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

栖息于海洋中的細菌
(學名:Vibrio vulnificus、俗稱:海洋弧菌),是一種栖息于海洋中的細菌。[1]如果傷口暴露在含有這種細菌的海水中,創傷弧菌會在傷口上繁殖,可能引發潰爛,甚至導緻組織壞死,嚴重者導緻死亡。現知創傷弧菌包括三個生物型:I型對人類緻病,能夠引起原發性敗血症和傷口感染;Ⅱ型是鳗魚的主要緻病菌;Ⅲ型能引起人類敗血症和軟組織感染。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細菌界 門:變形菌門 亞門: 綱:γ變形杆菌綱 亞綱: 目:弧菌目 亞目: 科:弧菌科 亞科: 族: 屬:弧菌屬 亞屬: 種:創傷弧菌 亞種: 分布區域: 中文學名:創傷弧菌 中文别名:海洋弧菌 二名法:Vibrio vulnificus

簡介

創傷弧菌是普遍生存在海洋中的一種細菌,一旦感染,發病急,病情發展很快,創傷弧菌為全球重要的海洋緻病細菌,與霍亂弧菌、腸炎弧菌并列為造成人類感染疾病的三大弧菌。其自然生存于河海交界之處,因此又稱海洋弧菌,是需要較高鹽分才可生長的一種革蘭氏陰性的嗜鹽性弧菌。

若接觸受該菌污染的海産,如生蚝等食物,被海水污染,或遭海生魚貝類、魚具刺傷等,都可能是創傷弧菌進入人體的緻病途徑。感染此菌,臨床上常造成嚴重的敗血症及肢體壞死,過程相當迅速且死亡率高,嚴重的傷口感染,會引起胃腸道感染等。75%的患者在入院48小時内因多髒器功能不全而死亡,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

分布地區

海洋弧菌大多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它與霍亂弧菌是屬于同一類的病菌,所需的溫度是20℃左右,還需較高鹽分的海水,夏日(8月~10月)較常見,出現此種病例的國家和地區有台灣、泰國、馬來西亞、澳洲,美國緯度較低的地方及日本都曾經發生過。

感染途徑

感染創傷弧菌的途徑有兩種。

一是食入含有創傷弧菌食物,例如生蚝、蚌類的海産及生魚片;

二是從皮膚上直接感染,可能是從事挖生蚝工作,皮膚上常會有傷口,海洋弧菌就适時地侵入體内。曾經發現的病例中,是因為釣魚時不慎割傷皮膚,海洋弧菌就從傷口處入侵而感染。

感染症狀

若感染此弧菌,臨床最常出現的兩種表現為傷口感染以及原發性敗血病。

一般健康民衆受到感染,情況并不嚴重,偶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

若病患已經罹患肝髒疾病或為免疫力較弱的人,再食用含菌生蚝,數天後可能發病,其緻死率高達50%;

傷口暴露于海水中或是被海洋中的生物咬傷,則易引起傷口感染,且迅速潰爛并蔓延開來,進一步導緻組織壞死,嚴重者引發菌血症而死亡;

至于胃腸道感染則是因為生食含菌海鮮而引起下列之症狀,如:發熱、寒顫、惡心、嘔吐、下痢、皮膚病變、壞死性潰瘍等胃腸道不适症。

在高風險的族群上,此類弧菌感染可以很快速地傳播,并導緻嚴重的肌炎和肌膜炎引發嚴重的壞疽。

易感人群

有以下幾種情形的族群,若感染此種弧菌容易造成嚴重感染:

酒精性肝硬化。

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

酗酒,但沒有肝病紀錄。

遺傳性血色(鐵)沉着病

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地中海型貧血、慢性腎衰竭、淋巴瘤。

治療與預防

治療

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療創傷弧菌,用點滴方式注入,若是短時間内沒有效果,就必須将其潰爛部分切除。

預防

人們到海邊戲水時、或生吃海鮮時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特别是肝功能不良者或身體有傷口時,以免被此菌侵襲導緻感染;處理海鮮時、應戴手套,以防止紮傷;且建議海産類食物絕對要煮熟再吃,因高溫可以殺死創傷弧菌。

案例

2012年10月,台灣一蔡姓婦女不慎遭活蝦刺了一下右小腿,當時傷口很小,婦人以優碘消毒,隔天淩晨,婦人遭蝦刺傷的傷口突然出現紅腫硬塊且疼痛難耐,家人因此将婦人送醫治療,醫師判斷婦女是遭到細菌感染,立即進行清創處理。醫院表示,由于婦人感染面積持續擴大,經家人同意後,婦人右腿鼠蹊部以下進行截肢手術,但病情仍未見好轉,蔡姓婦人因海洋弧菌感染引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并引起敗血性休克,至10月1日宣告不治身亡。

美國墨西哥灣地區的海水中最近出現了一種名為海洋弧菌的緻病菌,目前已報告4人感染,其中1人死亡。

上一篇:中東呼吸綜合征

下一篇:斯德哥爾摩候群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