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

勾踐滅吳

春秋末期吳越争戰的著名曆史事件
《勾踐滅吳》記述的是春秋末期吳越争戰的著名曆史事件。越王勾踐在與吳王夫差的戰争中被擊敗後,以各種屈辱的條件向吳國求和。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忠告,卻聽信了被越國賄賂的太宰豁的讒言,準許了越國的求和,使勾踐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在經過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準備之後,率領軍隊進攻吳國,吳國因此而亡。[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勾踐滅吳 所屬地區:越國(今浙江) 吳國(今江蘇)

作者

《國語》的作者,舊說是魯國史官左丘明,其根據是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後

人據此認為《國語》和《左傳》同出左丘明之手。然而《國語》所記内容又多與《左傳》重複、抵觸,因此“兩書同出一人之手”的說法難以令人信服。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把各國的史料彙編而成。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别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後共五百餘年的史事,反映了從兩周到春秋時期廣諸侯各國的交往、争戰等情況。全書以記言為主,與《左傳》重記事不同。文章說理嚴密,刻劃人物也比較形象生動,對後代散文有很大影響,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原文

越王勾踐栖于會稽之上,乃号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曰:“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于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大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衆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将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将以緻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甯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聽,與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雠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将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進之。”太宰嚭谏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禦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裡,乃緻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饩。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哺(有的哺為“饣”偏旁)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内,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複戰!”勾踐既許之,乃緻其衆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衆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衆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

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緻必死于吳,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①,耳不聽鐘鼓。三年苦心勞力,焦唇幹肺,内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味禁珍,衣禁襲②,色禁二。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潰病困窮顔色愁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屬諸大夫而告之,曰:“願一與吳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今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頸交臂而偾③,此孤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之諸侯不能害之,則孤将棄國家,釋群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以與吳王争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屬,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異日果與吳戰于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敝邑宸宇,亦寡人之願也。君若曰:『吾将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餘何而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作品譯文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上,向三軍下令說:"凡是我父輩兄弟和黎民百姓,隻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進見回答說:"我聽說,商人夏天的時候就準備皮貨,冬天的時候就準備細葛布。天旱的時候就準備船,有大水的時候就準備車輛,就是打算在缺少這些東西的時候派上用場。即使沒有被四鄰侵擾的時候,然而謀臣與武士,不可不選拔出來供養他們。就像蓑笠一樣,雨已經下來了,肯定要到處找。現在君王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了,然後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恐怕太遲了吧?"勾踐說:"如果能夠讓我聽聽您的高見,又有什麼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種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終于使文種去吳國議和。

随後,越王就派文種到吳國去求和。文種對吳王說:"我們越國派不出有本領的人,就派了我這樣無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對您大王說,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說:我們越王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來讨伐了,越王願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獻給大王,以酬謝大王的辱臨。并請允許把越王的女兒給您作為女奴,大夫的女兒給吳國大夫作女奴,士的女兒給吳國士作女奴,越國的珍寶也全部帶來;越王将率領全國的人,編入大王的軍隊,一切聽從大王的指揮。如果大王您認為越王的過錯不能寬容,那麼我們将燒毀宗廟,把妻子兒女捆綁起來,連同金玉一起投到江裡,然後再帶領現在僅有的五千人同吳國決一死戰,那時一人就必定能抵兩人用,這就等于是拿一萬人的軍隊來對付您大王了,結果不免會使越國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損失,豈不傷害大王所心愛的東西了嗎?是情願殺了越國所有的人,還是不花力氣得到越國,請大王衡量一下,哪種有利呢?"

夫差想聽取文種的建議,與越國和好。吳國大夫伍子胥進谏說:"不行!吳國與越國,是世代的仇敵,經常打仗;外有三條江水環繞,老百姓沒有地方遷移。有吳國就沒有越國,有越國就沒有吳國。這種局面将不可改變。我聽說,住在陸地上的人習慣于住在陸地上,依水而居的人習慣于住在水旁。中原各國,即使我們主動進攻,把他們打敗了,我們也不能長期住在那裡,也不習慣乘坐他們的車子;而越國,我們主動進攻,把他們打敗了,我們就能長期住在那裡,也能乘坐他們的船。這是消滅越國的有利時機,千萬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滅越國!如果您失去這個有利的時機,以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越國人把八個美女打扮好,送給吳國的太宰,對他說:"您如果能夠讓吳王赦免了我們越國的罪行,還有更漂亮的美人會送給您。"太宰就向吳王夫差進谏說:"我聽說,古代讨伐一個國家,對方認輸也就行了;現在越國已經認輸了,您還想要求什麼呢?"吳王夫差就與越國訂立了盟約而後讓文種離開。

