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

内向

心理學名詞
艾森克個性問卷對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為:安靜,離群,内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除非摯友)。傾向于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不憑一時沖動。日常生活有規律,嚴謹。遵循倫理觀念。做事可靠。很少進攻行為,多少有些悲觀。焦慮、緊張、易怒還有抑郁。睡眠不好。具體表現與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曆、生活環境諸因素有關。屬于中醫‘氣虛’體質。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内向
  • 英文名:introverted
  • 拼音:nei xiang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1.[Introversive]指人的性格、思想感情等深沉、不外露

他是内向人,不輕易發表意見

2.[Turn to the central power]∶指歸向中央政權

翻然内向  

3.[Inside]∶指界定範圍中的成分,屬于方向和位置的用語一般不獨立使用 應該跟方位用語如 :

城牆内向皇宮。 沿着他的手由内向前的看去

引證解釋

1.謂面向中原。形容向往中國。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父兄不辜,幼孤為奴,系纍号泣,内向而怨。” 漢揚雄《劇秦美新》:“海外遐方,信延頸企踵,回面内向,喁喁如也。”

2.引申指歸附中原,臣服中央政權。

《新五代史·雜傳·範延光》:“ 隰州刺史劉遂凝馳驿入見獻策,言綏、銀二州之人皆有内向之意,請除二刺史以招降之。”

3.心向着家。

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以男生内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4.指歸服朝廷。

《後漢書·班固傳下》:“議者或以為‘ 匈奴 變詐之國,無内向之心’。”《隋書·薛道衡傳》:“稽颡歸誠,稱臣内向。”範文瀾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一章第一節:“秦始皇留居 琅琊台 三月,徙黔首三萬戶居台下。他這樣做,是要表揚 勾踐 尊 周 ,鼓勵南方 越 人内向。”

5.謂向内地進發。

《晉書·明帝紀》:“﹝ 太甯 二年﹞六月, 敦 将舉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 巴 滇 駿馬微行,至 于湖 ,陰察 敦 營壘而出。”

6.謂寡言談,感情不外露。

郭沫若《集外·從典型說起》:“粗枝大葉地說來,内向性的人,體格瘦削,精神孤獨,愛馳騁玄想。”徐遲《哥德巴赫猜想》二:“他被造成了一個内向的人,内向的性格。他獨獨愛上了數學。”  

内向特征

外向者:外向者的能量來源于外部世界——如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們、不同的場合和事物。他們是精力的揮霍者,長時間的置身事外、沉思、獨處,或是隻與另一人呆在一起,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他們對社會的展示較多——他們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于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适應環境的變化。

内向者:内向者的能量多來源于自身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他們善于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由此他們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過分消耗。他們并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内部,他們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适應環境的變化。

基本含義

形成原因

(1)天生的内向性格

(2)由于自我意識十分敏感而産生對人的"緊張症"、"恐怖症",如有的中學生與異性接觸時,過分強烈地意識到對方是異性,内心慌張,造成情緒緊張過度,陷入尴尬局面。

(3)家庭背景和封建的社會觀念往往是造成内向性格的主要因素。内向者的父母常屬于較為冷漠的人,他們深信如果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從性,身為父母必須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實這是一種對孩子人格的扼殺,讓孩子失去了這個時期應有的天真、活潑,造成以後成長為一個精神不完全的人。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應該是階級關系,不應該存在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而這層階級關系中有的是父母滿滿的愛和無私的奉獻,這也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和母親應該做的。隻有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無私心的奉獻,子女以後才會成長成為一個精神健全的人。以後子女才會愛父母、愛他人。而讨厭和錯誤會成為一種恨,恨會讓你愛的人,不尊重你。

一位内向者說:"小時候,爸媽從來不鼓勵我有好奇心,他們對我的問題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閑事,做好分内的事。"家長不鼓勵子女去結交朋友,或參加任何課餘活動,他們認為這類活動會使兒女"分心",對正常的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踏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隻限于學校及家裡。在缺乏與人溝通的環境裡成長的兒童,對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他在剛踏入社會做事時,無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這些人對内向者所表現出來的反感,使他從此不敢再嘗試與别人溝通,同時完全退縮入自己的個人世界。

(4)與經曆有關性格是人在生活實踐中,在人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的生活環境,具體地講,就是人的家庭、學校、工作等,人與環境關系發展的過程便是經曆,經曆也是性格形成的條件。

