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米果

包米果

江西贛南地區傳統小吃
包米果又稱客家包米果,是江西贛南地區最有特色的傳統小吃之一,屬于客家菜。在上猶、南康、大餘、信豐、龍南、贛縣、于都等客家人聚集地區更是久負盛名。
    中文名:包米果 外文名: 分類:贛菜 口味:嫩滑鮮美 主要食材:大米、肉餡、素菜 發源年代:宋末元初

來曆

說起包米果的由來,這裡還有個故事。據《上猶縣志》載:南宋滅亡一個多月後,元朝軍隊先後率兵攻打上猶城縣,城裡人死不降元軍,元軍惱怒不已,城破後進行了報複性的屠殺,全城死者有一千三百餘人,當時有個幸存的客家媳婦,劫後尋找食物,驚喜地發現有一盆水浸着的米,用力一擦,全成了槳。用老辦法煮飯是不可能的。怎樣煮來吃呢?當年縣城的背面山上,古木參天,幹竹子遍地,有的是柴火。

她動一動腦筋,拿一個本來是用來曬米谷的簸箕,淋上米槳,燒起旺火,蒸熟後,包上一點腌菜蘿蔔之類的,嘗了一囗感覺十分好吃,這位客家媳婦還請左鄰右舍的村民來吃,都說味道很好,大家都說她心靈手巧。問她用什麼東西盛米槳蒸的?當時她不直說,而用手比劃着說:“圓(元)篾(滅)!”引起衆民一陣開心的笑,也附和着說:“元滅!元滅!”

在那個朝代,說錯了話是要砍頭的。因為元朝對漢民統治十分厲害,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何況這小女子還當衆說:“圓(元)篾(滅),不給點顔色她看看還得了?”官府拿這個婦人當堂審問,巧媳婦拿出簸箕解釋“圓篾”之說,官府也無可奈何,隻好把她放了。客家媳婦不畏強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從此江西上猶縣客家美食——包米果卻流傳開了。

傳統做法

江西省有一個小縣縣城裡,衆多飲食店門口都有塊醒目的招牌,上面寫着“特産包米果”,用以招徕各方食客。過去江西上猶的客家婦女,人人都會做包米果,好不好吃拿什麼做出标準呢?就是看其做出來的包米果味道好壞,來評價這個婦女是否認能幹。手藝差的包米果,磨出的槳粗,蒸出的湯皮皮就厚,調料不好吃。手藝好的包米果,磨出來的米槳細嫩,蒸時要用竹片火,蒸出來湯皮如紙且透明,而且口味适中。

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季以綠色青菜為主;夏秋兩季以瓜類為主;冬季以包心菜、籮蔔為主。香料可用:韭菜、大蔥、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餡則味道更好。 

包米果是上猶客家飲食中最具特色的食品,其做法很簡單: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爾後磨成米槳,把槳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湯皮簸箕内,待槳薄薄的淌滿簸箕面時,就放在鍋裡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湯皮,然後用篾子劃成若幹小塊,從簸箕内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塗上點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了。 

一般做法

1、選用本地大米淘洗幹淨,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浸透後加入水。

2、用石磨磨成米漿,加入适量的鹽、姜、韭菜、蒜等磨成稀釋米漿。

3、把漿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簸箕内。

4、待漿薄薄的淌滿簸箕面時,就放在鍋裡用旺火蒸熟。

5、然後用篾子劃成若幹小塊,從簸箕内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抹香油、淋上辣椒醬和生抽即可。

上一篇:南翔小籠

下一篇:佛手金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