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空權

制空權

交戰一方在一定時間對一定空間的控制權
戰役制空權:戰役軍團在一定時間内對一定空域的控制權。奪取戰役制空權的目的是保障己方諸軍種、兵種主要部署、重要目标和主要作戰行動的空中安全,保護己方免遭或少受敵方空中的危害。在現代戰役中,奪取和保持制空權,對戰役進程和結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1]
  • 中文名:制空權
  • 外文名: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 拼音:zhì kōng quán

分類

按規模,分為戰略制空權、戰役制空權和戰術制空權。戰略制空權,又稱全面制空權,是在戰争的全過程或某個戰略階段,在全部戰場或大部戰區内占有的制空權。戰役、戰術制空權,又稱局部制空權。戰役制空權是在戰役全過程或重要時節,在整個戰役地幅或主要戰役方向取得的制空權;戰術制空權是在重要的戰術地幅内取得的制空權。

按控制程度,分為絕對制空權和相對制空權。絕對制空權是使敵方不能在空中進行任何作戰活動的制空權;相對制空權是對一定作戰地域、一定時間的制空權。掌握了制空權能限制敵方部隊的作戰活動,保障己方航空兵的行動自由,使地(水)面部隊的作戰行動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被保衛目标不受或少受敵空襲兵器的危害。現代戰争交戰雙方争奪制空權的鬥争貫穿始終,制空權極大地影響甚至決定戰争的進程和結局。

發展

制空權理論随着軍用航空器的出現而産生,并随着空中軍事鬥争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氣球和飛艇用于軍事的早期,英軍少校J.D.富勒爾頓于1893年提出,未來戰争可能由空中開始,制空權将可能是陸上和空中作戰的重要前提。1908年,英國工程師F.W.蘭徹斯特撰文論述了制空權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場上開始大量使用航空兵和防空兵器,争奪制空權的鬥争随之出現,制空權理論得到發展。1916年,蘭徹斯特撰寫《戰争中的飛機》一書,主張建立一支“保持制空權”的飛機隊。1917年,美國空軍奠基人W.米切爾指出,驅逐機的任務是奪取制空權。

意大利的G.杜黑于1921年出版了《制空權》一書,第一次從戰略高度認識制空權,對于掌握制空權的重要意義以及奪取制空權的方法等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建立了系統的制空權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争奪制空權的作戰貫穿戰争全過程,證實了制空權的重要性,同時産生了相對制空權的概念。戰後,高新技術武器在局部戰争中的廣泛使用,使航空兵的地位進一步提高,空襲和反空襲鬥争更加激烈,制空權的重要性再次被确認。20世紀80年代後,精确制導武器和遠射武器在空戰中廣泛使用,争奪制空權的鬥争進一步激烈、複雜。随着空中力量大規模、高強度運用,出現了單獨使用空中力量達成戰略目的的空中戰争,制空權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争奪制空權具有力量構成高度合成,諸軍種、兵種共同參加,作戰行動多樣,鬥争激烈,作戰空間廣闊,貫穿戰争始終,組織計劃複雜,指揮、協同和保障困難等特點。

争奪制空權的方法主要有:突擊敵空襲兵器基地和發射平台,使敵空襲兵器在起飛、發射之前即被消滅或封鎖于地(水)面,迅速改變敵我空中力量對比;通過空中交戰和地對空作戰,殲敵空襲兵器于空中;摧毀和壓制敵空中作戰與防空作戰兵力、指揮控制系統和地面防空兵器;突擊敵航空工業設施和飛行人員培訓基地,斷絕敵補充作戰飛機和飛行員的來源,從根本上削弱敵奪取制空權的能力;采取僞裝隐蔽、疏散配置等辦法,嚴密防護己方用于空襲和防空的兵器和指揮控制系統、航空工業設施及相關作戰人員;具有優勢空中力量的一方通過設置禁飛區制止敵方在該空域活動,而被禁飛一方則運用空中力量和地面防空力量實施反禁飛,禁飛與反禁飛已成為争奪制空權的新方法。

基本要求是:以航空兵為主體,充分發揮諸軍種、兵種的特長,協同作戰,形成整體威力;根據作戰意圖,盡可能在次要方向節約使用兵力,集中兵力以确保作戰的關鍵時刻和地區的兵力優勢和主動地位;根據敵行動規律和作戰特點,靈活機動地運用戰法,力争以小的代價巧妙地奪取制空權;周密做好作戰、後勤和裝備保障工作,确保奪取和保持制空權連續不斷地進行。随着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空中戰場正向外層空間延伸,空中鬥争将更多地受到外層空間鬥争的影響,空中作戰将演化為空天一體作戰,争奪制空權的鬥争将與争奪制天權的鬥争緊密相連,制空權将演化為與制信息權融為一體的制空制天權。要求編輯 播報

信息化聯合作戰中,奪取戰役制空權的力量構成日趨複雜,作戰行動綜合多樣,行動範圍日益擴大。基本要求有:①發揮諸軍種、兵種整體威力,參戰部隊按規定的時間、地點協調行動。②綜合運用各種高新武器裝備,構成攻防兼備的對空作戰體系。③制空于空和制空于地等多種方法并舉。④綜合協調制空權與制海權、制信息權的關系。