勾踐對國人說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夠,與吳國這樣的大國作對,導緻老百姓流離失所,橫屍原野,這是我的罪過。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政策。"于是埋葬已經死去的人,慰問受傷的人,供養活着的人;誰家有憂就去慰問,誰家有喜事就去祝賀;歡送要遠出的人民,歡迎回家的人民;除去人民讨厭的,補充人民缺乏的。然後恭卑地服侍夫差,派三百個士做吳王的仆人。勾踐自己還親自為夫差充當馬前卒。

勾踐的地盤,南到句無,北到禦兒,東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積長寬達百裡。又招集他的父輩兄弟和他的兄弟發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四方的老百姓都來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現在我無能,将率領你們夫婦們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壯年不準娶老年婦人,老年不能娶青壯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樣有罪。

快要分娩的人要報告,公家派醫生守護。生下男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下女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頭豬;生三胞胎,公家給配備一名乳母;生雙胞胎,公家發給吃的。嫡長子死了,減免三年的賦稅;庶子(妾所生的孩子)死了,減免三個月的賦稅:埋葬的時候還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親兒子(死了)一樣。還下令老而無妻的人、寡婦、患病的人、貧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錢供養教育他們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把他的住宅打掃清潔,給他們穿漂亮的衣服,讓他們吃飽飯,而切磋磨砺義理。前來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舉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踐親自用船載來稻谷和肉。越國未仕而遊學年輕人,沒有不供給飲食的,沒有不給水喝的:一定要問他叫什麼名字。不是自己親自耕種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親自織的布就不穿。這樣連續十年,國家不收賦稅,老百姓都存有足夠三年吃的糧食。

越國的父老兄弟都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各諸侯國面前丢盡了臉;現在越國也已經克制夠了,請允許我們為您報仇。”勾踐就推辭說:“從前打敗的那一仗,不是你們的罪過,是我的罪過。像我這樣的人,哪裡還知道什麼是恥辱?請暫時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請求說:“越國全國上下,愛戴國君您,就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兒子想着為父母報仇,做臣下的想着為國君報仇,難道還有敢不盡力的人嗎?請求再打一仗!"勾踐就答應了,于是招來大家宣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不擔心自己的人力不夠用,擔心的是自己缺少羞恥之心。現在夫差那邊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萬三千人,不擔心自己缺乏羞恥之心,卻擔心他的士兵數量不夠多。現在我将幫上天消滅他。我不贊成個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進同退。前進就想到将得到賞賜,後退則想到要受到懲罰;像這樣,就有合于國家規定的賞賜。前進時不服從命令,後退時沒有羞恥之心;像這樣,就會受到合于國家規定的刑罰。”

伐吳行動果斷開始了,越國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勵。父親勸勉兒子,兄長勉勵弟弟,婦女鼓勵丈夫,說:"為什麼這樣恩惠的君王,而可以不為他戰死呢?"因此在笠澤打敗了吳國,又在沒(古地名,在蘇州附近)再次打敗了吳國,又在吳國郊外再次打敗它。于是越國就滅掉了吳國。

越王為會稽山戰敗的恥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得和吳國死戰,就身體不安于枕席,吃飯不嘗豐盛的美味,眼睛不看美色,耳朵不聽鐘鼓音樂。三年裡,煎熬身體,耗費精力,唇焦肺幹。在内親近群臣,在下供養百姓,用以招徕他們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夠分的話,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把它倒進江裡,和人民共同享用它。自身親自種來吃,妻子親自織來穿。吃的禁止珍異,穿的禁止過分,色彩禁止使用兩種以上。時常外出,跟着車子,載着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當中染病的、困難的、臉色憂愁憔悴的、缺吃少喝的人,一定親自喂他們。

于是聚集各位大夫,告訴他們說:“我甯願與吳國一決誰應得到上天的寵愛。如果吳越兩國彼此一同破滅,士大夫踩着肝肺同一天死去,我和吳王接頸交臂而死,這是我的最大願望。如果這樣做不行,從國内估量我國不足以傷害吳國,對外聯絡諸侯不能損害它,那麼我就将放棄國家、離開群臣,帶着劍,拿着刀,改變容貌,更換姓名,草着簸箕、掃帚去臣事他,以便有朝一日和吳王決一死。我雖然知道這樣會腰身和脖竟頸不相連、頭腳異處、四肢分裂,被天下人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實現。”于是,他日果然和吳王在五湖決戰,吳軍大敗。繼而大舉圍攻吳王王宮,城門失守,擒獲夫差,殺死吳相。消滅吳國二年以後就稱霸了。這是首先順應民心啊!

