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

漢語漢字
匿(拼音:n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最早見于金文。本義是隐藏,後引申為隐瞞。
  • 中文名:匿
  • 拼音:nì
  • 部首:匚
  • 五筆:AADK
  • 倉颉:STKR
  • 鄭碼:hegj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入聲十三職
  • 筆畫:10
  • 釋義:躲藏、隐藏
  • 注音:ㄋㄧˋ
  • 四角号碼:71716
  • 統一碼:533F
  • 結構:半包圍結構
  • 造字法:會意兼形聲字

字源演變

會意兼形聲字。金文從匚(今作匚,表掩藏)從若(散發之人)會意,若也兼表聲。商代金文“匿”字從匚、若聲,“若”像跪坐之人雙手梳理頭發之形,其形體演變,詳參“若”字條。秦簡“匿”字作A,為《說文》篆文所本。“匿”字本義是隐藏。《廣雅·釋诂四》:“匿,藏也。”

郭店楚墓竹簡《缁衣》34:“言從行之,則行不可匿。”《書·盤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發布政令,舊臣不隐藏王的旨意)通“慝”,邪惡、邪念。大盂鼎:“B厥匿(慝),匍有四方,㽙正厥民。”(排除那些奸惡,廣有天下,長久地治理百姓)引申為隐藏,又引申指暗暗地。

現代釋義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匚(xǐ),若聲(上古讀音與匿聲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義:隐藏,躲藏)

(2)同本義【hide】

匿,亡也。——《說文》

匿,藏也。——《廣雅》

瑾瑜匿瑕。——《左傳·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

而知匿其暱。——《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

匿怨而友其人。——《論語》。皇疏:“藏也。”

引車避匿。——《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3)又

君畏匿之。

匿于溷藩以免。(藏在廁所裡。溷,廁所。藩,籬、牆。)——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4)又如:隐匿(隐藏;躲起來);藏匿(藏起來不讓人發現);匿光(隐藏其光華。比喻才德不外露);匿怨(内心隐藏怨恨);匿意(隐藏真情);匿謀(隐藏其謀略)

(5)隐瞞【conceal】

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名人質作食。——《世說新語·文學》

過舉不匿,則官無邪人。——《商君書·墾令》

(6)又如:匿戶(隐瞞不報的戶籍);匿心(隐瞞真實思想);匿年(不肯把真實年齡告人);匿作(隐瞞姓名而勞作);匿訑(隐瞞欺詐);匿悃(隐瞞實情);匿情(隐瞞真情);匿善(隐瞞才能)

形容詞

假借為“慝”。惡,壞。

如:常令不審,則百匿勝。——《管子·七法》

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荀子·天論》

副詞

暗暗地。如:匿留(暗中收留);匿控(暗中控告)

常用詞組

匿報nìbào

隐匿不報或少報。如:匿報公司利潤。

匿藏nìcáng

隐藏;躲藏。

匿伏nìfú

隐藏;潛伏

隐藏起來,不露形迹。如:匿迹江湖。

匿名nìmíng

不露身分、個人特征或不說明是什麼人物。

匿名信nìmíngxìn

不署名或不署真實姓名的信。

匿笑nìxiào

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如:掩口匿笑。

匿影藏形nìyǐng-cángxíng

躲藏起來,不被人發現。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亡也。從匸若聲。讀如羊驺箠。女力切。

說文解字注

亡也。

廣韻曰:藏也。微也。亡也。陰奸也。

從匸若聲。

此取雙聲為形聲也。

讀若羊驺?。

此有譌奪。當雲讀若羊??之?。金部曰:?者,羊?耑鐵也。說詳金部。?讀若至。至古音同質。匿讀若?,卽讀若質也。古亦讀尼質切。在十二部。不在一部也。今音乃女力切。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女力切。《集韻》《韻會》昵力切。?音㥾。《說文》:亡也。從匸,若聲。《爾雅·釋诂》:匿,微也。注:微謂逃藏也。《廣韻》:藏也,亡也,隐也。《史記·留侯世家》:良更名姓,亡匿下邳。《曹參傳》:見人有細過,專務揜匿覆蓋之。《灌夫傳》:廼匿其家。注:師古曰:匿,避也。

又《玉篇》:隂奸也。

又《前漢·蘇武傳》:賜武服匿。注:孟康曰:服匿如甖,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又《集韻》惕得切。音忒。朔而見月東方,曰側匿。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