利用國家機器來維護本國資産階級,以外交、經濟乃至武力為本國資本主義發展尋求殖民地。對于采用貿易壁壘等利用政府封閉本國市場的國家,一律以武力解決,再以不平等條約來确定開放市場的法理依據。将本國商品傾銷到這些國家的市場上、收購當地的原料。持續不斷的貿易往來令這些原封建國家的市場上商品價格與供應需求的關系同世界範圍相一緻,标志著該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經濟上呈現出殖民地化的趨勢。随著外部因素的不斷加強,最終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殖民地傾向将愈加明顯

重要影響

殖民地經濟

長期的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導緻本國工業幾乎沒有發展,一味以輸出原料為貿易主要形式,并形成強大依賴性。常此以往就會形成畸形發展的殖民地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各殖民地半殖民獨立運動時,取得主權獨立的國家往往在經濟上并沒有擺脫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在經濟上依然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控制,保持了殖民色彩,成為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利用全球貿易的主導地位和有力的競争,打壓沒有市場競争力的原殖民地國家原料價格,擡高工業成品的價格,形成價位“剪刀差”。随著77國集團的成立,這種價位差的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并沒有消失。

文化沖突

在一些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及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國家,對外來文明及他們所信仰的宗教往往相互敵視,互不認同。其中在中東地區和東亞的表現尤為突出。在中國和日本,占有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及皇權至上思想遭到民主思想及基督教等文化思想的沖擊,其統治地位遭到挑戰。有時外來文化可能會與本國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包含有多元結構的新思想,借以推動社會前進。但這種沖突有時不僅會存在于文化思想界,而是以政權更替、武裝起義等極端手段來表現。無論最後文化沖突的結局如何,都在進一步削弱本國文化的影響力。

這種對立現象一方面被認為是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摒棄不文明現象、教導落後文化的積極手段,但也有大量的觀點提出這種對本國文化思想的摒棄是社會思想混亂、流血沖突乃至暴亂等危害國家安全問題的根源。

思想社會運動

出于對國家安危的考量,部分國家的思想激進分子采用引入先進科技、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技術的手段來推動本國的改革。這種改革的成功國家将轉型為新的資本主義國家,擺脫原有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但有時改革會遭到本國保守封建勢力及有敵意的外國幹涉下失敗,反而加強了本國殖民地化趨勢。同時部分國家在改革時引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意圖将本國引入共産主義道路。

民族自卑心态

随著20世紀中葉世界殖民體系的不斷瓦解,取得主權獨立的國家中,由于國内矛盾尖銳、經濟萎靡不振,或者國家經濟發展出色,但人民精神上并沒有相應的發展,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特殊的心态。這種心态一方面表現為對本國前景持悲觀态度,認為國家沒有能力擺脫目前的困境,應當以改變社會形态的方式來解決現有困難;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極端的激進派:排斥外來事物、拒絕國際合作,片面強調本國的優勢,反權威主義。這種觀點認為以上兩種心态同出于本國曆史上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時期對民族自尊心的嚴重打擊,對國家強大極為關注,希望本國能夠成為世界領袖,從而對現有社會的反差産生強烈不滿而造成的不同表現。

形成過程

(1)鴉片戰争使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半殖民地化來看,鴉片戰争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在政治上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特别是列強建立的租界,完全獨立于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權限以外,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推行侵華政策的基地。從半封建化來看,鴉片戰争後,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标志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外來商品的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以絲茶為主的農産品日益商品化。

(2)第二次鴉片戰争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沿海深入到内地,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東北沿海,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如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便于通過清政府直接控制中國;英俄侵吞大片領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成立總理衙門,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任命英國人為海關總稅務司,使中國的海關管理權落入外國人手裡;另外,赫德曾向總理衙門遞交一篇《局外旁觀論》,還推薦美國人蒲安臣任中國使臣,出訪歐美,幹涉中國的内政外交。這一時期,由于洋務派多方依賴洋人,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為外國擴大經濟侵略提供了便利,加上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國海關,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大大加劇,外國商品充斥中國市場。第一次鴉片戰争之後,洋貨輸入并未打開局面,但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之後,封建自然經濟在外國商品沖擊的大潮下終于敗下陣來,家庭手工業紛紛破産,農産品加速商品化。同時,由于失去海關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舉步維艱。中國社會經濟日益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