夫差求和說:“我的軍隊,不值得屈辱您讨伐了。請允許我把财寶、美女進獻給您來慰勞您的辱臨。”勾踐回答說:“過去上天把越國賜予吳國,可是吳國不要;現在上天又把吳國賜予了越國,越國難道可以不聽從天命,卻聽從您的指令嗎?請允許我送你到甬江句章的東邊,彼此以後仍像兩個國君一樣。”夫差回答說:“從禮節上說,我已先有小惠于越國(另一版本為:我比您年長一點),你如果不忘周室,給我們吳國一小塊立足之地,這也是我所希望的。你如果說:‘我将會滅了你的國家,毀了你的宗廟’,我隻有請求一死,我還有什麼臉面來面對天下人呢?越君你隻管進入吳國居住吧。”越國就此滅了吳國。

相關知識

就文學價值說,《國語》雖不及《左傳》,但比《尚書》《春秋》等曆史散文還有所發展和提高,具體表現為:(1)作者比較善于選擇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論,來反映和說明某些社會問題。如《周語》“召公谏厲王止謗”一節,通過召公之口,闡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論題。(2)在叙事方面,亦時有鎮密、生動之筆。如《晉語》

記優施唆使編姬讒害申生,《吳語》和《越語》記載吳越兩國鬥争始末,多為《左傳》所不載,文章波闌起伏,為曆代傳誦之名篇。又《晉語》記董叔将娶于範氏,似絕妙的諷刺小品。(3)所謂朝聘、飨宴、辯潔、應對之辭,有些部分寫得較精練、真切。如“召公谏厲王止謗”一節,召公把人民的力量比作水,指出對待百姓的批評言論,不能堵塞,隻能宣導,否則水變堤潰,政權就有被推翻的危險。說理形象化,含意深刻。又如齊姜與子犯謀遣重耳”一節,讓重耳與子犯的對話,幽默生動。重耳的惱怒,子犯的诙諧,通過對話躍然紙上,讀來如睹其人。

《國語》不但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就其所體現出來的思想觀點,有許多方面在當時也都是有進步意義的。在《子常問蓄華聚馬鬥且論其必亡》中描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在《召公谏厲王止謗》中發出了“民不堪合矣”的呼聲。在不少文章中,強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展示了階級的對立和人民力量的認識和重視。但也有很多鬼神的記述,曆史局限性較大。

4.主要人物介紹

文章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主要通過人物的議論和對話來展開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盡管作者隻是對事件進行客觀的叙述和描寫,對人物的對慶也沒有加以任何褒貶,但設及到為人物形象卻異常鮮明。伍子管的忠正不阿,直言敢谏;伯額的貪婪好色,招奴納賄;夫差的昏庸無能,目光短淺,剛愎自用;勾踐的撫恤國人,厲精圖治,均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注意古今異義詞的準确運用。

(2)準确分辨一詞多義的詞。

(3)注意詞類活用的現象。

三、在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标完成的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

(2)借助閱讀的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标出課文的結構層次。

2.導人新課

(1)介紹作家、作品

(2)介紹時代背景

(3)掃除閱讀中的障礙,學生提問題,教師回答

(4)讨論課文内容,提問。

全文是怎樣安排情節的?

(參考答案)

本課文按内容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始——“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寫群臣攜于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第二部分(從“勾踐況于國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寫勾踐撫恤國人,卧薪嘗膽,厲精圖治,以期報仇雪恥。

第三部分(從“國之父兄請日”——結束)寫越國同仇敵忾,一舉滅吳。

文章叙事清晰,有選擇地寫了勾踐為滅吳所做的主要準備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踐滅吳的道理。同時刻化了他敗而不餒,能屈能伸的堅忍性格,展示了一個善于團結國人富國強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後一段,作者飽蘸感情的筆墨,形象地再現了越國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國恥的動人情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這正是深化主題,即:誰能夠得到人民的傾心支持,誰就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可見文章深刻的思想意義。

第二課時

一、有确目标

1.通過分析人物具體生動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對外交辭令的鑒賞。

二、整體感知

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外交辭令巧妙傳神,在錘煉語文方面講究字約義豐,閱讀中注意賞鑒。

啟示:課文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之間尖銳而又曲折的鬥争。越王勾踐在戰敗後處心積慮。重整旗鼓,最終打敗吳國,報了仇,雪了恥,從失敗走向了勝利。

