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

匕首

中國古代兵器
匕首是一種比劍更短小的刺砍兩用兵器。其外形與劍相似。由于它短小易藏,多是作為近身格鬥,貼身防衛或暗殺的适宜兵器。中國武術器械,短劍或狹長的短刀。其首形狀類匕(古人取食的器具),因而得名。據傳堯、舜時已有匕首。匕首短小鋒利,攜帶方便,是近距離搏鬥的有效武器。其用法主要有擊、刺、挑、剪、帶等。演練時有單匕首和雙匕首兩種形式。匕為古代膳食器,即勺。因其類短劍形态上像匕,故名。秦始皇攻打六國,積怨甚深,每遊必重甲護身,「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這是《戰國策》所載著名的荊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一句。「圖窮匕見」更是婦孺皆知的傳奇。[2]
    中文名:匕首 外文名:Dagger 别名:短劍

匕首是一種比劍更短小的刺砍兩用兵器。其外形與劍相似。由于它短小易藏,多是作為近身格鬥,貼身防衛或暗殺的适宜兵器。中國武術器械,短劍或狹長的短刀。其首形狀類匕(古人取食的器具),因而得名。據傳堯、舜時已有匕首。匕首短小鋒利,攜帶方便,是近距離搏鬥的有效武器。其用法主要有擊、刺、挑、剪、帶等。演練時有單匕首和雙匕首兩種形式。匕為古代膳食器,即勺。因其類短劍形态上像匕,故名。秦始皇攻打六國,積怨甚深,每遊必重甲護身,「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這是《戰國策》所載著名的荊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一句。「圖窮匕見」更是婦孺皆知的傳奇。

中國最早在夏代就出現,一開始為青銅制,到了戰國時期因鐵器的發達改用鋼鐵制。一般作為近戰防備武器,可以對目标投擲或突刺。此武器由來已久。《史記·吳太伯世家》:“使專諸置匕首于炙魚之中以進食,手匕首刺王僚。”司 馬貞索隐:“劉氏曰:‘匕首,短劍也。’按《鹽鐵論》以為長尺八寸。匕首是短兵器的一種。甚至摔破石頭就可以制作。由于制作極度簡單,可以說隻要有人類的地方就一定有這種東西。n匕首攜帶方便,容易隐藏,所以即使在火炮發達之後,仍然還是軍人無法離手的原始武器。因而型态也是千差萬别。一般說來它的長度是介于小刀與短劍之間,但其實很難明确地區分。由于長度短,幾乎隻能對近身的敵人使用,但危急時可以作投擲攻擊也是很具有魅力的特點。

匕首的年代悠遠,石器時代即有石匕首。至商、周發展為青銅或鐵鑄成。至漢代軍中騎士多配有。晉代張載《匕首銘》雲:“匕首之設,應速應近,即不忽備,亦無輕念。利用形彰,切以道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