(3)中法戰争中國不敗而敗,不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而且進一步刺激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加快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如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加劇了中國邊疆危機;允許法國在中國投資建築鐵路,不僅有利于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而且為列強通過鐵路向中國境内滲透,加強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和瓜分中國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4)甲午戰争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大大加快。首先,清政府承認日本控制朝鮮,便利了日本以朝鮮為跳闆,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台灣、澎湖列島大片領土的割讓,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妄圖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内河新航線的開辟,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内地。其次,巨額賠款不僅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而且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的财政和經濟命脈,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當然,甲午戰争以後,随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列強對華投資的增加,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走向消亡。特别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出現後,從根本上不斷瓦解着封建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代表了中國半封建化的必然走向,是曆史的進步。

(5)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争和1901年簽訂的《辛醜條約》,最終使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界内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清政府答應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争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通過清政府加強了對中國人民的軍事監督和政治奴役。另一方面,巨額賠款和此後列強對中國的大量投資,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經濟掠奪。在此之後,中國社會性質進一步沉淪。辛亥革命後,俄國在北方策動外蒙古自治,并強占我國唐努烏梁海地區;英國在西部策動西藏獨立未遂,制造了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把我國西藏東部9萬多平方公裡領土劃到這條線以南;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出兵山東,強占了膠濟鐵路和青島并誘使袁世凱政府簽訂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各自扶持代理人,“以華制華”,造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的局面。1931年,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三省,東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接着,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使中國喪失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領土,中華民族處于曆史上最嚴重的危機關頭,中國有逐步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嚴重可能。

主要特點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具有以下特點:

①封建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了破壞,但封建剝削制度依然存在,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同買辦資本、官僚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然占着優勢地位。封建主義是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同盟者及其統治的基礎。

②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并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它的大部分同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或多或少都有聯系,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力量軟弱,不可能沖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束縛。

③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不僅強大,而且根深蒂固。他們和中國的反動勢力相互勾結,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财政和經濟命脈,并且控制了中國的政治中樞和軍事要地。

④中國曆屆政府具有極強的反動性。從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到國民政府,不僅是壓迫人民、阻止社會進步的專制政府,而且是對外投降的賣國政府。

⑤中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呈現出極端不平衡的狀态。這是由于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同時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分散的地主經濟,中國長期處于不統一狀态。

⑥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下,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産,他們過着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⑦中國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極為緩慢,經濟異常落後。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總産值中的比重很小,在抗日戰争以前,現代工業大約占10%左右,農業和手工業大約占90%左右。

第二次鴉片戰争是鴉片戰争的繼續和擴大

(1)繼續: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脈相承,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産地。②戰争性質一脈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争。③戰争影響一脈相承,鴉片戰争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

擴大:①從戰争進程來看:a.侵略力量擴大。鴉片戰争侵略軍隻有英國;第二次英法兩國出兵,美俄參與。b.侵略時間增長。第一次兩年多;第二次延續達四年之久。c.侵略區域擴大。第一次主要在長江以南沿海地區;第二次從沿海一直侵入北京。d.訂約國和條約增多。第一次隻與英法美三國簽約;第二次與英法美俄四國共簽訂了七個條約。②從危害和影響來看:a.開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開5口,割香港島;第二次增開11處,英增割九龍司,沙俄割去我國東北、西北1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b.中國主權遭到更多破壞。第一次,中國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主權被破壞;第二次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中國内河航運權的喪失等,使中國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外國侵略勢力由中國沿海進入中國内地。c.同鴉片戰争相比,第二次鴉片戰争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第二次鴉片戰争爆發的曆史必然性

國際:①19世紀5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市場,企圖通過“修約”擴大侵華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根本原因。②1856年3月,英法與俄的克裡米亞戰争結束,使英法得以騰出手來發動侵華戰争。