看了這片文言文,有的人得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結論。有的人看出了“國有佞臣,國之禍也”的道理。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有所不同。然而對于這些說法,我認為都有道理。所不同的是,我想告訴大家一副對聯。上聯為: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為: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橫批:有志者事竟成。

是啊!有志者事竟成!我在不同的老師那裡聽了不下三次,或許,有的人聽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覺得過于老套。但是,倘若沒有了卧薪嘗膽的意志,沒有實現理想的願望,我想,他是不會卷土重來,反敗為勝的。

以前,我們也讀過孟子的名言:“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今中外,有所作為的人,都經曆過失敗與挫折的痛苦,但他們總是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總結經驗教訓,最後才通向成功的彼岸。

在此,請那些在失敗中垂頭喪氣的人記住:“有志者事竟成”。

注釋

(1)勾踐:赿王允常之子,允常初曾與吳王阖闾互相攻伐,允常死,吳乃乘越之喪伐越,竟為勾踐所敗,阖闾傷指而死。栖:本指居住,此指退守。會稽:山名,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2)昆弟:即兄弟。國子姓:國君的同姓,即百姓。(3)知:主持、過問、參與。(4)種:即文種,字子禽,楚國郢人,入越後,與範蠡同助勾踐,終滅吳。功成,種為勾踐所忌,賜劍自殺。(5)絺(音吃):細葛布。(6)四方之憂:指外患。(7)爪牙之士:指武士,勇猛的将士。(8)無乃:恐怕。後:遲。(9)子大夫:對大夫(文種)的尊稱。(10)行成:求和并達成協議。(11)乏:此指缺乏人才。(12)徹:通達。大王:指吳王,特别尊重的稱呼。(13)下執事:下級辦事官員。(14)師徒:指軍隊士兵。辱君:屈尊您(親自來讨伐)。辱:表示謙卑的說法。(15)賂君之辱:慰勞您的辱臨。(16)請勾踐女女于王:第一個“女”作名詞,指勾踐的女兒,第二個“女”作動詞,指作婢妾。下兩句同。(17)從:帶來。(18)左右:作動詞,處置、調遣的意思。(19)孥:子女。(20)偶:一個抵兩個。(21)傷君王之所愛:謂吳王推恩于越,越民與越器皆為吳王所鐘愛。如越人拼死決戰,則越民與越器都不免遭到損失,豈不影響到吳王加愛于越的仁慈側隐之心了麼?(22)子胥:即伍子胥,名員,吳大臣。(23)三江:指錢塘江,吳江,浦陽江(浙江省中部)。(24)上黨之國:此指中原各國。(25)太宰嚭:太宰,官名。嚭,人員,夫差的親信。(26)服之:使之降服,屈服。(27)中原:此指原野。(28)前馬:儀仗隊中乘馬開道的人。(29)句無:地名,在今浙江省諸暨縣南。(30)禦兒:地名,在今浙江省嘉興縣境(31)鄞:地名,在今浙江省甯波市。(32)姑蔑:地名,在今浙江省衢縣東北。(33)廣運百裡:方圓百裡。東西為廣,南北為運。(34)二三子:你們,指百姓。蕃:繁殖人口。(35)取:同“娶”。(36)免:同“娩”,指生育。(37)豚:小豬,也泛指豬。(38)母:乳母。(39)饩:口糧。(40)當室者:負擔家務的長子。(41)政:征,賦役。(42)疹:疾病。納:收容。(43)絜:同“潔”。摩厲:同:“磨砺”,這裡有激勵的意思。(44)廟禮之:在宗廟裡接見,以示尊重。(45)歠:給水飲。(46)封:疆界。(47)衣:動詞,穿。水犀之甲:用水犀皮做的铠甲。(48)旅:俱。指軍隊有紀律地同進退。(49)常賞:合于常規的賞賜,下文“常刑”指合于常規的刑罰。(50)勸:勉勵。(51)囿:即笠澤,吳地名,今太湖一帶。(2)沒:吳地名。(53)達:遣送。甬、句東:甬江和勾章以東。指今浙江省舟山縣。句,同勾。(54)壹飯:小小的恩惠。指曾有恩于越(指曾同意與越議和)。(55)不忘周室:吳是周的同姓,故曰。寰宇:指屋檐下,也泛指房屋住處。(56)視:視息,猶方言生存。(57)次:駐紮。

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A.名詞活用為動詞

(1)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衣——穿

(2)宦士三百人于吳:宦——派遣做……的奴仆(本為官宦)

(3)必廟禮之:禮——恭敬地對待

(4)無不哺也:哺——給他食物吃(哺,幹糧,泛指食物)

