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的作品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福樓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它講述的是一個受過貴族化教育的農家女愛瑪的故事。福樓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觀”地揭示了釀成這一悲劇的前因後果,陳述了社會所不能推卸的責任。這裡寫的是一個無論在生活裡還是在文學作品中都很常見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筆觸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區域。愛瑪的死不僅僅是她自身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過程,作者努力地找尋着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根源。
  • 中文名:包法利夫人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Madame Bovary
  • 類别:小說
  • 語種:英文
  • 出版時間:1857年

簡介

查理·包法利是個軍醫的兒子。他天資不高,但很勤勉、老實,為人懦弱無能。父親對教育不重視。他在十二歲是由母親為他争得了上學的權利,後來當了醫生。這時他的父母又為他找了個每年有一千二百法郎收入的寡婦——杜比克夫人做妻子,她已四十五歲了,又老又醜,“柴一樣幹,象春季發芽一樣一臉疙瘩”。但她因為有錢,并不缺少應選的夫婿。她和查理結婚後,便成了管束他的主人:查理必須順從她的心思穿衣服,照她的吩咐逼迫欠款的病人;她拆閱他的信件,隔着闆壁偷聽他給婦女看病。

一天,查理醫生接到一封緊急的信件,要他到拜爾鬥給一個富裕農民盧歐先生治病,他的一條腿摔斷了。盧歐是個五十歲左右的矮胖子,他的太太二年前已去世了。家裡由她的獨生女愛瑪料理。這是個具有浪漫氣質的女孩子,面頰是玫瑰色的,頭發黑油油的,在腦後挽成一個大髻,眼睛很美麗,由于睫毛的緣故,棕顔色仿佛是黑顔色,她“朝你望來,毫無顧慮,有一種天真無邪膽大的神情”。她給查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理給盧歐診治過後,答應他三天後再去拜訪,但到第二天他就去了。此後,他一星期去兩次。先後花了四十六天的時間,治好了盧歐的腿。

查理妻子同丈夫常上拜爾鬥去。免不了要打聽病人的底細。當她知道盧歐小姐曾受過教育,懂得跳舞、地理、素描、刺繡和彈琴時,醋勁大發。她要丈夫把手放在彌撒書上,向她發誓,今後再也不去拜爾鬥了。查理唯命是聽,照樣做了。但不久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他妻子的财産保管人帶着她的現金逃跑了。查理的父母發現媳婦一年并沒有一千二百法郎的收入(她在訂婚的時候撒了謊),于是跑來和她吵鬧。她在一氣之下,吐血死了。

盧歐老爹給查理送診費來,當他知道查理的不幸後,便盡力安慰他,說自己也曾經曆過喪偶的痛苦。他邀請查理到拜爾鬥去散散心。查理去了,并且愛上了愛瑪。他向盧歐老爹提親。盧歐感到查理不是理想的女婿,不過人家說他品行端正,省吃儉用,自然也不會太計較陪嫁,便答應了。開春後,查理和愛瑪按當地的風俗舉行了婚禮。

愛瑪十三歲進了修道院附設的寄宿女校念書。她在那裡受着貴族式的教育。她愛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樂,并在浪漫主義小說的熏陶下成長。彼耶的小說《保耳與維爾吉妮》是她最喜愛的圖書之一。她夢想過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纏綿,爬上比鐘樓還要高的大樹去摘紅果子,或者赤着腳在沙灘上跑,給你抱來一個鳥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婦女”,沉浸在羅漫蒂克的緬想中。一位在大革命前出身于貴族世家的老姑娘,每月到修道院做一星期女工,她向女生們講浪漫故事,而且衣袋裡總有一本傳奇小說。後來,愛瑪的母親死了,父親把她接回家去。

愛瑪結婚了,她終于得到了那種不可思議的愛情。在這以前,愛情仿佛是一隻玫瑰色羽毛的巨鳥,可望而不可即,在詩的燦爛的天堂裡翺翔。婚後,她卻發覺查理是個平凡而又庸俗的人。他“談吐象人行道一樣平闆,見解庸俗,如同來往行人一般衣着尋常,激不起情緒,也激不起笑或者夢想”。查理不會遊泳、不會比劍,不會放槍。有一次愛瑪用傳奇小說中一個騎馬的術語問他,他竟瞠目不知所對。她悔恨自己為什麼要結婚!有時,她為了彌補感情上的空虛,她向查理吟誦她記得起來的情詩,一面吟,一面歎息。可是吟過之後,她發現自己如同吟唱前一樣平靜,而查理也沒有因此而感動,正如火刀敲石子,她這樣敲過之後,不見冒出一顆火星來。

不久,查理醫好了一位聲名顯赫的侯爵的口瘡。侯爵為答謝查理,他邀請查理夫婦到他的田莊渥畢薩爾去作客。查理夫婦坐着馬車去了。那是個有着意大利風格的莊園,房子很大,還有美麗的花園。愛瑪對侯爵家豪華的氣派,高雅的客人,珠光寶氣的舞會場面,一一感到入迷。一位風流潇灑的子爵來邀她跳舞,給她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回家的路上,她拾得了子爵的一個雪茄匣,又勾起了她對舞伴的懷念。回到家,她向女仆人發脾氣。她把雪茄匣藏起來,每當查理不在家時,她把它取出來,開了又開,看了又看,甚至還聞了襯裡的味道:一種雜有美女櫻和煙草的味道。她“希望死,又希望住到巴黎”。