國内:①清政府正傾盡全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②清政府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心懷疑懼,拒絕修約──直接原因。

(3)第二次鴉片戰争的影響

①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集團,開始分化。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②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同時,中國洋務運動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産生。總之,第二次鴉片戰争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如何理解

半殖民地從政治角度看,主權遭破壞,列強幹涉中國内政,中央機構半殖民地化;

從經濟角度看,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日益殖民地化。

《辛醜條約》簽訂标志着中國半殖民地秩序形成。半殖民地的曆史是中國沉淪,遭受侵略、掠奪、奴役和屈辱的曆史。

半封建是指封建主義(封建的制度、生産方式、落後保守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逐步瓦解,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産方式、思想、制度在中國逐步傳播、發展的過程。這是個曆史的進步。

資本主義的産生和發展,是推動近代中國進步的主要力量。但封建主義在中國根深蒂固,在政治、經濟、思想領域仍起着阻礙近代社會進步的作用。

有部分獨立權,但沒有完整的獨立自主權。

近代特點

近代中國社會既不同于鴉片戰争前的封建社會,也不同于一般的資本主義社會,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因此,有其自身的許多特點,表現如下:

帝國主義日益成為統治中國、阻礙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決定性因素。帝國主義通過不斷發動侵華戰争,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他們操縱了中國的财政、經濟、軍事、文化,使本來已經落後的經濟文化更加落後,成為阻礙近代中國獨立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近代中國一切災難和禍害的總根源。

中國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狼狽為奸,互相勾結,是近代中國最反動、最腐朽的力量,成為帝國主義統治和奴役中國的社會基礎。

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雖遭破壞,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不但依然保持着,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着顯著的優勢,成為近代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形式。雖然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些發展,但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經濟形式。

由于中國是幾個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和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呈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中國的廣大群衆尤其是廣大工農群衆不僅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而且還受官僚買辦資産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他們過着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見的。

近代中國的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沖突、交融的艱難過程中誕生的。這種文化是由資産階級民主思想、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三個層面構成的,最終馬克思主義占據統治地位,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

楊毛分析

楊毛:丢失金融主導權中國将重新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革命使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絕不是沒有意義的

中國在上世紀前半葉的革命歸結為“國共之争”,把這場革命定義為“内戰”的言論甚嚣塵上。很多精英們說那場革命隻是黨派之間鬥争,勝者王侯敗者賊,共産黨執政後歪曲了曆史,現在需要重新認識。

中國革命僅僅是一場黨派之争嗎?且不說反封建問題,共産黨取得政權後中國趕走了西方的政治經濟勢力,取得了對國民經濟命脈的控制權,這是中國此後60年能夠取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前提。如果中國還處在半殖民地狀态,國家經濟命脈尤其金融資本由西方人控制,中國哪裡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半殖民地并不隻是個政治概念,還包括經濟領域。解放前,上海是中國金融中心,中國金融業絕大部分集中在這裡。根據上海地方志資料,自1870年起,“外資銀行已壟斷上海的外彙市場,并以無息、低息或收取手續費等方式吸收大量存款,主要貸放給外商企業。”“進入20世紀後,外資銀行除支持帝國主義商品傾銷和掠奪原料外,還極力推行資本輸出,給予清政府大量借款,從而控制舊中國的海關和财政金融。宣統三年至民國16年北洋政府時期,新設外資銀行24家,倒閉9家。這一時期各外資銀行互相勾結,組成銀行團對中國政府共同貸款,以關稅和鹽稅收入作為擔保。自同治九年起,外資銀行憑借特權先後在華發行鈔票的有20家。據民國10年資料,外資銀行在華發行鈔票的總數為中國銀行鈔票發行量的2.2倍。民國16~26年,美、日侵略中國經濟的勢力迅速擴大,形成英、日、美三國争奪和控制中國金融的局面。

