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碗

八大碗

以八種菜品組成的宴席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汆肉絲、汆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炖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八大碗用于宴客之際,每桌八個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時都用統一的大海碗。擺放八角形[1]
  • 中文名:八大碗
  • 分類:滿漢全席
  • 口味:鮮醇可口
  • 主要食材:柴雞炖蘑菇、白湯羊肉等

地區分類

滕州八大碗

有人說“滕州八大碗”來源于春秋時期的孟嘗君,也有說是康熙下江南時途經滕州,吃了這八碗席後感覺特美,就用滿人的習俗封此席為“八大碗”,“八大碗”才得以正式命名。

滕州八大碗古時用黑瓷陶碗,一共八件,大小相同,後來演變成黑瓷,白瓷,銅器和不鏽鋼器皿,現存的老字号飯店仍以黑陶瓷大碗為盛具,以木炭或焦炭為火源,進行蒸煮烹調,八大碗的菜名和先後順序皆有講究,一般為一道金雞,二道銀鯉,三道銅肘,四道玉卵,五道稣菜,六道豆腐,七道辣醬,八道清炒,其成分多為雞、魚、肉、蛋、土豆條、藕片、辣椒、芹菜、白菜、黃豆芽、綠豆芽等,不一而足,再配上甜面醬、醬油、食醋和味精、香菜、料酒、花椒、小茴香、蔥、姜、蒜等佐料。

摘自《人民日報 》(2010年07月19日15版)

安徽八大碗

宋元六年(1091年),蘇東坡出任穎州(今安徽阜陽市)知府。一日,蘇東坡的好友“宋四書家”之一的米芾前來探望他。蘇東坡很高興,處理完公務後,兩人南下遊玩。

是日,途經廬州府治地,兩人感覺腹中饑餓難當,但離城還有不短的路程,一時無法,隻得硬着頭皮趕路。忽有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兩人尋香而去,發現不遠處一戶農家正炊煙袅繞。走進一看,這戶人家正在擺宴,好客的主人聽說來意後盛情邀請兩人入席。菜過五味,酒過三巡,大家醉意已濃。蘇東坡一時興起,随口吟到:“舉箸失量八碗入腹容易,宴罷無瘾三年去意可難”。主人知是誇贊自己做的菜,知道兩位都是大有學問的人,于是再請題字。米芾回想剛才吃的八大碗美味,一蹴而就,“八大碗”三字便躍然紙上。

後來,主人便以“八大碗”為招牌,開起了酒家。八大碗美味也随着這段佳話廣為流傳。

臨清八大碗

臨清“清真八大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說到臨清“清真八大碗”的特點,除了色、香、味俱佳外,還有三點,那就是一肉二湯三滋補:

一肉。原料以牛、羊肉為主。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等佳美食物,禁戒“奇形怪狀、污穢不潔、性情兇惡、行為怪異等之肉”(《古蘭經》)。

二湯。清真八大碗屬于湯菜,它很注重湯的運用,其湯有原湯、清湯、白湯。巧格、松花、悶子佐以白湯,清氽丸子佐以清湯,燒肉、炖肉佐以原湯。清真八大碗中的湯都保持了它們的原汁原味。

三滋補。清真八大碗不僅都是佳美的食物,而且還具有滋補強身的功用。元代回回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羊、牛肉,溫補不燥,培元固本,易筋壯骨”,經常食用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據回回典籍《天方典禮》記載“飲食,所以養性情也”,“惟駝、牛、羊獨具純德,補益誠多,可以供食”。

臨清“清真八大碗”菜品名稱及特色

一、燒肉 二、炖羊肉 三、巧閣 四、松花羊肉

五、清氽丸子 六、黃焖雞 七、裡脊 八、肉雜拌

正定八大碗

河北省正定縣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八大碗實際上主要是由豬肉制作組成的八碟八碗十六道菜。因當時儒家與道家文化盛行,人們崇拜“八”這個數字。當時酒家講究上八仙桌,每桌坐上八個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碗。主要由四葷四素組成。四葷:方肉、酥肉、扣肘、肉丸子等,材料精選肘子肉,後臀肉;四素:豆腐(炸豆腐或白豆腐)、海帶、粉條和農家時令菜蔬(如蘿蔔、白菜、茄子等)。其葷菜均是運用獨特工藝先煮後蒸,按照嚴格的程序和工序。其技藝主要在選料、刀功、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選擇上下功夫。

正定八大碗的代表“宋記八大碗”制作技藝已被河北省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五台八大碗

五台山八大碗延用當地傳統壽筵、婚筵之形式,可分為農家風情葷素筵、佛國特色素齋宴。具體可分為“五盔四盤”“八八六六”筵席等。所有菜肴均采用手工粗瓷大碗(盤)盛放,可八碗成席,亦可拆分成席,加之“發發祿祿”的吉祥諧音。五台山八大碗菜肴采用台蘑、台參、牛羊、野雞、野兔、蕨菜、苦菜、黃花菜、莜面、玉米、黃米、土豆等為原料。

萬山八大碗

元末明初沈萬三成為江南首富,随入吳中風俗,講究飲食起居。賓客所至,特聘名廚烹調各式佳肴,用以招待賓客,冠以“萬三家宴”。其中就有“八大碗”。

“八大碗”使用青瓷大碗、毛竹筷等作為器皿,萬三宴包括萬三蹄、三味圓、蚬江水鮮、紅燒鳝筒、田螺塞肉、紅燒桂魚、油蔔塞肉、農家鳗鯉菜等菜肴,并有萬三十月白酒、萬三糕、糖芋艿等點心 。