渥畢薩爾之行,在愛瑪的生活上,鑿了一個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縫,一陣狂風暴雨,一夜工夫,就成了這般模樣。她無可奈何,隻得想開些。不過她參加舞會的漂亮衣着、緞鞋,她都虔誠地放入五鬥櫃。“她的心也象它們一樣,和财富有過接觸之後,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東西”。愛瑪辭退了女傭人,不願意在道特住下去了。她對丈夫老是看不順眼。她變得懶散,“乖戾和任性”等。

點評鑒賞

如同塞萬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對騎士小說的清算一樣,《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義上是對浪漫主義與浪漫派小說的清算。女主人公愛瑪·包法利(“愛瑪”是個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這個姓氏的詞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樓拜煞費苦心選定的這個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與平庸的現實之間的反差)。

故事很簡單,沒有浪漫派小說曲折離奇的情節,無非是一個“淫婦”通奸偷情,自食惡果。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講故事,他為小說加了一個副标題:《外省風俗》。他為我們展示了十九世紀中葉法國外省生活的工筆畫卷,那是個單調沉悶、狹隘閉塞的世界,容不得半點對高尚的理想,乃至愛瑪這樣對虛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藥劑師奧梅為代表的所謂自由資産者打着科學的旗号,欺世盜名,無往而不勝。婦女在這個社會中更是弱者,福樓拜自己就說過:“就在此刻,同時在二十二個村莊中,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難,傷心飲泣。”小說取材于真人真事,一個鄉村醫生夫人的服毒案。

小說描寫包法利夫人愛瑪為擺脫不幸婚姻,追求不正當愛情而導緻堕落毀滅的悲劇。它批判了消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不良影響,尖銳地抨擊了外省貴族、地主、高利貸者、市儈的惡德醜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腐朽堕落的社會風習及小市民的鄙俗、猥瑣,真實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在表面繁榮掩蓋下的殘酷現實。将現實和幻想都作為批判對象,是福樓拜這部小說的獨創之處/在理想的對照之下,現實是多麼庸俗醜惡;在現實的反襯之下,理想又顯得多麼空虛蒼白可笑。幻想與現實的強大反差,消極浪漫主義的不良影響和醜惡殘酷現實的腐蝕,是造成愛瑪悲劇的原因。

影響

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個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正反兩面的草稿寫了一千八百頁,最後定稿不到五百頁。一八五六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志》上發表,不僅标志着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史的一個轉折,而且在世界範圍影響了小說這個文學體裁在此後一個多世紀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評價

盡管福樓拜本人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等等頗有微詞,左拉對《包法利夫人》推崇備至:“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征,是準确複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于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秩序……最終是小說家殺死主人公,如果他隻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

早在十九世紀末,已有論者強調這部小說的心理學和哲學層面。儒勒·德·戈吉耶發明了“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把它定義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應該說,“包法利主義”的存在先于包法利夫人,而且是超國界的。中國文學史上有無數“心比天高,命如紙薄”或“始亂終棄”的“紅顔薄命”的故事。它也延伸到當今世界,青年男女對明星、對“大衆情人”的崇拜,其實也是“包法利主義”的一種變體。)

二十世紀初,從英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開始,批評界緻力于凸顯福樓拜作品的藝術層面。詹姆斯寫道:“福樓拜隻在表現手法中看到藝術品的存在,他向我們提出挑戰,看誰能确定另一個評定作品生命力的标準而不淪為笑柄。”

相關版本

1900年,《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譯,人民文學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1985年,《包法利夫人》(維吾爾文版仿網格本),阿蔔都薩拉木·阿巴斯譯,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8年,《包法利夫人》(簡寫本),譚玉培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9年,《包法利夫人》,張道真譯,外國文學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1991年,《包法利夫人》,羅國林譯,花城出版社;

1992年,《包法利夫人》,許淵沖譯,譯林出版社;

1994年,《包法利夫人》,傅辛譯,北嶽文藝出版社;

1994年,《包法利夫人》,儀文譯,開今文化事業出版;

1997年,《包法利夫人》,馮壽農譯,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8年,《包法利夫人》,周克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8年,《包法利夫人》,張放譯,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包法利夫人》,高德利譯,中國和平出版社;

2002年,《包法利夫人》,錢治安譯,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3年,《包法利夫人》,宋維洲譯,漓江出版社;

2004年,《包法利夫人》,可延濤譯,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年,《包法利夫人》,王憶琳譯,哈爾濱出版社;

2007年,《包法利夫人》,朱華平譯,廣州出版社;

2007年,《包法利夫人》,馮鐵譯,河南文藝出版社;

2008年,《包法利夫人》,朱文軍譯,農村讀物出版社;

2009年,《包法利夫人》,王凡譯,萬卷出版公司;

2010年,《包法利夫人》,孫文正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1年,《包法利夫人》,周國強、楊芬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作者簡介

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法國作家。生于法國西北部魯昂城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父親是魯昂市立醫院院長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親的醫院裡度過的。因此,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明顯帶有醫生的細緻觀察與剖析的痕迹。福樓拜從中學時代起就開始嘗試文學創作。1841年他就讀于巴黎法學院,22歲時因被懷疑患癫痫病而辍學,此後他一直住在魯昂,專心從事創作,終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用了将近5年的時間于 1857年完成的。這部作品開創了文學史上的一個新紀元,也成為他的代表作。随後他又創作了《薩朗寶》(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