民國26年抗日戰争爆發時,境内外資銀行有:有利、彙豐、麥加利、德華、橫濱正金、東方彙理、花旗、華比、荷蘭、義品放款、台灣、朝鮮、住友、三菱、三井、運通、安達、華義、大通、彙沅、大英、中法工商、友邦、沙遜、莫斯科國民共25家。一批中外合資銀行陸續在境内設立,其中有中法合資的中法實業銀行,中美合資的中華懋業銀行,中意合資的華義銀行,中日合資的中華彙業銀行等。這些銀行雖然名義上是中外合資,但實權都操縱在外方手中。”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金融基本被外國資本控制。二戰期間英美銀行先後撤出,抗戰勝利後卷土重來,依然能占金融資本的36%。

西方資本控制中國金融使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首先,外資金機構可以經營中國貨币,吸納存款和發行貨币。憑借強大的實力吸取了大部分中國人的存款。以英資上海彙豐銀行為例,其設立時僅338萬港元,1933年就達到9.3億港元,相當于中國當時146家銀行全部存款的42%,加上發行貨币,取得了巨額資金。而這些錢都哪裡去了?——根據上海地方志資料,這些錢主要貸款給了在華的外資企業,尤其是英資企業。吸納中國居民大部分存款,讓西方企業利用,中國民族工業生存空間就受到限制。現代社會中,金融是經濟活動的中心。企業離不開銀行,如果銀行,尤其是外資銀行組成的财團想讓一個企業死,這個企業就可以查日子了。解放前中國民族工業處境困難,金融被外國控制是主要原因。同樣的例子可以從亞洲金融風暴後的韓國看出來。韓國銀行在被外資控制後,銀行“不傾向于給韓國企業貸款”,于是很多韓國企業經營困難,這又恰好成為外資收購的對象。所以很短時間韓國幾個主要産業被外資控制。

其次,吸納的存款和發行的貨币還有一個用途,就是貸款給中國政府,并以海關和鹽稅收入做抵押,使中國喪失主權。中國政府要向外國銀行借錢活,它能聽誰都話呢?如果中國政府發行的國債要靠西方控股銀行購買,中國政府還能不看西方人的臉色?那麼這個國家政府還能有什麼作為呢?可笑的是,這些錢本來就是中國居民存的。

第三,這些外資銀行基本操縱了中國的彙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僅彙豐銀行國際彙兌就占上海全部彙兌的60~70%。從19世紀中期以後,外資銀行基本操縱了中國彙市。抗戰結束後,上海外彙牌價基本由美資花旗銀行和英資彙豐銀行決定,他們“随意擡高或壓低,從中漁利”。外資控制金融後,實際就控制了彙市、股市、期貨的操作,雖然國家可以監管,但力度有限。況且凡是這個狀态,各級政府和機構中買辦就會大把出現,内奸防不勝防。現在連國内貪官還治不住,再加上内外勾結的事,中紀委能管中國的事,能去管人家外國人?

解放前中國有自己的政府,也有各項主權,但為什麼被稱為半殖民地呢?金融被西方列強控制就是一個重要指标。

共産黨執政,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部分外資銀行擠出中國,自此中國政府和企業才能按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安排金融活動。從此杜絕了由外國人控制中國的證券市場和外彙市場的悲慘境地。

現在我們突然要放棄犧牲了數千萬人才換來的寶貴成果了。做這事情的人真的一點沒學過曆史嗎?這些金融專家上學時候沒學過中國金融史嗎?不知道解放前那種狀态對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的影響嗎?

他們會說,時代不同了。現在是全球化,大家都金融開放了。而且隻有金融開放才能加快現代化。

如果真是這樣,他們為什麼不看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金融使由外資控制的還是本國國有資本或民族資本控制的呢?如果這個高喊金融自由化的國家的金融也是外資控制,這個說法還有點道理,但是這些國家的銀行沒有一個是外資控制的,這個道理就說不通了。

最主要的是,凡是新興市場國家,也就是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完成了金融自由化的,無一例外的是金融被外資控制。而且無一例外的被搞個金融風暴,民族資本被西方便宜買光。而且這都發生在最近10年中,難道時代有什麼不同了嗎?