實施

奪取戰役制空權須精心計劃,嚴密組織,通常以空軍兵力為主體,科學編組作戰力量,正确選擇突擊目标,周密組織空中突防,并嚴密協調好諸軍種、兵種的行動。實施中,采取整體用兵,制空于地與制空于空相結合,以制空于地為主的基本戰法。統一使用陸軍、海軍、空軍和常規導彈部隊等多種作戰力量,靈活運用多種手段,形成對敵綜合優勢,發揮整體作戰威力;以信息攻擊、導彈突擊、航空兵突擊和敵後破襲等攻勢行動,力争将敵主要制空力量癱瘓于地面。通過空中交戰、地面抗擊等作戰行動,将已經升空的敵機毀殲于空中。

意義

未來信息化作戰中,戰役制空權控制範圍将由傳統的大氣層擴展到外層空間,争奪制空權将與争奪制天權的鬥争緊密相連。戰役制空權理論将随着航天技術、太空作戰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主要手段

空中突襲

突襲機場既可以破壞敵方機場,也可以擊毀敵機于地面,甚至包括摧毀敵方前線或後方的飛機以及摧毀制造飛機的生産基地,破壞敵人的戰争潛力,使敵機無法升空作戰。突然性是空襲作戰的主要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侵略波蘭、挪威、丹麥、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蘇聯等國家時,都是首先使用突然襲擊,摧毀對方機場、飛機,破壞對方指揮系統、通訊設施、交通樞紐、戰略要地和戰争潛力,使對方遭受重大損失。在奪取制空權後,其地面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占領了歐洲大部分地區。

空戰

空戰是争奪制空權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手段,目的是在空中攔截并殲滅敵人的轟炸機、攻擊機、戰鬥機和偵察機,主要空戰武器是機載航炮和空空導彈。近距離格鬥用航炮,遠程攔截用空空導彈。

壓制地面防空兵器

其方法主要是電子幹擾和空中火力壓制。地面防空武器系統是指專門對付各種飛機、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的地對空導彈和高炮。因為當今的地空導彈已經具有高、中、低空和遠、中、近程作戰能力。有效作戰高度可從15米到4.5萬米,有效射程可從0.5公裡到250公裡的空域。先進的導彈不僅作戰空域大,而且命中精度高。這類導彈對飛機構成了極大威脅,如果不及早摧毀,就無法取得空中優勢,也就掌握不了制空權。

掌握制電磁權

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信息戰、電子戰、預警和偵察衛星、偵察機、無人機、地面防空導彈、通信技術、導航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偵察技術、自動化指揮控制技術等将直接影響到制空權的争奪。近年來的局部戰争已經清楚地表明,沒有掌握制電磁權,沒有早期的電子偵察和幹擾,就不可能赢得制空權。

突擊對方航空工業體系和飛行訓練基地

這種方法不能在短時間内改變空中力量對比,對戰役、戰鬥也不産生直接影響,但可以通過有計劃的空中進攻,使敵航空工業無法生産飛機,訓練基地不能提供合格飛行員,從根本上削弱其戰争潛力,是奪取戰略制空權的重要方法。

典型戰例

不列颠空戰

1940年7月,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閃電戰席卷西歐大陸,占領法國之後,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首先發動大規模的空中攻勢,意在消滅英國皇家空軍并摧毀其防禦體系,參加空襲的共有德軍3個野戰集團軍的2600架飛機,其中轟炸機1295架。英國僅有殲擊機700架,轟炸機500架。英國空軍以劣勢兵力與德國空軍在空中進行了争奪制空權的反複較量。在4個月最緊張激烈的空戰中,英國付出了損失作戰飛機915架的代價。但德國喪失飛機1733架。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戰。

貝卡谷地空戰

1982年6月以色列在進攻黎巴嫩的戰争中,以在空襲位于黎巴嫩和叙利亞交界處的貝卡谷地導彈陣地之前,曾先派出美制“火蜂無人機”飛臨叙利亞導彈陣地上空,用裝有導彈誘餌照相機的噴氣機作假目标誘騙叙利亞軍方雷達開機。以色列便輕易地獲得了叙軍陣地雷達的工作頻率和信号特征。然後,以軍操縱“偵察兵”和“猛犬”等無人機佯裝有人駕駛飛機編隊入侵,誘使叙軍發射“薩姆—6導彈”,叙軍又将其導彈的部署位置及其制導系統暴露給了以色列。以軍得到這些可靠情報後,随即派出電子戰幹擾飛機對叙軍陣地進行了有效的電子幹擾,叙軍立刻變成了“瞎子”和“聾子”,難辨真假目标。最後,以軍在出動96架戰機對叙軍導彈陣地實施飽和攻擊,僅用6分鐘時間就将叙軍部署在貝卡谷地的“薩姆”—6導彈基地和40部雷達全部被摧毀。叙利亞苦心經營10年、耗資20億美元的19個薩姆導彈陣地變成了一片廢墟。

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空軍運用高新技術,擊毀叙軍80多架飛機而自己未損傷一架飛機的輝煌戰績,在全世界引起極大震動。

美國空襲利比亞

美國在1986年空襲利比亞之前,利用計算機技術精确選定拟襲擊的利比亞目标,通過偵察機和軍用偵察衛星核實目标具體位置;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模拟被攻擊目标和作戰環境。接着美軍對利比亞的地面防空系統實施強大電子幹擾,使利比亞軍隊的防空預警系統癱瘓,從而掌握了空中優勢。随後美戰鬥機從美國駐英國海外基地升空,長途跋涉,當接近利比亞時利用飛機上預先輸入的地形匹配程序沿海低空飛行,超低空攻擊目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