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

北邙山

洛陽市北山脈
北邙山,又名北邙,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廣義的邙山起自洛陽市北,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度100 多公裡。由于部山自古以來多古代帝王、望族陵墓,遂成為中原傳統的墓葬風水寶地。唐代詩人王建曾在《北邙行》詩中寫道,“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推薦黃金無置處。”
  • 中文名:北邙山
  • 外文名:
  • 别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
  • 所屬山系:崤山支脈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北
  • 走向:
  • 長度:
  • 寬度:
  • 起點:
  • 終點:
  • 主峰:翠雲峰
  • 海拔:300米左右

曆史淵源

北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遺址,這是新石器時期黃河中遊地區人類文明的一個标志。公元前235年,文信侯呂不韋死去,被其賓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芒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二年,文信侯不韋死,竊葬。”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隐》雲:“不韋飲鸩死,其賓客數千人竊共葬于洛陽北芒山。”

神話傳說

老子

相傳公元前520年,老子離開周王城守藏室,悄悄來到北邙山之巅的翠雲峰,砌爐煉丹,九九八十一天,功到丹成。老子脫卻凡骨,點化青牛,離北邙,出函谷,書寫《道德經》去了。

呂洞賓

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喜遊中原。一日,發現洛陽瘟疫四漫,城内死寂。他想到了牡丹根能驅此疫。為救民生,他急升天庭拜見王母娘娘,想求請她身邊的牡丹仙子下凡治病救人。西王母挪谕:“什麼替天行道,莫不是打牡丹姑娘的歪主意?私自下凡必遭天譴。”牡丹仙子感于呂洞賓的至善誠意,便偷偷溜出天宮,在北邙山上空飛撒漫播牡丹種子。王母娘娘知道後,貶她下凡種牡丹。因北邙山土地肥沃,加上她時時化作和風細雨,那晚播撒的牡丹種子開始出芽、綻花。呂洞賓感恩牡丹仙子的義善,特在北邙山的官道上紮了個茶庵。沒多久,經牡丹根煎湯灌服,瘟疫盡除。人們為感謝牡丹仙子就把北邙山改稱“牡丹山”,并在茶庵處修了一座呂祖庵,敬奉仙人呂洞賓。

旅遊名勝

杜甫陵園

杜甫陵園位于北邙山邙嶺上,墓地坐北面南,東西并排3個土冢,西為杜甫墓,向東依次為長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墓冢呈漏鬥狀,高約10米,墓周長約72米。1980年春,在冢上和四周遍植冬青和柏樹,冬夏蒼翠。冢前有石碑兩通,高約2米。前碑楷書“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後碑“杜少陵墓”。《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谒杜甫陵園》:“北邙埋骨衆,名但子堪垂。甘受一椽漏,願除千戶悲。敬身推僞宦,傷世瀉真辭。陵柏今苞茂,詩王繼有誰?”

唐大曆五年(770年)杜甫病殁于行往嶽陽的湘江舟中(一說死于耒陽),因家人無力安葬,靈柩厝于嶽州(今湖南嶽陽)。元和八年(813年),其孫杜嗣業才将之遷葬于鞏縣(今鞏義市)老城西北約6公裡康店村西的邙嶺上(即杜甫陵園所址)。

黃風潭

“四山夾圍而成的蝸形河道,滔天黃浪至此便成了黃色旋風,水之風越旋越高,高出堤岸與天擁連卻滴水不漫,一種奇妙的共鳴樂聲代替了本來的狂嘶濫嚣,足以銷魂化骨!我有了在黃山飛來石上俯視雲霧中迷離群山的幻覺,身心已在仙境,生死化為一體。不是立于地面而是飄在其中……”(引自《最後一個自殺者》)可惜小浪底截流,奇景不複。

上清宮

上清宮,道教名觀,位于北邙山翠雲峰上。相傳為太上老君煉丹之處,始建于唐代,初稱老君廟。

唐幹封元年(666年)追尊老子為玄元皇帝,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诏令兩京諸州置廟祭祀,因而上清宮又叫玄元皇帝廟,後因避玄宗諱,改稱為元元皇帝廟,最後改為上清宮。當時上清宮規模宏偉,殿堂巍峨,門外有石獅石馬,内有“畫聖”吳道子所繪的《五聖千官像》,十分輝煌壯觀。曆代文人在上清宮中留下了不少墨寶。

詩人杜甫于公元749年登上玄元皇帝廟,一覽洛陽的山河形勢,寫出“山河扶繡戶,日月近雕梁”的名句,宋代的蘇東坡也曾于此刻石題句。金元遭廢,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建,因為山高風大,改殿頂小瓦為大型釉瓦(俗稱琉璃瓦),屋脊置鐵瓦,故稱大殿為鐵瓦琉璃殿,今廟内尚存有當時的鐵瓦數塊。

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時,殿宇被震毀,其後曆經康熙、雍正等朝重修,民國時亦曾整修。抗日戰争期間慘遭日軍炸彈破壞,僅翠雲洞和洞上平台、三間五脊歇山頂老君殿幸存。附近還有道教寺觀呂祖庵、武則天避暑行宮、中清宮、下清宮等古建築。

邙山晚眺

每當夕陽西下,萬家燈火,如同天上繁星,登阜遠望,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邙山晚眺”,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道教傳說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迹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曆代以來,道侶栖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墓葬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陽市的北部、東部和東北部,橫跨洛陽所轄的7個縣區,東西長50公裡,南北寬20公裡,占地面積756平方公裡。其中陵墓分布密集,數量繁多,延續年代長,堪稱我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也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曆史尤其是陵寝制度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東部曹魏、西晉帝陵依山為體,無封土;西部東漢、北魏陵區現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複鬥形或圓錐形,最大者直徑在100米以上,高50餘米。已發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磚黃腸石壘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規模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系等,為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洛陽邙山陵墓群作為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分布之密集,數量之衆多,延續年代之長久,堪稱中國之最。

上一篇:有味

下一篇:毛梗雙花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