(5)唯君左右之:左右一一任憑調遣

(6)女于王:女一一當作婢女

B.名詞作狀語

(1)又郊敗之:郊——在郊外

(2)必廟禮之:廟——在廟堂上

動詞的活用

A.活用為名詞

(1)今寡人不能——能力,才能(不能——沒有才能)

B.動詞的使動用法

(1)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退——使……撤退(勉強釋為打退,則不準确,因為原句是:“謀取而退”即:謀取劃使吳退兵)

(2)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去——使……離開

形容詞的活用

A.活用為名詞

(1)水則資車,以待乏也:乏——物質匮乏的時候

(2)四方之憂:憂——憂愁的事,指外患

(3)吊有憂,賀有喜:憂——憂愁的事;喜——高興的事,喜事

(4)恥——羞恥之心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潔其居:潔——使……潔(打掃幹淨)

(2)美其服:美——使……美(使他穿上漂亮服裝)

(3)飽其食:飽——使……飽

(4)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使……暴露

【古今異義】

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原野之中,現常用于“中原地區”廣義指整個黃河流域,狹義指今河南一帶。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屍骨暴露在荒野之中。

2.丈夫二十不取

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兩人結婚後,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媳婦。

3.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義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

4.十年不收于國

國,指國内人民。今常用于“國家”或“代表國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賦稅。

5.爪牙之士

爪牙之士:指武士,今為貶義,比喻壞人的黨羽。

6.苟得聞子大夫之言

大夫:官名。今指醫生

7.廣運百裡

廣運:指土地面積的長和寬。東西為廣,南北為運

8.南至于句無

至于:到達。今用作介詞,表示一件事之後接着又發生另一件事

9.乃緻其父母

父母:父老兄弟。今義為父親和母親的總稱

【通假字】

将帥二三子夫婦以蕃——帥通“率”,率領。

南至于句無——句通“勾”。勾無,山名,在浙江。

令壯者無取老婦——取通“娶”。句意是,規定青年男子不許娶老年婦女。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生育,臨産。句意是,婦女将要臨産時向官府報告。

三年釋其政——政通“征”,賦稅徭役。

而摩厲之于義——摩厲通“磨砺”,切磋。

無不哺(bǔ)(有的哺為“饣”偏旁)也———哺通“哺”,給人食物吃。

無不歠(chuò)也——歠通“啜”,給人水喝。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其通“豈”,難道。

解讀

本文以勾踐為中心,記其言,叙其事,着重記叙他團結國人滅吳的故事,有如一篇越王勾踐的小傳。勾踐在被圍困的緊急情況下号令三軍,有可以退兵者,和他一起共謀國政,表現了他的臨危不亂的勇氣和善于權變的特點。文種乘機進言,措辭尖銳地指出勾踐納士求賢之舉太晚,這個批評是很中肯的。勾踐很虛心地接受了,他的勇于納谏赢得了文種的信賴,同時也使越國的命運獲得了轉機。文種果然運用他過人的外交才能,成功地和吳國達成了和議,為越國複國和東山再起赢得了時間。接下來的段落主要集中記叙勾踐承認自己在治國上的錯誤并勇于改正的具體事實,記叙得極為詳盡。勾踐“非其身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所織則不衣”,雖然描寫略顯誇張,但是放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之下,卻又顯得極為真切感人。父老請戰一段突出表現了勾踐作為一個已經成熟了的政治家善于以退為進的政治才能。尤其是最後一段夫差求和的對話描寫,作者顯然是與文種求和對照起來寫的,讀者可以将二者放到一起對比閱讀,由此可以體會勾踐和夫差個性的不同。所以這篇文章雖然仍是以記言為主,但全文圍繞一個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展開故事,通過語言的描寫來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性格。語言奔放,氣勢充沛,有較高的感染力。

吳越之間的曆史争戰,後世文人也多有歌詠。這裡我們引用兩首唐代的大詩人李白的詩作為代表: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越中覽古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蘇台覽古

兩首詩都是通過古今對比,傳達了深沉的曆史感。第一首詩的意思是說:當年越王勾踐滅吳歸來,那些追随他複國的“義士”都衣錦還鄉了。當年越國宮殿中滿是如花的宮女,到了今天卻一片荒蕪,隻有鹧鸪鳥飛來飛去。第二首先寫蘇台的今天:昔日的舊苑荒台上楊柳青青,菱歌聲聲,又是一個旖旎的春天。隻有西江上的月亮,曾經照過當年吳王宮裡的美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詩人看來,無論成敗任何一方,都難以逃脫被曆史淘汰的命運。

上一篇:社區醫療保險

下一篇:回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