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十八大提出的發展戰略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出台文件,指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共分9個部分30條,包括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标,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争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加強創新政策統籌協調。
    中文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提出會議:黨的十八大 提出時間:2012年底 地位: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意義

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把創新放在了五大新發展理念之首,明确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這個要求的本質就是讓創新驅動發展成為時代前進的原動力。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中國曆史上還是首次。要想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我們還必須首先理解什麼是創新的時代内涵。nn

經典的創新定義是指把包括新産品、新技術、新市場、新的組織方式等關于生産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産體系。今天的創新内涵則特指把科學、技術、管理等各類知識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活動。創新與科學技術研究和市場經濟密切相關。一方面,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在創新過程中發揮着核心作用,給生産要素的新組合提供了方向。

另一方面,經濟價值的實現又必須依靠市場經濟的基本平台。當然,随着商業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觀念文化創新等概念的融入,創新的範疇也在不斷拓展,而社會價值的創造也成為創新活動的重要目标。但創新最本質的特征仍然是運用知識創造價值。nn

人類社會的演進本身就是創新發展的曆史。按照著名創新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分析,創新的過程就是一個創造性毀滅的過程,創新給我們帶來了技術與産業的更替,電動機代替了蒸汽機,計算機淘汰了打字機,舊的技術與産業随着創新的大浪衰退并消失,新的技術和産業蓬勃發展成為時代的寵兒。創新改變了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給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帶來動力。nn

新中國成立後,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始終得到了曆代領導人的關注。老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在20世紀50年代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規劃》,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後,從“科學技術是生産力”,到科教興國戰略,自主創新引領跨越,到今天的創新驅動發展,無不體現了曆屆中國領導對科技創新重要作用的深刻認識和高度關注。而中國今天發展面臨的曆史機遇和挑戰又使得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新高度。nn

一方面,全球科技領域的最新進展孕育着新的重大産業革命,為中國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曆史機遇。在人類近代史上,中國錯失了世界前三次重大産業革命,令後人扼腕歎息。今天,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巨大進展使得中國第一次具備了參與和引領下一次産業革命的潛力,曆史将不能容忍我們喪失這樣的重大發展機遇。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使得創新成為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随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需求市場,産業結構,供給能力,國際貿易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中國過去多年發展過程中環境資源付出的代價也積累到了較高的程度,亟須得到解決。所有這些新的情況,都迫切需要依靠創新來推動供給側改革,調整産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模式,解決資源環境方面的問題。nn

正是在這樣的重大發展曆史關頭,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審時度勢,把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嶄新的高度。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争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态、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精辟地闡明了創新在中國當前曆史發展階段中的戰略地位及核心作用。nn

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的創新理念就像一根紅線一樣,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個理念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創新與協調發展之間的關系方面,如何促進協調發展曆來是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包括城鄉發展之間的協調、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協調、軍用與民用發展的協調等。

認識和解決這些不協調既需要理論創新去分析和認識背後的體制機制障礙,也需要制度創新去消除這些長期存在的頑疾。在創新與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方面,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發展的一個迫切呼聲,但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解決受到經濟發展粗放、技術手段落後,和生态文明建設滞後等因素的制約,如果不能從環境監管體系的制度創新入手,不能依靠技術創新的引導,不能運用創新的方式推動生态文明的建設,綠色發展就無法真正在中華大地開花結果。

在創新與開放發展方面,二者的關系是彼此相連,唇齒相依。一方面,創新發展要求開放,在當今全球化的環境下,任何封閉式的創新無異于自娛自樂的閉門造車

另一方面,開放發展必須創新,沒有創新的開放就等于激烈競争中的拱手相讓。最後,創新與共享發展關系也是非常密切,共享發展必須依靠創新發展的康莊大道,中國不但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勞動生産率,解決貧困問題,同時也需要依靠制度創新來提供更加有效的社會保障,使得全體人民能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綜上所述,創新發展需要通過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綜合實施來落實;同時,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也需要創新發展來高效推動。

重點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應抓住以下重點着力推進。

細化戰略目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一般在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超過2%,技術對外依存度低于20%。目前,應将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标進行分解和細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組織架構和任務體系,讓各部門、各層面、各單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務推進。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我國很多産業處于國際産業鍊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潤低,受制于人。隻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把握先機、赢得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瞄準國際創新趨勢、特點進行自主創新,使我國的自主創新站在國際技術發展前沿;二是要将優勢資源整合聚集到戰略目标上,力求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進行多種模式的創新,既可以在優勢領域進行原始創新,也可以對現有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還應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首先,進一步确立企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技術需求選擇、技術項目确定的主體,成為技術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果産業化的主體。其次,高校、研發機構、中介機構以及政府、金融機構等應與企業一起構建分工協作、有機結合的創新鍊,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協同創新體系。

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科技創新資源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讓市場充分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政府充分發揮引導、調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創新的協同機制,以解決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封閉低效、研發和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等問題;建立科學的創新評價機制,使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

2015年8月24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進行二審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規定,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轉化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在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後,主要用于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工作。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謝經榮在作關于本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時說,按照中央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的要求,草案将對科研人員獎勵和報酬的最低标準由不低于職務科技成果轉讓或者許可收入,或者作價投資形成的股份、出資比例的20%提高至50%,并明确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規定或者與科技人員約定的獎勵、報酬的方式和數額應當符合上述标準。

我國現行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年起實施。本次修法旨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規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加速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專家們認為,本次修法的亮點是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下放和科研人員獎勵、報酬比例提高。

上一篇:防曬指數

下一篇:投檔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