性格特點

内向型的人,配合主體而思考、感覺、行動。關心完全用在主體,以主體為優先。所以,這種人容易受主體的影響制約。

在感知上

内向型:①觀察較為被動,但更為細緻;②能夠分析;③感受精确性較高;④帶有解釋性;⑤情緒反應較隐蔽

外向型:①能主動觀察,速度較快;②帶有概括性;③反應較快;④帶有記錄性;⑤有明顯情緒反應

【内向的人心思細膩,善于分析和解說;外向的人心思粗線,情緒化和機敏。】

在想象力上

内向型:①想象具有深度;②想象内容多為浪漫的,憂郁的

外向型:①想象具有寬度;②想象内容多為積極的,陽光的

【内向的人思想深邃,悲觀;外向的人思想快活,樂觀。】

在思維上

内向型:①善于獨立思考;②思維比較集中;③思維具有方向性。

外向型:①善于提問;②思維比較發散;③思維有彈性;

【内向的人善于獨處,外向的人善于集體交流。】

在記憶上

内向型:①長期記憶占優勢;②記憶具有連續性

外向型:①短期記憶占優勢;②記憶具有獨立性

【内向的人智商普遍偏高;外向的人情商普遍偏高。】

在處事方式上

内向型:①分析力較強;②做事效率較高

外向型:①行動力較強;②做事速度較快

【内向的人細心而有條不紊,外向的人粗心但行動力高。】

在思想上

内向型:①能夠看到事物陰暗的一面,具有批判性;②善于創造内在刺激

外向型:①能夠看到事物樂觀的一面,具有積極性;②善于接受外在刺激

【内向的人思想理性敏感;外向的人感性堅強。】

優缺點

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煩惱,害怕人際關系,膽怯,退縮,自認為是内向的。其實他正好缺少内在的精神指向,内心根本就沒有快樂,期待被别人喜歡認同來快樂,這樣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内向的心理能力。

人的一生兩種個性力量是同時存在的,不誇張地說内向的個性能力是獲得外向個性能力的前提。正如埃裡克森在《同一性危機》中說的,自我認同是一種精神朝内的灌注。其實,人的個性是複雜的,不可能像文化标定那樣是單一的。社會是個舞台,隻要喜歡人可以表演出不同的個性色彩。很多科學家,哲學家,偉人,藝術家,創業者都因為發展了很好的内向能力而讓自己能在浮躁的社會裡沉靜下來,獨立思考,富于創意,最終獲得成就。

從《内向者優勢》中我們了解到: 簡單的說外向的人思考的路徑很短能夠做出很多短時的反應,而内向的人思考的路徑很長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在我們熟悉的場景中,外向的人能夠在聚會上頻繁切換話題左右逢源,好像什麼都知道,但是内向的人卻總是欲言又止。其實外向的人習慣的是在說的時候思考,而内向的人必須思考好後再說,僅此而已。内向的人做任何事會經過深思熟慮而外向的人則是做了再說。就因為這樣的基因差異造就了内向與外向。所謂内向的優勢在于其慢的一面,能夠把事情考慮清楚、考慮周全,所謂三思而後行。内向的人更能夠抵禦誘惑、耐住寂寞、而能将更多精力用于内心的思索,而過多的社交會使其喪失精力。截然不同的是外向的人必須從外部刺激中補充精力,不停的趕場子、不斷的求新求異。  

被文化描述的個性其實是人的社會性格,而非人内心本質的心理性格。要讓偏内向的人喜歡自己,就要思考我們的文化定義給内向人帶來的觀念困境。如果社會把内向與外向等同起來看,并給不同性格的人相同的笑臉,那麼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存在的方式。強迫内向的人按照文化導向的外向模式去生活可能産生很大的不适應。

人隻有發展好内向的力量,讓心靈成為快樂的源泉,外向的個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沉靜得下來,也能放得開去。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你的靈魂會遠離你,終身漂泊。自己愛自己,從内心世界去找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快樂是随時可以自給自足的。

如何與人交往

1、挑選合适的社交環境

2、挑選合适的社交目标

3、要有自信

内向分析

内向風格由于思想習慣,興趣愛好,心靈意願這三個促進内向“成長”的元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内向風格”可大體分為“文雅型”“單純型”'現實型”“城府型'四大類如有的内向孩子思想上喜歡回憶過去的美好與痛苦,興趣上則表現為喜歡文史之類的東西,他的個人意願,或叫他的夢想則偏向于和筆杆子打交道的職業,他的氣質風格則為文雅型,有的内向孩子對社會現實敏感,在興趣表現上則偏愛看與社交,懸疑有關的東西,他的風格則為“現實型”而城府型的内向則是由現實型内向經曆某種心靈傷害後演化而來的。而單純型内向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那些“思想單純'不愛說話,保守的老實人,因此内向不等于老實人,大家不要被網上的老實人”内向無能論“所迷惑。綜上所述思想習慣影響興趣愛好,而個人意願則是由上述兩個方面所決定的。