這些國家在回到金融被西方控制狀态以後,一切都如同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擺脫前一樣的窘境。阿根廷金融風暴來臨,企業和民衆為了躲避金融風險,紛紛将手中的阿根廷比索轉換成美元,存入花旗銀行等外資銀行的本地機構,仿佛這樣就能确保自己财産的安全,但後來爆發的金融危機卻證明其實不然,外資銀行不僅沒有成為安全的避難所,反而通過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和洗錢活動,令阿根廷民衆蒙受了慘痛的财産損失。阿根廷爆發金融危機之後,阿根廷警方在聯邦法院的命令授權下,于2002年1月16日,對外資銀行進行了三十多起突擊搜查,搜查重點針對一些著名西方跨國大銀行,包括美國的花旗銀行、波士頓銀行,英國的彙豐銀行以及西班牙、法國的銀行等等。阿根廷聯邦法院和議會進行的調查表明,這些外資銀行涉嫌違法的濫用資金和資本外逃,将阿根廷民衆三百億美元存款轉移海外,其中一件特别可疑的資本外逃案件,發生在2001年11月末,有385輛裝甲卡車将數十億巨額美金,通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國際機場運往美國,還有大量資金通過其他較小的國際機場,運往的烏拉圭和巴拉圭等其他國家,這些國家一般都金融監管松弛,屬于著名的全球金融洗錢中心。

阿根廷議員馬裡奧曾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指出,前經濟部長卡瓦略在美國的支持下,作出了類似殖民地的貨币局制度安排,西方财團同阿根廷的少數的富翁勾結,通過高利率的外債、國債等形式進行掠奪,金融開放和外資銀行提供了資本外逃渠道,十年來向海外輸出了一千三百多億美元财富。阿根廷議會還向美國參議院調查委員會,提供了一個花旗銀行涉嫌洗錢證據的文件,指出花旗銀行曾幫助阿根廷腐敗官僚,包括前總統梅内姆的政界、财界密友,通過洗錢将大量資金轉移海外賬戶。

這就是花旗銀行做的事情。不知道銀監會審查花旗銀行控股中國銀行資格時是否把這作為依據。其實花旗銀行在解放前的中國不也做這樣的事情嗎?

目前,中國開放的各行業中,西方資本都控制了最大的前5家,已經不怎麼美妙。而吳敬琏等還喊叫着政府壟斷行業是當前經濟發生問題的根本原因。而明擺着的是,隻要開放一個,就被外國人壟斷一個。難道外國人壟斷就一定比中國政府壟斷了好?

說實話,中國真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如果最終金融和其他國家命脈産業都被西方資本控制了,什麼崛起什麼複興就都成夢裡,甚至連夢也别做了。人家是按照國際慣例實現的,有完全符合中國的法律,還是你請人家來到。到時候按照正常的手段根本無法扭轉這種局面和态勢。

中國與阿根廷和巴西等國不同,中國是經曆了一次徹底的革命的國家,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假如中國真到了那種地步,發生什麼事情真難說!中國人為了擺脫半殖民地地位,厮殺了幾十年,血流成河,犧牲了數以千萬計的同胞。難道這些人真的要子孫們再來一次這樣的革命?!

相關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争是鴉片戰争的繼續和擴大

1.繼續: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脈相承,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産地。②戰争性質一脈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争。③戰争影響一脈相承,鴉片戰争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擴大:①從戰争進程來看:a.侵略力量擴大。鴉片戰争侵略軍隻有英國;第二次英法兩國出兵,美俄參與。b.侵略時間增長。第一次兩年多;第二次延續達四年之久。c.侵略區域擴大。第一次主要在長江以南沿海地區;第二次從沿海一直侵入