萬三蹄

是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招待貴賓的必備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經數百年的流傳,已經成為周莊人過年過節、婚宴中的主菜,意為團圓。說起萬三蹄的名字,還有個小故事呢。當年,沈萬三招待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有這道菜肴。朱元璋覺得風味獨特,問菜肴名字,因諱皇帝姓,沈萬三不敢說是豬蹄,隻好戲稱是萬三蹄了。

三味圓

草雞三味圓湯:俗稱湯面筋,用水面筋作皮,餡芯以雞脯肉、鮮蝦仁、豬腿肉加蔥、姜、黃酒等調料剁細精制而成,在草雞湯内煮熟,皮薄餡嫩,晶瑩别透,輕輕一咬,鮮汁直淌,堪稱上品。中國著名建築學家陳從周教授稱此菜集小籠、馄饨、湯包三鮮一體,俗稱“三味圓”。據當地老人介紹,每年新麥收場以後,磨出了白面,留下的麸皮,加适量的食鹽和水,用細篩籮淘洗,就能洗出粘性很強的面筋。濕面筋中要包肉餡,需一邊包肉,一邊将其下到沸湯裡,這才會結成面筋圓子。

紅燒鳝筒

将鳝魚活宰(即先将鳝魚用力掼暈,然後用刀剖腹,去内髒,剔其脊骨)後先洗淨切段狀,加調料紅燒,需十分注意火候,随後上桌,色澤紅潤,色香味形俱佳。

田螺塞肉

将産自農田水流動處的鮮活田螺洗淨取出螺肉,加入豬腿肉剁細,佐以蔥、姜、料酒等調料再塞入田螺殼烹饪,待鍋上火,加油,用姜、蔥爆鍋,放入田螺,加黃酒、味精、胡椒粉、醬油和清水煮開,再經焖煮,淋麻油出鍋。

紅燒桂魚

油蔔塞肉 地道的周莊家常菜。将豬肉之精腿肉加調料剁細後與野菜一起塞入豆制品油蔔中再烹饪。

農家鳗鯉菜

農家鳗鯉菜又名周莊阿婆菜,在江南水鄉頗有名氣,自古迄今,經常可見上了年紀而又閑賦在家的老阿婆聚在一起喝阿婆茶,而阿婆菜便是當時阿婆們用農家最普通的原料腌制而成一道美味的茶點。

武邑八大碗

武邑老席兒俗稱“扣碗”,也稱“八大碗”,自明朝永樂年間開始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因古來以農家的粗瓷大碗作為盛器而得名“八大碗”。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一帶備受食客寵愛,是該地區婚喪嫁娶必備的老席兒。

徐州八大碗

徐州的“八大碗”就地取材,偏醋椒口感,是适合徐州地區的大衆口味。八道菜包含有酥魚條、虎皮蛋、糖肘子、白雞絲、八寶飯、燒滑脊、扣千子、清蒸雞等,都是用黑鐵鍋、木柴火的傳統方式烹饪,無污染,無異味,屬于純天然食品,深受廣大食客的歡迎。

合肥八大碗

在以前合肥地區不論婚喪嫁娶,不論什麼大事情它的席面總是用八大碗,一般八大碗的菜品都是定下來的,都是紅燒雞,紅燒魚,紅燒肉,肉圓子,炖肘子,以及任意三個炒菜,并且在吃的時候要是有講究的,魚是不能吃的,要給主人家留着,叫餘着财氣,除非主人家主動挑了第一筷子,最後一個上的菜絕對是紅燒肉,這就叫圓席。

鹽城八大碗

“鹽城八大碗” 菜肴是淮揚菜系中的一支流派,具有半湯半水、半葷半素、人文關懷、健康養生的特點。鹽城菜傳承于淮揚菜系,選料嚴謹,刀工精細,烹饪考究,因材施藝,四季有别,擅長炖、焖、蒸、燒、炒、燴、叉燒、醉等烹饪方法,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重視制湯,菜肴葷素搭配,以燴為主,烹制海鮮獨具特色。“鹽城八大碗”菜肴具有顯著的鹽城地域文化特征,其菜肴烹制技藝經過時代傳承,現已成為鹽城最具特色的美食品牌。

高平八大碗(十大碗)

山西晉城的一款美食

第一碗天和蛋

第二碗水白肉

第三碗核桃肉

第四碗小酥肉

第五碗軟米飯

第六碗扁豆湯

第七碗水氽丸子

第八碗素丸湯

第九碗雞絲粉皮芥末湯

第十碗腸子湯

獲得榮譽

2018年9月10日,該菜在河南鄭州舉辦的2018首屆向世界發布“中國菜”活動暨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名宴大型交流會上上榜。

故事傳說

在我國民間,每逢喜事節日宴賓會客。最是講究用八仙桌上八大碗,七葷一素。而八仙桌與八大碗的由來,傳說與蓬萊八仙有關。

相傳八仙過海時無意惹怒龍王,東海龍王便與之交戰起來。因兩邊實力相當而久戰難勝,勞累疲憊,退踞海灘稍憩,頗覺腹中空空,饑餓難忍,便分頭尋食充饑,哪知一眼望去的海灘薄地,荒無人煙。除曹國舅一人未回,其餘個個掃興而歸。

原來曹國舅一人不辭勞苦,遠行至内地,忽聞一股奇香撲鼻,不覺垂涎三尺,立即尋香進入凡間一莊上,喬裝農家村夫在莊主宅院窺視,隻見四方桌上八人圍座、誘人的菜肴一個接一個地上。國舅尋思道:我原乃朝廷國舅,宮廷菜肴我享用得發膩,農家菜肴我未曾見過,何不先讓我大飽口福,忽想衆仙友腹空我豈可獨享,繼而采帶了七樣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葷,所以又為其獨帶了—素菜,計八大碗并留言:國舅為衆仙借菜八碗,日後定當圖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