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生制度

全科醫生制度

提供基本醫療衛生保健服務
全科醫生制度是指一般在提供基本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的機構執業,提供給老百姓的是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即幫助老百姓看好大多數小病、常見病,并做好防病的服務,是老百姓身邊的“醫學服務者”。 全科醫療綜合了生物醫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種以個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範圍的連續性、綜合性及協調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全科醫生制度要求,對醫學人才實行“5+3”的培養模式,即5年的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加上3年的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然後通過資格考試,才能作為全科醫生執業。
    中文名:全科醫生制度 外文名:General practitioner system 别名: 公布:2012年7月7日 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 主持人:溫家寶

建立

溫家寶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審議并原則通過《戒毒條例(草案)》。

會議指出,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複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目前,中國全科醫生的培養和使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建立全科醫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對于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緩解人民群衆“看病難、看病貴”,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要求,到2012年使每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農村鄉鎮衛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再經過幾年努力,基本形成統一規範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更好地為群衆提供連續協調、方便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會議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認真開展試點,逐步推廣,積極穩妥地推進全科醫生制度建設。 

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戒毒條例(草案)》對禁毒法規定的自願戒毒、社區戒毒、強制隔離戒毒和社區康複等戒毒措施作了具體規定,以規範戒毒工作,幫助吸毒成瘾人員戒除毒瘾,維護社會秩序。 

實施要點

一 要建立統一規範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将全科醫生培養逐步規範為“5+3”模式,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

二 要着力解決當前急需與規範化培養周期較長之間的矛盾,近期采取多種措施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對符合條件的基層在崗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按需進行1至2年的轉崗培訓。嚴格執行城市醫院醫生在晉升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職稱前到基層累計服務1年的規定。

三 要改革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全科醫生可根據需要多點注冊執業,可以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職或兼職工作,也可以開辦診所。推行全科醫生與居民建立契約服務關系。加強全科醫生服務質量監管,并與醫保支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撥付挂鈎。

四 要創新全科醫生激勵政策和方式。建立以按簽約居民數獲得服務費為基礎的新激勵機制,完善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津補貼政策。拓寬全科醫生職業發展路徑,完善職稱晉升方法。

全科醫生

 要了解全科醫生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角色,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全科醫學。全科醫學主要的訓練目的是為教導醫生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基層醫生,整合内、外、婦、兒等各種醫療相關的知識來照顧病人。全科醫學除了治療疾病,還特别重視對“健康人”的整體性照顧,服務内容延伸至疾病預防、社區康複等。因此全科醫生所提供的不隻是疾病的診治,而是以全人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是維護社區民衆健康的第一線守護者。

上世紀六十年代,全科醫學由歐美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1988年,台灣也正式将全科醫學作為重要學科來發展。據調查,英國、加拿大的全科醫生約占醫生總數的40%-50%,台灣每年有150名至180名全科住院醫生訓練名額,約占全台灣醫學院畢業生的14%,在所有科别中居第四位。

全科醫生可解決95%以上一般疾病

基層醫療的缺乏始于二十世紀初,醫療科技的快速進步,使醫學的發展走向專科化,但過度專科化的醫生訓練,卻導緻基層醫療的缺乏,不同疾病必須分别看不同專科醫生,病人的照護缺乏全面性與連貫性,醫療費用也被逐年推高。

事實上國際有關研究表明,以全科醫生為主的基層醫療體系可以解決95%以上的疾病,隻有3%—5%的病人需要經由全科醫生,轉診給其他專科醫生做進一步診治。以全科醫生為主的醫療模式好處在于,患者可以自主選擇自己信任的全科醫生作一般疾病的診治,并累積健康記錄。當患較複雜的疾病時,全科醫生就可以依據過去的健康記錄及目前症狀作判斷,并轉診給其他專科,這樣,不僅可以實現持續性及全面性的照護,也能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優勢

對付慢性病全科醫生有優勢

人口老齡化與疾病譜的變化也是全科醫生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人類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包括中國在内的許多國家、地區都邁入老齡化。而疾病譜也以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為主,這些慢性疾病若沒有良好的控制,随着年齡增加,往往會衍生許多嚴重的并發症,耗費的醫療成本十分驚人。以台灣為例,預計2010年老年人口将耗去全台灣醫療資源的25%,其中大多都與慢性病并發重症疾病相關。

過去以疾病治療為主流的醫療服務,已不足以應對新的醫療問題,預防醫學因此受到重視。預防醫學保健措施的介入與推廣,不是等有病時再治病,而是在疾病未發生或病情尚不嚴重的早期,通過醫療幹預或健康教育等方式,降低民衆患病的機會,已患病者則避免讓疾病更惡化或産生嚴重的并發症。民衆由年輕時開始有了預防醫學的觀念,到老年也可以遠離多病纏身的命運,活得久也活得好。

全科醫生也是健康管理專家

英美的研究皆指出,基層醫生人力增加,可以提升健康照護的結果,這些結果包括:總死亡率、個别疾病死亡率(心髒病、癌症、腦中風)、嬰兒死亡率、低出生體重率、自我評估狀态。依據世界全科醫學會組織(WONCA)于1981年對基層健康照護所下之定義,全科醫生應扮演四個角色:(1)處理病人目前表現出來的健康問題;(2)使病人養成正确的求醫行為:(3)注意并處理慢性或不活動性的健康問題;(4)推動促進健康的預防保健措施。

服務體系

 全科醫學的推廣可以解決以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問題,并建立起新的醫療觀念。

(1)醫療體系以治病為主,忽略預防性診療服務。慢性疾病的發生,50%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全科醫生在診治疾病的同時,針對不同患者的疾病狀況,考慮其生活習慣,提供合适的健康教育,指導民衆改變日常生活方式,建立預防勝于治療的觀念,落實預防為主。

(2)民衆缺乏專責家庭醫生,自行選擇就醫方式。民衆遇到疾病自行就醫時,容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若有一位訓練有素的專責全科醫生,卻可以以全人的角度,提供診治。如果全科醫生依據專業判斷,發現需要進一步由專科處理,也可以适時轉診到其他專科,避免民衆因求醫時不知道該看哪一科或選擇了不适當的專科造成病情延誤及時間、精神的消耗。

(3)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有效利用醫療資源。全科醫生制度是低成本、高效率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短期看,由于有全科醫生在第一線進行醫療把關,可以避免重複就醫或輕症病人消耗專科醫療資源。長期看,若能有效推動預防醫學,慢性病的發生必然減少。因此建立好全科醫生與其他專科醫生之間的轉診制度,必能有效分配醫療資源,避免浪費。

(4)建立家庭醫生及全人醫療觀念。若全科醫生的角色能充分發揮,不隻是針對個人,而是整個家庭。就如西方家庭醫生的觀念,建立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健康檔案,并了解疾病家族史。在家庭成員有健康問題時,給予治療并提供咨詢建議。由于良好的健康狀态與身體、心理健康息息相關,而全科醫生的訓練特别強調生理、心理及社會兼顧的全人照護模式。除了照顧身體的疾病,也能掌握心理及家庭整體健康狀況,并适時提供必要的協助。

發展趨勢

中國地廣而且人口分布不均,全科醫生制度的推廣是最合适且有效益的醫療服務模式。對于一些偏遠的、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地區,以全科醫生對疾病的處理能力,能解決大部分的醫療問題;對于人口稠密的、醫療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全科醫生的制度,則可以有效利用醫療資源,避免浪費。縱觀醫學模式的發展趨勢與實際需求,發展全科醫生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必然的世界趨勢。 

上一篇:股份制企業

下一篇:個人住房商業性貸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