北京。d.訂約國和條約增多。第一次隻與英法美三國簽約;第二次與英法美俄四國共簽訂了七個條約。②從危害和影響來看:a.開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開5口,割香港島;第二次增開11處,英增割九龍司,沙俄割去中國東北、西北1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b.中國主權遭到更多破壞。第一次,中國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主權被破壞;第二次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中國内河航運權的喪失等,使中國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外國侵略勢力由中國沿海進入中國内地。c.同鴉片戰争相比,第二次鴉片戰争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第二次鴉片戰争爆發的曆史必然性

國際:①19世紀5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市場,企圖通過“修約”擴大侵華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根本原因。②1856年3月,英法與俄的克裡米亞戰争結束,使英法得以騰出手來發動侵華戰争。

國内:①清政府正傾盡全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②清政府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心懷疑懼,拒絕修約──直接原因。

3.第二次鴉片戰争的影響

①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集團,開始分化。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②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同時,中國洋務運動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産生。

總之,第二次鴉片戰争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1.台灣,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政府大借外債,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3.通商口岸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内地。

4.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馬關條約》對中外曆史産生的重大影響

1.從中國方面看,①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華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②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産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争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2.對日本而言,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該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

3.對遠東局勢來說,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争奪,三國幹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争鬥。

《辛醜條約》的影響

《辛醜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确立了清政府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忠實走狗的地位,從此,清政府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它的簽訂,标志着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醜條約》是列強加給中國的空前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勒索了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衰敗;外國軍隊長期駐紮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國防安全;設置特殊性質的使館區(租界),以武力為後盾的公使團,開始淩駕于清政府之上,對政府發号施令;改變清政府外交機構的地位,加強了列強向中國勒索、發号施令的權利;嚴厲“懲兇”以及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極大地損害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鬥争,企圖永遠奴役中國人民。這個條約的訂立,标志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也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同時中國的先進分子也開始放棄對清政府所報有的幻想,以“驅除鞑虜”為目标的資産階級革命開始在全國如火如荼的展開。

前期綜述

(1840—1919年)

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産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該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産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政治目的;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争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曆史。據教材内容的種種曆史現象的内在聯系及相互關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系,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

(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

此時期的曆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争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争,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争,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其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内涵)。而第二次鴉片戰争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并趁清政府處于内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制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兇,美國是幫兇,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鴉片戰争後的20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征,到19世紀60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征。但鴉片戰争并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緻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雖由于時代,尤其是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有着極重大的意義且承擔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與一些領導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時代特點(社會性質決定),這是以前農民戰争所不曾有過的,是中國農民戰争的最高峰。總之此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且在思想界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而清朝統治者在對待西方侵略的态度上,有對抗到暫時“和好”,在鎮壓中國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曆史。

〈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

(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此時期的主要史實有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資本主義的産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此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社會運動态勢看,既有沉淪,也有發展;在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顯然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暫時“和好”的形勢下,清建立了總理衙門,為解決内憂外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甲午中日戰争戰敗,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破滅,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随着資本主義制度在19世紀中期的全世界勝利,英法美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不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進程。鑒于此,列強為擴大海外市場及占更多的原料産地,尤其是資本輸出的場所,加緊對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們之間既勾結又相互争奪。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把救亡圖存作為主要鬥争目标,資産階級維新派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變法(和平方式)來實現其救亡圖存的鬥争目标,而演出了一幕戊戌變法悲劇;以義和團運動通過“滅洋”(流血方式)來實現鬥争目标,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使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為“以華制華”,而後這兩次救亡運動的失敗都與清有極大的關系,從此以後,以推翻清政府為主要鬥争目标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

(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此時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在政治上變動極大。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彙于一流,集中地體現為廣大人民群衆同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清統治集團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争奪,“一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于列強。慈禧太後為苟延殘喘,既要取悅于列強,又要消弭于社會不滿,一手出賣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适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産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随着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緻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内獨裁專制複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緻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鬥争,其鬥争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這說明民族資産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需要新的階級-無産階級來領導,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鬥争的焦點為維護民主共和的鬥争,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内:一方面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掀起了複古逆流,一方面資産階級革命派倡導民主共和和知識分子倡導新文化運動,且随着“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對華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的推動下,中國工業迅速發展,這促使中國無産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後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