内向與外向是性格的一個維度,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内向和外向都是一個連續體,内向和外向處在這個連續體的兩端。在實際生活中,這個連續體的兩側我們都會用到。就象有的網友問:“為什麼我有時候開朗愛說話,而有時候卻不喜歡說話呢?”其實這就是在一個場合用了偏這一側的東西,另一種場合用了偏另一側的東西。我們會有一種天生的傾向于這一側或是那一側的偏好。如果我們更傾向于外向的一側那我們就是外向的人,傾向于内向一側就是内向的人。有人偏外向一側的多些,那麼他的外向性就明顯些;有人偏内向的多些,那麼他的内向性就明顯些。同樣,也會有人正好處在這個連續體的中間,也就是他的偏向各占50%。并不是說内向的人在所有時間所有場合都内向,在某些時間和某些場合他同樣可以表現的外向,隻是大多數時間和場合表現的内向罷了。再打個比方,其實内向和外向就像我們的左手和右手,在生活中我們的左手和右手都是必須用到的,隻不過我們更習慣于用哪隻手罷了。如果你是一個外向的人,那麼外向就好比是你的右手,内向就好比是你的左手,就像你有時必須用左手一樣,你有時也會内向。同樣,如果你是一個内向的人,那麼内向就好比是你的右手,外向就好比你的左手,就像你有時必須用左手一樣,你有時也會外向。(以上例子是假設我們都是右利手的)

盡管對于世界上到底是外向者多些還是内向者多些這一問題一直争論不休,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美國人中,内向者與外向者人數持平。

真假内向

真内向

有位孩子的母親帶着兒子找到我,在談到自己孩子的時候很是着急。他的兒子快上初中了,從小就不怎麼活潑,當時以為沒什麼,長大了就好了。但随着年齡的增長,孩子沒有絲毫改變,卻有越來越嚴重的态勢。在學校裡,老師反映他比較膽小内向,上課從不發言,和别的同學很少在一起,獨來獨往。家長和老師們幾次談到這個問題,也沒有任何辦法。通過和這個孩子的交談,了解一下情況。原來,這個孩子從小因父母離異,生活在單親家庭裡,内心深處有種自卑感,對現在、和以後的生活很迷茫,平時和母親又很少交流,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養成了孤僻性格。問到為什麼不和其他同學說話時,他回答,“不喜歡和别人交流,我喜歡自己一個人靜,不想和外界接觸。”家長很擔心這樣下去,以後走向社會怎麼辦?再高的學曆,不和外界接觸又如何?最後孩子的母親要把兒子留下來,參加《心理素質》課程的培訓,希望能改變兒子的情況。看到孩子不願意的表情,被我們婉言拒絕了......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似乎看到了真内向的身影,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不主動和外界接觸,被動的情況下,可能也隻是應付一下;

2.不想和别人接觸,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

3、沒有迫切改變自己的願望。

假内向

假内向可以說在内向人群中,比例比較高的,也是比較常見的。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過這樣的人,在自己的親近人的面前,能說會道、滔滔不絕,但是一到陌生場合,和陌生人接觸,就啞口無言了。在接待咨詢電話中,有一個學生向我們求助:她是一個在校大學生,平時不怎麼說話,性格内向,幾年來沒什麼朋友,自己很希望象其他同學一樣,有說有笑,朋友成群。但在同學面前感覺不自在、緊張,臉紅。她還談到,自己很想和别人交流,認識朋友,但是一直沒有勇氣,不知道說什麼,聊什麼話題,請求幫助。

首先我們從接待她的咨詢電話中,就可以判定她的情況屬于假内向,因為她有最典型的特點就是:

1. 迫切想改變自己。其次是渴望與别人接觸、交流;

2. 心理素質較差,伴有羞怯、緊張等,阻擋了她接觸外界。

自我調适

性格内向的人請先自我調适,如果調适不過來并且嚴重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請找心理醫生幫助自己。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步:審時度勢。

第二步:相互陪伴。

第三步:事先準備。

第四步:學會觀察。

第五步:進展評估。

第六步:評估和稱贊。  

上一篇:代謝病

下一篇:疫苗後遺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