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内戰

十年内戰

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
十年内戰,又稱“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國共第一次内戰”或者“土地革命戰争”是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為統一全國所進行的一系列戰争。其中包括收服北洋軍閥殘餘勢力的戰争,讨伐國民黨内部各派軍事集團,以及圍剿中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地的曆次戰争。因後者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反抗蔣介石統治的革命戰争,所以又稱為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或土地革命戰争。國共第一次内戰自1927年國民黨清黨爆發,到1937年國共開始合作時結束,總共十年。
    中文名: 外文名: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名稱:十年内戰 地點:中國 時間:1927年8月—1937年 結果:國共停戰,進入第二次合作時期 交戰各方:國民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 各方兵力:紅軍50萬,國軍100萬 傷亡情況:紅軍最後隻剩3萬,被迫取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主要指揮官:蔣介石、毛澤東

戰争概述

1927年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辟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接着,又取得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于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緻使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皇帝,建立僞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

1932年,日本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取得了日軍駐留上海的權利。

1933年秋,蔣介石發動了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中國共産黨在長征路上舉行的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克服千難萬險,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戰争背景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

不久,國民政府舉行“北伐”,占領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這樣,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國民黨新軍閥間連年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災難。在國民政府統治下,四大家族憑借國家政權,迅速聚斂巨額财富,成為中國官僚買辦資産階級的代表。

革命成果

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使農民獲得土地為主要目的。所以又稱為“土地革命”。中國共産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澤東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制定出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那就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為了保證土地革命的順利進行,縣、區、鄉各級都建立了土地委員會。分田的大體步驟是:

(一)調查土地和人口,劃分階級。

(二)發動群衆清理地主财産,焚毀田契、債約和帳簿,把牲畜、房屋分給貧雇家,現金和金銀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進行分配,公開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簽上寫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積。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産。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僅半年之内,參加紅軍的翻身農民達3萬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黃安七裡坪的一個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農民入伍。

1927-1937年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反對以帝國主義為靠山、以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産階級聯盟為基礎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反動統治的革命戰争,亦稱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1924-1927年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大革命,在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的政治合作下,曾經取得很大勝利.然而,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中國國民黨内的蔣介石、任精衛集團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公開背叛孫中山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血腥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人民,使這次大革命最後遭到失敗。中國共産黨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領導中國人民繼續戰鬥,開始了獨立地創建軍隊和領導革命戰争的曆史時期。

長征初期,中共中央在戰争指導上,由單純防禦的軍事保守主義變為轉移中的逃跑主義。中央紅軍經過苦戰,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但遭司到了重大傷亡。這時,中央紅軍已減員至3萬餘人,且疲憊不堪,在此危急關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18日在貴州黎平舉行會議,接受了毛澤東的提議,決定放棄原定北出湘西的計劃,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黔北和川黔邊前進,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占領遵義。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擴大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确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領導,制定了紅軍爾後的戰略方針。3月,組成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3人軍事指揮小組。

遵義會議以後,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界地區,實施高度靈活的運動戰,縱橫馳騁于國民黨軍的重兵集團之間,以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威逼貴陽,虛指昆明,終于擺脫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5月上旬經雲南境内的皎平渡等地渡過金沙江,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上一篇:克拉克魔咒

下一篇:3D音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